浅析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2023-12-26石婉茹山西省艺术研究院
石婉茹 山西省艺术研究院
山西剪纸艺术起源较早,可追溯至距今约三千年的西周初期成王的“剪桐封虞”。山西剪纸遍布全省各地,它的出现与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剪纸的品种分类
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植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的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还有的纹样是用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如用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龙凤呈祥”。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长久广泛地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内容是其主要原因。人们通过剪纸这一形式传达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山西剪纸极为普遍,它与各地群众的民俗活动,包括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密相连。
岁时节日:每逢传统节日,剪纸装饰必不可少。春节,贴窗花最为流行,窗花多为红色,造型多样,如人物、动物、植物,几乎囊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农家院门上色彩鲜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强了节日的气氛,门笺内容多由吉语和吉祥图案组成;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样;二月二时,家家门上贴龙样剪纸;清明节,祭品上要摆放剪纸,以表达怀祖之情;端午节,兴贴“虎除五毒”的剪纸;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日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初一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等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人生礼俗:从生、婚、寿、丧到祭神、祀祖等习俗,所有仪式活动都离不开剪纸的点缀。孩子诞生是家中的一件大喜事,可以贴个剪纸庆贺一番;新婚之喜,“喜花”也称“礼花”,遍及婚礼庆典的各个方面。门、窗、车、嫁妆、首饰,凡是与新人有关的物品都要粘贴;祝寿仪式中宾客贺寿,过去在乡村一般携带自制寿馍,馍上再贴寓意福寿双全的纹样。现在,多剪“寿”字或福、禄、寿星花样以表达祝福;丧葬仪式中,陪葬之物好多是用纸剪出来的。
居室装饰:窗花、炕围花、烟格子、灶头花、顶棚花是百姓家中最常见的剪纸装饰。现在,随着居室装饰理念的变化,剪纸呈现出新的装饰形式,如剪纸墙体装饰画、剪纸挂饰等。
刺绣底样:为了更好地完成刺绣作品,经常把轮廓清晰、线条简约的剪纸作为刺绣底样。底样一般用白纸剪成,如鞋花、帽花、衣袖花、枕头花等。纹样有虎头、如意、龙凤、花蝶等。
如今,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书笺、摆台、插图和动画等多种形式。
二、剪纸的制作工序
剪纸的制作工序主要分为起稿、剪刻、修整、粘贴及复制等。
起稿:先由剪纸艺人根据主题设计画样,画样形象尽量简练、明朗,画面构图要完整、美观,线条要规整、流畅,注意虚实对比。具有丰富经验和纯熟技艺的剪纸艺人经常不用样稿,仅凭腹稿就能在纸上直接剪刻出来。
剪刻:此工序是剪纸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剪纸是有顺序的,一般选择由外到里或者由里到外剪,尽量减少在画面中空掏挖,这样操作简单,线条更为流畅;刻纸一般遵循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尽量流畅、顺滑。另外,有些剪纸还需要染色。
修整:再次检查完成的剪纸作品,局部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精美。
粘贴:将剪纸成品贴在准备好的白纸或彩纸上。
复制:想要更多的剪纸,往往需要复制,经常采用熏样和拓样两种方法。熏样是把剪纸贴在白纸上,用水将其喷湿,再放到油灯上用烟熏,熏后将底样揭去,在白纸上形成黑底白纹的剪纸。拓样是在剪纸小样上方覆盖纸张,并用黑蜡在纸张上方用力磨研,直至剪纸小样轮廓清晰地出现在纸上,就完成了拓样。
三、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
山西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东面是太行山脉,绵延不绝,南面的中条山与黄河并行,西面黄河天堑形成屏障,北面长城据守把关,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山西形成了较为内向封闭的文化类型,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山西人民自古饮黄河水、耕黄土地、住黄土窑,淳朴善良、勤劳能干。 在这种地域人文环境下形成的山西剪纸,大体具有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山西南北相距较远,民风民俗有别,因此各地剪纸又有所差异。如晋南、晋中地区的剪纸以单色为主,风格简约质朴。而以广灵剪纸为代表的晋北剪纸通常要染色,作品色泽丰富、立体形象。此外,一些地区的剪纸结合当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新绛戏曲剪纸、寿阳福寿剪纸、忻州黄土风情剪纸等。
2 500 多年以前,新绛县是称霸诸侯的晋国国都,晋国的“十果鞋”即剪纸的原始形态,而流传在新绛柳泉乡、阳王乡一带的图腾剪纸《龙生虎养雕打扇》则把剪纸的历史提前到炎帝、黄帝时代。虽然纸的发明较晚,但这些民间风俗的纹样以其他方式流传了下来。新绛剪纸粗犷而不粗糙,拙朴而不浅陋,它普遍应用于祭祀,服务于生、婚、寿、喜,是衣食起居的装饰物、节日时令的喜庆物。新绛剪纸的特征是它的戏曲性。新绛县是历史悠久的戏曲之乡,元杂剧有《赵氏孤儿》《灰阑记》等,新绛人无论老幼均爱哼几句“乱弹”(蒲剧)。而那些有剪纸特长的妇女们看完戏后,禁不住再来个艺术提炼,把舞台上的戏剧人物最动人处用剪子剪出来,贴在窗纸上欣赏。他们用自己的巧手利剪创作出无数戏曲人物,堪称艺术珍品。赵喜梅《拾玉镯》中的初恋少女,羞喜参半、活灵活现;王生枝的《包公》执法如山,人物栩栩如生,《舍饭》《杀庙》《钟馗》《关公》无不是“剪中有情刀生花,百出戏人会说话”。新绛剪纸的戏曲人物在纸上求神似,在纸外求韵趣,使人得其意,忘其形,以最小的人物动作求得最佳的艺术效果。
浮山剪纸在县域内分布广泛,2 个镇、13 个乡、265 个村民委员会都有剪纸艺术和传承的民间艺人。浮山剪纸属于北派,基本特征是质朴、粗犷。制作方法有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等。多点透视、单摆平放是浮山剪纸的突出特点。如山水人物剪纸表现手法,山和人物为阴刻,水和树木为阳刻,单摆平放,构图严谨。浮山剪纸的另一个特点是镂空和线条连接,对称折叠手法在浮山剪纸中占很大比重。剪纸内容过去以绣花底样为主,有枕头花、鞋花、钱包花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的用途也有了新的变化,有的用在印染壁挂上装饰家庭,有的用在衣物上点缀服饰,有的作为礼品赠友人,有的制成年画,丰富了地方年画品种。浮山剪纸的主要作品有:用套色剪纸的手法制作的地方年画《农事图》,用染色剪纸的手法制作的地方年画挂笺《狮子舞》,用单色剪纸刻制手法制作的地方年画浮尘纸《五业兴旺》等。
据史料记载,中阳剪纸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中阳剪纸传承范围很广,全县境内均有剪纸能手。中阳民间剪纸以红色为主,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特定场合也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一般不用色染。中阳剪纸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美,充满乡土气息,给人以庄严、神圣、质朴的美感。它主要分布在中阳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边远山区三大地域。南川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古雅,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流;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则更为粗犷、浑厚。
静乐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静乐剪纸同样起源于汉代,作品呈现直观的形象,没有纸的边框,没有刻意的布局。创作的来源就是生活,作品具有叙事性,充满生活气息和民俗色彩。静乐剪纸大多是单色,且多为红色,最显著的特点是人物的面部为阴刻,其他部分为阳刻,阴纹阳纹自由融合。主要用线、圆孔、锯齿纹的镂刻手法,表现出各种不同物体的形态和质感。线条短促粗壮,连接紧凑,很少有长线连接。需要长线时,中间也要用短线合理地连接起来,行走流畅,取舍精当。作品形象大胆夸张,追求意境、神似的艺术效果,更多地保持了原始的粗、野、土的味道。粗中有情,野中有味,虽土而工,别具一格。静乐民间至今还留存传统的烟熏替样子的习俗。静乐剪纸大致有墙花和窗花两种类型,墙花更为出色。墙花贴在炕围或灶头,俗称墙围花、灶头花,不受大小限制,可随意剪刻,它比窗花更加灵活,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和广泛,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农村百事和吉祥物语都可搬上墙头。墙花有单幅、组花和套花三种。窗花的大小则根据窗格的形状大小而定,一般贴在窗格正中间,同时也有与角花呼应的“团花”,内容以预示吉祥的精巧花卉为主。辛芙英和高转英的剪纸艺术成就最高,辛芙英的《姥爷送外甥》《八仙》极具艺术性,线条运用行云流水、阴阳相间、节奏婉转,虚实表达恰到好处。高转英很擅长人物的刻画,作品《抿豆面》《四姐妹挑菜》中人物情态各异、形象立体。
广灵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构图饱满、刀法细腻、色彩绚丽、形象立体、造型生动,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广灵剪纸种类多样,最出色的当属染色剪纸和套色剪纸,多层新写实剪纸颇受大众喜爱。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染色刻纸”类,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深色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鲜明。尤其是刀法堪称一绝,刻出的线条流畅整齐,不留毛齿沟豁,连人物的须发都一丝不断,可与画风严谨的工笔画媲美。广灵剪纸题材丰富,拥有花鸟虫鱼、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等15 个类别的2 000 多个品种。作品形式早就突破了“窗花”系列,制成了镜框、画轴、礼品册、旅游纪念品等,其代表作众多,《天下晋商》《山西风光》等作品更是获得专利证书。早在2007 年就成立了全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并建有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培训学校、文化用品中心等组成部门,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式发展模式,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剪纸作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
四、山西剪纸的传承发展
剪纸艺术与民众的生活、认知方式及民俗的变化密不可分。过去剪纸艺术在民间多是母传女,长教幼。民间有赞誉妇女“上炕一把刀,能裁又能剪;下炕一把刀,能割又能厨”的民谣。几乎每家的农村妇女都会剪几个窗花,她们手拿剪刀,不打底稿,随心所欲创作。窗花的流行既是妇女们的一种艺术创造,又是她们的一种生活情趣;既是她们的文化活动,又是美的享受。
现在,随着生活的急剧变革,剪纸艺术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剪纸人由原来的人民大众变成了专业的剪纸爱好者,剪纸需求由原来的生活需要变成了艺术追求,剪纸生产由原来的个人消耗变成了产业化生产,因此,剪纸需求变大了,艺术水准要求更高了,需要更专业化的设计制作及更注重装饰性的作品。特别是包括传统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山西剪纸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抢救和保护。目前,中阳剪纸、广灵染色剪纸、静乐剪纸、太原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灵剪纸更是与河北、陕西等地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以中国剪纸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盐湖剪纸、高平剪纸、永和剪纸、武乡剪纸、孝义剪纸、寿阳福寿剪纸、忻州黄土风情剪纸、右玉民俗剪纸等,遍布全省的三十多项剪纸均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剪纸的传承发展需要适时改良创新。一是更新内容与形式,适应时代的需要。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要内容,承载着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映射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俗风情,剪纸作品理应紧跟时代,呈现当下的社会情态和审美情趣,实现传统技术和时尚元素的结合,甚至赋能科技元素,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二是满足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要引进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管理办法,开阔剪纸经营者的视野,更新传统艺人的创作理念,将传统剪纸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开发包装,制作成各种旅游纪念品、手伴礼物,投入景区商场书店。通过抖音、淘宝等直播平台宣传展示剪纸艺术。通过非遗馆、美术馆、传习所等场所,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剪纸艺术的魅力。三是强化品牌意识,推动产业化发展。树立品牌是山西剪纸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剪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指导,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联手做大做强,只有树立好品牌,才能打开产品销路,才能使产业得以发展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