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创造性转化

2023-12-26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思想

陈 昕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2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育质量。这既为高校治学办校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业已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深入挖掘整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与道德思想,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新活力,对于改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完善高校思政学科建设,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价值、目标、内容功能指向上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一)在价值取向上二者具有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始终的重要内容。但价值观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可能性,首先要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精髓的融通与契合性开始。

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裕的涵养。当我们追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时便会发现几乎每一个范畴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其相应的思想资源,如国家层面,传统文化倡导“敬德保民、以人为本”“阜民之财、息民之力”“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自然观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追求“礼之用、和为贵”和谐社会状态,主张其借礼的作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崇“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协调发展思想;社会层面,则设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为才所用理想社会,这些思想均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法治、和谐、公正等范畴有着相通互融的契合关系。

(二)在内容上二者具有相通互补性

传统文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相比有不同的性质。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和典故部分,其仍然不失普遍性价值。如在传统文化中,提倡“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修身立命思想,推崇“明道正心、格物致知”的求知理念,“厚德载物”“以德立身”的为人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把爱国与爱家联系在一起,使家与国处于同构状态,这样“身、家、国、天下”的一体化伦理逻辑,使“家”就是缩小了的国,而“国”则是放大了的家。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熏陶、汉文字的滋养下,直接催生了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孕育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眷恋、爱家爱国之情会刻骨铭心。马克思也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共同体的关系,他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个人的价值同样也与整体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了一起。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这种独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意志,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历史局限性,在这样一种文化内涵所积聚的庞大力量推动下,必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增添丰裕的沃土,使其在思政工作新模式上发展壮大成为了可能。

(三)在目标追求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以德立人”,而且还在于“以文化身”,其目的是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培育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传统文化中,同样十分看重“仁、义、礼、智、信”五常美德的培育。这种由内而外的美德,如团结友爱、尊敬他人、讲求诚信、理性自律等等,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而在诸之百家学说中,则把增进“道德素养”、提升“道德能力”为目标,追求“君子”“圣贤”思想境界,将“文化育人”的目标直接确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并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优秀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二者的育人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致力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丰富其思政资源、改善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凸显着因应而变、应时而进的时代要求。

(一)改进高校思政教育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对冲全球化浪潮裹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因应之举。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全球化,正如马克思在19 世纪中叶,对世界历史描述的那样,在各民族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交相涌现,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市场秩序和竞争激烈而隐晦的场域,以及资本逻辑扩张带来的负面效应,无不给我国文化领域造成强烈的冲击,致使一些对文化价值与意识缺乏清醒判别的青年知识分子,备受异端、不良文化影响,很容易迷倒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漩涡逆流之中,加之信息化时代携同的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使传统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面临复杂而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外部环境条件急遽的变化下,客观上要求我们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育人优势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使之焕发出时代活力。

(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动能就在于人才队伍,而高校则是我国培养人才、输送队伍的主渠道。但高校培养人才离不开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立德育人新风尚。因而说,改善大学思政教育、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思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粹的整理和转换,使过去那种抽象的、灌输式的思政教育的模式向以文化熏陶为主,以民族优秀文化的典籍感染的模式上转型,通过感召、教化大学生树立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全身心地投入于攻坚克难的科研与学习之中,以厚重的文化感染力激发青年学子自觉担当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为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改进高校思政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客观需要

民族振兴必然要求文化振兴、民族振兴离不开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在当今经济大开放、文化大交融背景下,文化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族凝聚力、价值亲和力,以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认同等等,都与民族文化软实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仅仅单纯停留在经济层面来看待民族优秀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然性了,还必须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其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与转化的重要性。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以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促进思政教育改善,尽管理论逻辑清晰,但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涉及思政教学方案设计,而且还涉及教学教案的研究准备,特别是针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资料收集整理。

(一)加强师资队伍培育,升级思政老师知识库容

全方位引导老师开展传统文化学习,做好知识传授储备。对此,一要从改善老师知识结构、增强传统文化储备出发,对师资队伍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组织师资队伍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举办思政教育交流活动,促进思政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向理论与文化相融合的启发感染式教育转变,增进思想教育理论与文化元素交融互释,扩展并建立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通语境,推动现代理论逻辑与文化叙事相统一、理论推演与语文表达相一致,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话语转化,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更富有人文气息。二要探索编著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手册,拓宽传统文化典籍与现代思政融合对接的桥梁。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道德体系,但这个伦理体系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代发展转化而来的精粹。因此,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都给传统文化烙上先人智慧的记忆,这种记忆也使传统文化愈加丰满而厚重,如果把这些历史记忆融入到相应的思政课堂之中,必然会给思政增添感召力和感染力,也使我们的思政理论更富有历史感和历史源。三组织思政老师走出校园、深入教育基地,实地考察民族英雄事迹,亲身感受“家国情怀”在中华儿女身上的体现,这不仅有助于激发思政老师的爱国热情,而且可以直接促进相关学科知识,如:社会、伦理、哲学知识等融入教案编写之中,从而在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上实现理论自觉。

(二)完善思政教育教材,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优秀的教材是保证思政教学改进的基础条件。一从教学效果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在有限的思政课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必然要在课余时间进一步对其相关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文化知识得到系统性吸收与转化。二从学科性质上说,传统文化本质是一种伦理道德体系,作为伦理道德必然要伴随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发展变化,而学生只有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关键历史事件,才更有利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今身、以及未来指向,有清醒而深刻的认知。三从教学深化上讲,学生依据教材通过自学,在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点有所了解掌握的基础上,老师在思政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围绕思政理论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提取出来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展开阐述、深化主题,使理论教育与传统文化阐发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三)借助网络平台优势,拓展思政教学路径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促进交流、加速获取知识的工具。围绕思政教育的主体组织开展网上研讨,发挥网上、网下双平台作用,提升思政教学效能。一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析报告会”,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拓展对理论课的理解。二教学团队要不定时地组织学生开展“在线学习交流活动”,分享学生学习心得、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建构起互动的平台。三及时在网络平台发布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思政及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文件,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跟上时代要求,使思政教学在双平台推进中凸显其新模式效能。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