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支教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2023-12-26张亚男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支教团志愿志愿者

张亚男 朱 文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 832003)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后文简称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组织实施,招募具备本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2011 年7 月研究生支教团并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基础教育专项实施,截至目前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高校已由1999 年的26 所重点高校增加到如今的222 所(含13 所自配指标、自带经费高校)。截止2022 年8 月共有24 批共计28383 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中西部700 余所县乡中小学校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在支教扶贫、协力振兴、实践育人、弘扬志愿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支教团的价值彰显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基础教育志愿服务专项,是青年志愿者行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实践效果最佳、最具象征意义的支柱项目;是培养有理想、知国情、有担当的青年人才的实践课和引领青少年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西部地区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的青春舞台,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工作载体,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西部教育水平提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践育人思想,告诫广大青年要勤实践,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通过深入祖国中西部基层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身体力行地践行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公益志愿活动的方式深入西部教育教学基层一线作奉献、受教育、长才干,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情感联结,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提升。

(二)提高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教育事业是关系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要素。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队伍培训不足、教育手段落后、硬件资源缺乏等问题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均达到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并且经过系统完备岗前技能培训,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管理手段。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的重要表现。作为高校层层选拔出的高水平人才、优秀代表,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到中西部偏远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展现青年担当;他们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公益、共同参与的共有社会共识,增强全民服务意识,在志愿服务和实践锻炼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研究生支教团与高校实践育人的同构性

实践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途径;实践育人在高校综合性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研究生支教团与高校实践育人在育人内容、培养目标、载体需求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点,对于提升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成效、构建长效实施机制,提升高校实践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同心:育人内容一致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实践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与高校实践育人在育人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鼓励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一线磨炼坚定意志、提升道德品质,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理想信念,培育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同向:培养目标同质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高校共青团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与高校实践育人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明显同质性。研究生支教团通过派遣志愿者深入基层教育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践育人要求高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二者均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一系列综合性、应用型的实践活动,培养鼓励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与创新意识主动作为、坚定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使命担当,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同行:载体需求相通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广泛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与高校实践育人在载体需求上具有显著相通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既是实践育人功能的见证者与践行者,又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者与传播者,是连接高校与服务地的“枢纽型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具有实践广泛性、主体主动性、互动多样性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均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制度、资金有保障,且具有高度延续性;但单一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面临规模较小,力量有限等问题;高校可依托研究生支教团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路径提供机会和平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当中,提升服务成效的同时为研究生支教团提供资源、人员等各方面支持,推动研究生支教团规模化发展,共同服务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按照“有制度、成体系、抓品牌、强宣传”的标准建设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提升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应进一步研究改进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机制措施,探寻研究生支教团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具体路径,切实提升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成效。

(一)融合发展政策保障路径

将研究生支教团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持续有效地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功能,要加强顶层设计为研究生支教团长效实施和高校实践育人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共青团中央做好全盘思考与总体把控,指导各省市自治区编撰工作手册、指南与实施细则,推动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规范化。各省市自治区项目办优化工作制度与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来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二是夯实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共青团应明确自身在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相应选拔、培养体系机制,做好与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和服务地项目办的对接、协调工作,承担起研究生支教团全程工作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形成“党委全面领导、各行政部门联动、团委具体指导落实、青年学生学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模式。

(二)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路径

研究生支教团科学规范的流程设计和过程管理制度是顺利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做好动员工作。研究生支教团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需要充分运用课堂、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团学组织等校内主体阵地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开展情况、典型案例、志愿服务理念、精神进行宣传,广泛动员、充分宣传,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的校园文化。二是完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各个环节动态管理,优化流程管控,把好“六关”。招募选拔环节明确目标要求,严格落实“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层层把关、统一选拔”的原则,把好“入口关”。制定长期培训体系,岗前培训环节提高培训标准,扩大培训内容覆盖面,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标,抓好“能力关”。强化过程细节管理,明确研究生支教团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重要载体定位,实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常态化和长效化,守好“过程关”。考评激励环节优化考评机制,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导向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指标,并将服务期间表现纳入到评优选先、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事关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以评促建,盯好“考评关”。跟踪培养环节加强对结束服务期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继持续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并推荐其在校内主要团学岗位继续锻炼,为后续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控好“发展关”。此外应注重成果转化,从物质、精神等方面激励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将服务期间经历、收获、感悟等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进行推广宣传,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成果,优化“成果关”。

(三)榜样引领作用发挥路径

研究生支教团在开展支教工作之外逐步开发出许多志愿服务优秀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集体和个人,通过选树优秀典型、推进品牌建设,有利于展现高校实践育人成效。一是选树优秀典型。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是高校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主体力量,通过表彰、宣传研究生支教团组织及个人在支教服务期间的突出贡献与典型做法,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青年群体当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以青年带动青年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打造品牌项目。突出亮点特色,打造符合本校育人理念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对品牌项目的支持、帮扶力度,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品牌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利用校内丰富的实践资源与志愿服务资源,保障品牌项目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各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在“接力育人”机制下凝练有特色、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吸纳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项目实施过程当中,扩大实践育人规模,提升志愿服务实效。

(四)宣传赋能社会动员路径

大力加强宣传政策事迹,广泛动员宣传,形成社会合力,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大力支持的良好社会效应。一是创新宣传载体。充分运用线上宣传方式,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依托青年学生活跃性较强的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宣讲先进事迹,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线上媒体宣传当中发挥好“参与者、引导者、评论者”的作用,讲好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故事,展示活动风采,提高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透明度,形成群体效应,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当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形成宣传合力。借助国家级、省部级与校级各主流、官方宣传平台,扩大宣传范围与覆盖面,通过投稿、转载等手段宣传典型事例,展示服务风采;在全社会形成志愿服务合力,吸引更多青年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在西部基层教育教学与志愿服务的一线实践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成就人生。

猜你喜欢

支教团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从教专业化研究
我是志愿者
中山大学:为开展扶贫接力提供支点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扎根基层扶贫扶智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