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及其时代启示

2023-12-26潘国邑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潘国邑

(喀什大学,新疆喀什 844000)

“社会主义”的理念诞生于十六世纪初的欧洲,五百多年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理论化、再到科学化的飞跃饱经风霜,经由半个多世纪的国际游荡,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跨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恩格斯作为“第二小提琴手”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中更是担当重任,坚定维护并积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经济现实

以《乌托邦》发表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数百年时间里,众多派别的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构想,系列构想大多直接逾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状况,阶级压迫与剥削的社会条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实性的桎梏的存在依旧发挥作用,没有成功撼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根基。

同马克思结识之前,青年恩格斯独自完成《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简称《大纲》),1844 年2 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之作,《大纲》初步系统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对私有制做了无情的批判,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会归结为竞争”。从私有制切入,以“商品”为内核,揭露了资本主义由竞争到垄断的秘密,恩格斯指出“只要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着,垄断的所有权也同样是正当的,因为垄断一经存在,它就是所有权”。以往的“社会主义”派别否定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恩格斯痛斥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认为只有现实地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对人的解放的束缚才能够消除,人的自由创造的必然才能由自在上升至自为,从而社会主义存在的条件才能有一般的现实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必然不是由人思维中的虚幻的存在所决定,相反,是由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经济运动的矛盾现实所决定,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自其产生,其运行机制内部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伴有自我否定的因素。《大纲》打破了空想社会主义束缚的牢笼,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称其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开篇之作。

恩格斯深入工人团体内部,通过考察了英国工人的状况,完成并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社会灾难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认为工人阶级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压迫及构建社会主义新形态的历史重任,第一次将无产阶级运动同实现社会主义胜利和全人类解放联系起来。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经济根源,“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前提,并且始终是它的基础”。因而要求广大工人阶级摆脱其成为工人阶级本身的条件,首先从土地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改变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相互割离的荒谬关系,继而成为土地的主人,最后成为人本身的主人。科学理论的指引逐步唤起工人阶级的意识自觉,直至上升至运动自觉,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创造价值的无情占有,产生劳动自身的对立面—异化劳动—将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

二、“新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导向

马克思与恩格斯相继合作完成《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包含着奠基社会主义科学化的新世界观的光辉文献,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导向。

《神圣家族》中对青年黑格尔派所宣扬的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论断作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否认社会运动是具体的、发展着的物质运动,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事实,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生产的物质性在历史运动中的决定性作用,痛斥了青年黑格尔派将绝对精神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的观点;他们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源头与动力是物质生产,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并且利用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思维做了阐释,揭示了思维的能动作用仅仅是基于社会关系的物质性而言,如若脱离存在空谈思维则毫无意义;同时强调了思维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现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成为社会历史的前进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众决定历史进程,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运动。《神圣家族》是新世界观形成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先河。

除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以外,费尔巴哈“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以及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对欧洲工人的革命运动也产生了极大影响。“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用抽象的“人”的概念去推动历史运动规律,把人的本质同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搁置一起相提并论,并且将人的思维视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利用唯物史观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弊病,痛斥其抽象的、唯心主义的内在本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从处于社会历史运动中的具体的“人”出发去解释历史运动的动因。由此,社会主义不再是仅存于人的头脑中的抽象思辨,而是立足于具体的“人”的现实运动,也不再是建立在情感上的道德伦理构想,而是建立在历史前进运动规律上的科学运动。《德意志意识形态》利用唯物史观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标志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科学理论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碑。

三、社会主义理论化科学化的实践考量

“新世界观”的形成标志恩格斯完成了思想的转变,此时资本主义尖锐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工人反抗资本家的频率也日趋增多、规模逐步增大,社会流传的各种不彻底、不科学的思潮阻碍革命运动,致使工人运动屡屡失利。

应“正义者同盟”领导人邀请,恩格斯加入其中。初期恩格斯受委托为同盟起草了《共产主义原理》(简称《原理》)纲领文献,在《原理》中恩格斯罗列了25 个问题。《原理》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首先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对“共产主义”做了全新的界定;其次,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及阶级性质,指出无产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接着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创造性提出了废除私有制的途径。《原理》是工人革命运动进程中的重要著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化及马克思主义诞生都有着前瞻性影响。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宣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的革命宣言,作为共产党人的首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有了理论化、科学化的实践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剖析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根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孕育着自身的对立面,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作为历史运动主导者的光辉使命及革命目标。《宣言》自1848 年问世以来,作为基本原理长期不变的科学,一直以序言的形式丰富其时代价值,7 篇序言中,恩格斯全程参与并独自完成5 篇。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没有放弃战斗,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予以《宣言》新的时代内涵。1883 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缅怀与其并肩战斗一生的挚友,重申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同时谦逊地强调这一重要思想是完全属于马克思一个人;1892 年波兰文序言中,恩格斯已经意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性同民族独立的关系;1893 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回望过去45 年工人革命运动的经验及历史教训,再一次强调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觉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恩格斯在《宣言》的创立及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晚年对其时代性内涵做出独到的见解,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及战略部署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法宝,直至今日,它的光芒依旧照耀着无产者走向胜利的道路。

巴黎公社运动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史诗般存在,将工人阶级推上了历史新高度。巴黎工人政权在历史上仅存72 天,公社革命仍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其本身在严格意义上讲也并不能算作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失败的历史教训更好地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所借鉴。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遵循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一直在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世界历史的前进。科学社会主义本身不断接受实践与时代的考量,正在从胜利走向繁荣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实践价值。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伊始指挥着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历经波折与磨难,在曲折中奋力前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愈发彰显生机活力。

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列强等种种压迫阶级作斗争,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以独特的国情、独有的文化、独到的见解丰富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坚持用发展的态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及变革的动力及依据,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现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新视域牢牢把握我国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

第四,坚持伟大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社会运动的直接表现形式,指出“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新时代面对世界多边的局势,应对复杂的大环境,更加需要注重斗争,分清敌我。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