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
2023-12-26郭海玲相金妮
郭海玲 相金妮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育大未来》一书中,哈佛大学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瓦格纳博士坚称“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是21 世纪职场新世界的七个关键能力之一[2],可见通识写作能力是各行各业要求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该类院校学生的通识写作能力却普遍偏低。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当下的《通识写作》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年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翘楚,西安欧亚学院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并且狠抓教学质量,该校的“写作与表达”课程团队通过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写作》课程存在的五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进行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了“一体四化”的解决之道,在《通识写作》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该类院校的《通识写作》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通识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陈旧。课程开设初期,沿用了传统的“老三中心”教育理念,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偏向理论和知识层面,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听课,被灌输知识,而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牾,需要与时俱进。
(二)育人功能不高。课程内容纯粹是知识的传授,只注重教书,缺乏育人意识,较少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的培养,对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终极目的并无太大助益。
(三)教学资源有限。课程开设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没有建设线上教学资源,也没有链接其他教学资源,甚至连一本正规的《通识写作》教材都很难寻觅,教师只能用东拼西凑的自编讲义进行授课,教学资源有限且零散。
(四)教师队伍单一。最初的《通识写作》课程授课教师几乎都是从文学、哲学、史学等专业半路转行,他们对通识教育理念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通识写作》课程也想当然地将其作为一门公选课,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且整体的通识写作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缺乏高精尖的带头人。
(五)学生基础薄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本身整体学习水平一般,学生在理性写作和公开表达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通过问卷和面谈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理性写作,也很少进行公开表达。这些通识能力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及自身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这又影响了通识写作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导致这方面的基础更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
二、《通识写作》课程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课程本身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西安欧亚学院“写作与表达”课程团队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出了“一体四化”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新三中心”取代“老三中心”
学校多次聘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对课程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念培训,帮助教师建构全新的、系统化的教育理念体系,教师逐渐转变了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认识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学习,课程必须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持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求知欲,教师转化到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位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催生新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备好《通识写作》课。1.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将《通识写作》课程的知识目标设定为:理解并熟记通识写作的基本概念、方法;2.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将课程的能力目标设定为:能够运用通识写作知识完成学术论文写作和职场中的理性写作与表达,运用表达的基本知识进行即兴和创造性公开表达;3.以素质养成为导向,将课程的素养目标设定为:养成批判性阅读、思维和理性表达习惯,提升人文素养,与他人、社会正向沟通。
为了达成以上课程目标,我们摈弃了原先单一的公文写作内容,坚持实用性的定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沉淀,终于研发出了“论文写作+职场写作”相结合的系统化理性写作教学内容,这种双线并存的教学内容体系,既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理性写作与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写作与表达基础。在教学方法方面,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去分析、解决问题,并运用所学进行项目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批判性阅读、思考和写作习惯。
(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使课程内容育人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育人先育己。为了加强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努力。第一,聘请课程思政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课程团队进行多次培训,先让课程团队所有教师深刻理解并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政育人的意识。第二,建设并定期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做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统一,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做人。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研发了100 多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大大提升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学习公众演讲时,引入央视主持人大赛冠军邹韵关于中国话和中国茶的演讲案例,该案例不仅鲜明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融入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阐述了中国话语权份额在国际上的提升,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祖国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谈到写作的主旨时,以阅读资料“中国的航天成就”作为切入点,以“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及航天员的顺利返航”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培养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和勤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在学习写作的结构时,为学生展示了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内容,既达到了分析和搭建文章结构的知识目标,也实现了抱定正大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等素养目标。
(三)开拓教学资源:自主开发、链接优质教学资源,使教学环境信息化
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开发出课堂授课必备的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料,还研发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写作与表达工作坊教学课件等资料,建设了丰富的习题库和案例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学习和钻研。
“教学改革改到实处是教材”[3]。我们通过查阅无数的理性写作资料,结合一线教学经验,编撰并出版了理性写作教材《结构化写作——让表达快、准、好的秘密》,系统化梳理了通识写作的方法和流程,使《通识写作》课程有了可以参考的方向。同时,我们自主建设了慕课《妙笔生花的秘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在智慧树上线运营,目前已经有近四十所高校两万余人进行学习和交流,获得了学生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我们还通过畅课线上学习平台链接其他高校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学校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信息素养的培训,使课程团队整体提高了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包括全面采用畅课系统进行课前测试、作业批改和反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课中实现多媒体教学全覆盖以及智慧树翻转课堂等。
(四)重建教师队伍:采取“引进+培养”的模式,使教师队伍梯队化
所谓“引进”,一是指聘请通识教育和写作与表达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在课程建设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例如,这两年我们聘请了匹兹堡大学的王西桥教授,不定时地对我们进行针对性培训,带领我们规划课程发展,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提出很多颇具建设性的建议。二是指引进高学历学位人才,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的力度。我们引进了两名名校博士,他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为课程团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高质量的输入,不仅结束了课程组无博士的局面,而且大幅度提升了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已有教师的培养力度。第一,大力鼓励教师参与职称晋升。课程开设初期的教师团队中仅有一名副教授,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四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三名助教晋升为讲师,目前教师们仍然在为申报高一级职称而努力。第二,通过对口培训、参加论坛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比如,围绕《通识写作》课程建设问题,在校内开展系列讲座和专题研讨会,组织写作组教师外出参加相关的学术、教学培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通识写作论坛等。目前,课程组教师已参与了全国第三届写作研讨会、全国第九届素质教育大会、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学学术会议等十余次学术论坛并进行发言交流。
通过“引进+培养”的模式,有效改善了课程组教师的职称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吸引了高学历人才和高水平专家,实现了课程组教师队伍的梯队化建设和可持续建设。
(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混合化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夯实学生的写作与表达基础。
首先,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前,学生需要登录智慧树平台自主学习慕课的基础知识,课中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课后以线上巩固和线下实践练习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写作与表达、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其次,通过开展校级辩论赛、演讲比赛、通识写作大赛、职场模拟大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众多课外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写作与表达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们还成立了学习支持中心,帮助学生解决课程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高效的学习习惯,营造更紧密的师生互动关系和丰富多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课程组全体教师每周都会有固定的Office Hour,为在理性写作与公众表达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我们也不定期地举办写作与表达类的工作坊,帮助学生直面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帮扶工作,加强学生写作与表达的基础和学习的质量。
三、结语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中之重,关系到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若要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成功,必须狠抓教学内容建设,后续研究会从实用性、实践性、育人性三个方面来重构《通识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持续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重视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教师优化以后的教学设计。后续研究会将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尝试总结出一套动态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西安欧亚学院“写作与表达”课程团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情,经过几年的持续探索,开发并实践了“一体四化”的解决之道,希望为同类院校的《通识写作》课程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