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12-26汤紫媛

山西青年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教育

李 庆 汤紫媛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深入人心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普及,高校学子依然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相比于商业创业而言,公益创新创业以其社会性和公益性脱颖而出,公益创业更注重创业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而非经济效益本身,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成为大学生实现创业之梦的新路径[1]。换而言之,公益创新创业教育也将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教育和传承形成良好的公益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助力高校公益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公益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公益实践能力的理论基石

近年来,各大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优质就业能力,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例如,“互联网+”就开设了专门的公益赛道。一方面,高校开展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让有意向参赛的学生受到了更专业的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参赛的内生动力和对项目孵化的信心及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造更优质的项目。另一方面,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的有效途径。公益创业者在进行公益创新创业时需要将社会价值和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强调对大学生团结合作,爱国爱社会和敬业诚信等品质的培育,并着力于提升公益意识、公益能力和公益信仰。

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引导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的平台,通过实践方面的锻炼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有助于学生在公益创业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综合全面发展。

(二)是弘扬社会公益能量、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重要性在当代日益凸显,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以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公益心,提升他们的公益意识,进而带动社会的公益氛围,促进公益服务发展。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2021 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出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高校学子是当前创新创业的主力人群,推动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缓就业的问题,还能形成带动就业的递增效应,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资源和消费潜力,带动经济转型,实现产品升级。

二、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完善

国内关于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互联网+”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传统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授课模式一样,采用的是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开展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该类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主体为高校或校外创业成功人士,教育内容多以讲授创业案例、宣讲励志经历、指导创业策划书撰写为主,有明显的优缺点。但是此模式受限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环节的设定以及师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新型的线上教育模式开展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该类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主体多为专业“双创”教师或公益协会组织者,教育内容涵盖面广、种类丰富。

目前,“互联网+”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已经经历了1.0 和2.0 的发展阶段,正在向3.0 发展阶段迈进。3.0 阶段也就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设计或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跨学科创新实验(实践)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同时,“互联网+”线上授课模式也实现了师资力量的共享,整合了多元资源的力量,跨领域跨平台为公益创业主体提供了线上互动平台,实现了多元结构的互动创新。此外,各个高校都在致力于扩大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构建公益创业研究团队、教学团队、指导团队、学生社团、基金、大赛以及孵化中心七大支柱,形成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挑战

1.现存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高校对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甚至持有功利性观念。没有完善的公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思政教育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公益的认知不足,同时也难以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进行创新创业。

2.教学进度因高校师资力量不足而受阻

高校导师从事研究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甚少,很多学校出现创业导师为辅导员和公共信息学老师等非专业人员来兼职创业教育的现象,导致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水平不高。而公益创业教育对相关教师的理论储备和职业素养要求更是比之简单的创业教育更高,这也决定了公益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素质均过硬的师资力量的支撑[2]。而高校教师虽对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但大多缺乏创业、管理和经营运作的实践经验,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导致指导项目的可行性与发展性较弱,难以付诸实践。

3.现有训练平台难以支持学生实践

高校创业训练平台数量不足,且训练平台大多是针对商业创业建立,不提供公益创新创业实践渠道。而部分拥有相应渠道的平台机制同样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难以将公益创新创业想法转化为实践结果。训练平台公益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高校资源,教育与实践不能充分结合。

4.公益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足,资源倾斜商业创业

目前,相比于已经占据市场较长时间的商业创新创业而言,公益创新创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各大创新创业比赛中也已经冒头出现了不少优秀项目,但其在市场上的占比仍比较小,且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相关经济投资,都向商业创新创业倾斜。在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上,公益创新创业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社会对公益创业认同度较低,易挫伤学生自信心

受各种诈骗、碰瓷等不良事件的影响,目前社会对于包括公益捐款在内的多种公益活动都抱有质疑心理,对于公益创新创业的认同度更是明显低于商业创业。而大学生作为新入社会或新加入创业队伍的群体,因其经验和创业思维能力的不足,更容易被当前的社会环境所挫伤,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和创业动力的减退。

三、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对于公益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予以完善,培育可持续发展源动力

当前,现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无法满足各高校的公益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因此,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机构,协调学校力量进行公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行融合式教育,将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培养全程,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将公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而不能完全依赖线上课程教育[3]。融合式教育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每个学期开设一门必修公益创业课,而是将公益创业理念真正融入教学,如在医学院校专业课授课的同时向学生普及当前的包括癌痛、罕见病等的社会问题,教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贯穿以人文关怀。

为使公益创新创业教育能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应改进教学方法,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4]。首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公益和思政的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突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更多地开展一些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做到自主思考,再配合教师的教导指点,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成熟。最后,在讲授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尝试与所学专业相结合,鼓励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探索专属公益创业项目,以学习和利用公益创新创业课程。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化是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生通过前期的社会调查完善自己的项目,再由学校、政府等提供经费支持,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协助优秀创业项目完成初步孵化,更有利于公益创业的可行性转化,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和实效。

(二)建设多层次高水平教师团队,释放高校公益教育新活力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创业教育乃至公益创业教育得以更好实行的最根本的基础力量。基于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应先招募更多愿意致力于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老师加入团队,也可以向外招聘以达到增长从事公益教育的教师数量、保证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源的充足的目的。

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在扩大教师团队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能力也是在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过程必须考虑的问题。正如给学生们请一些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一样,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可以说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此外,可以通过设置考核标准,将教师团队分段培养,以高水平教师带能力相对较低的教师的方式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的进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公益创新创业的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还可以营造浓厚的公益创业氛围[5]。

(三)搭建平台以保障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以促育人

公益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平台建设是实现学生公益创业的有力保障,主要可分为多角度多方面的保障体系。第一,高校应制定推进公益创业的各项政策支持,明确公益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以达成公益创业教育的共识,如若效果明显可以向上级政府领导机构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二,高校与政企合作搭建课外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搭建公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形式与实践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公益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第三,通过各类渠道的融资为有潜力的公益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可利用商业贷款、政府资助、优秀企业资助或高校自身成立资助基金等方式推动公益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第四,多维度为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外部条件支持。利用高校自身现有的社会资源为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对外广泛宣传,树立公益创业教育良好社会形象,获取社会舆论支持,争取企业、公益基金等社会组织资金及其他资源支持,从而增强学生们参与公益创新创业的积极性[6]。

综上所述,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高校与社会的需求。高校需要认识到公益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必然性,明确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对于公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高校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平台搭建和其他保障政策条件支持等方面着手,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进一步深化教育模式建设和改革。公益创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高校应持续推进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公益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以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公益心得以增强,培养了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公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动更多大学生进行创业,能顺利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公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