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3-12-26付火水
付火水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考古实习以培养学生的田野考古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考古学专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田野考古实习中考古技术的质量。通过我们对近几届考古学毕业生的就业和考研升学情况的调查跟踪,也印证了这一点,凡是田野实践实习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最后都是在行业内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
一、田野考古学实践实习的重要性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各高校都将《田野考古实习》列为考古学科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开展教学。田野考古实习的目的在于将考古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考古实践,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培养独立开展田野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谓是考古学专业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一)田野考古实习是将理论学习用之于实践的主要途径
在田野考古实习之前,按照培养方案,已经开设有《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文物修复》《考古绘图》《拓片制作》等课程,特别是前两门课程,为学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学习的成效必须通过实践予以检验和深化,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习实践,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如我们就是在学生的田野实践反馈中,发现现在部分考古工地在绘制器物图时要求和课堂教学不完全一致,也有部分采用电脑绘图,我们在《考古绘图》课程的教学中,改进了教学计划和内容,适当增加了电脑绘图的学习实践。针对在考古工地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田野考古简报的整理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相应地修订了培养方案,增加了考古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
(二)田野考古实习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契机
学生的考古实习一般安排在第5 个学期进行,时间一般为2 个月。实习过程既是学生审视专业思想或者确立专业方向的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规划的一次契机,初步决定将来是否从事考古学专业的工作,是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还是博物馆相关工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或是兴趣所在,为此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目前考古学田野实习中存在的困境
(一)课程安排的确定性与田野实践的不确定性
大学课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来安排开设,有着制度性的约束和教学规律的要求。一般安排在第5 学期开始,即从9 月初开始,10 月底返回学校,时间约为2 个月。南方地区主动发掘的工地,田野发掘一般在7 月初即开始,持续到元旦前后,约半年时间。但在此期间,有联系的考古工地和考古实习单位或者没有合适的考古工地以供学生实习,或者早已安排好了实习人员,无法再安排实习人员。特别是一些抢救性发掘,正是需要考古实习人员的时候,学生因为教学安排,无法前往考古工地实习。安排的确定性和田野实习的不确定性,是长期困扰我们院校没有固定考古基地的主要原因。
(二)集中指导与分散实习的矛盾
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工地实习人员有较为严格的人数限制,一般一处考古工地只能安排3 ~4名学生进行实习,因此一个班级20 多名学生势必分布在多处考古工地实习。现实情况是一门课程一般安排两名专业教师指导实习。分散实习就会造成教导老师无法集中指导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全程集中固定在一个考古工地进行专业指导,只能在几个工地来回奔波进行指导,无法完全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进行指导,只能委托给工地的考古领队、技工进行指导。考古领队、技工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个人素质、能力并不完全清楚掌握,自然不便于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对于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到我们的教学中。
(三)实习内容的不完整性与教学要求的矛盾
《田野考古实习》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前期准备、田野发掘、考古数据资料的获取和整理、室内整理与实习报告编写等五个部分。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实习应该完整完成上述教学内容,以便得到全面的锻炼,为将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打下基础。但正因为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外出实习,只能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工地进行部分的实践实习,或是田野发掘,或是室内整理,或是参与协助整理发掘报告,造成学生实习内容的不完整性,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或长期实习的基地
考古基地是最好的田野考古实习场所,基地式田野考古教学已经成为大多高校的共识,研究者对实习基地对于考古学的重要性予以了阐释,认为“提供了稳定的田野考古实习场所,保证了田野考古教学的时间,有利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延续性,有利于与地方考古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考古学老牌名校或办学历史较久的院校大都建有比较稳定的田野考古教学基地,如北京大学有陕西宝鸡周原基地和河南淮阳平粮台基地,吉林大学有吉林白城考古基地和山西夏县基地,西北大学有新疆哈密东天山基地、陕西旬邑古豳地基地和新疆阿克苏库车基地,武汉大学有安徽阜阳基地和湖北石首走马岭基地,山东大学有山东济南大辛庄基地、山东邾国古城基地和山东日照基地等[3]。但一般地方院校却没有较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因此,无法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进行考古工作全过程实习,指导教师也不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预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实习的成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因此会打折扣,不利于复合型考古人才培养。
三、《田野考古学实习》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我们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优化培养方案
首先,把4 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分为两段,第五学期集中实习2 个月,其余约2 个月的实习分散安排在其他课程中,如《田野考古学》《博物馆陈列》《碑刻拓片制作》《学年论文写作》《博物馆陈列》等课程。这样调整的好处,首先是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实习实践课程内容,可以根据田野考古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实习2 个月。其次,也改变了此前4 个月的实习导致《时事政策》等课程安排冲突的窘境。在事实上第五学期的2 个月的实习时间客观来说并不充裕,一个变通的办法是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提前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在暑假开始时就进入相应的考古工地,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田野考古实习中“调查—发掘—整理—编写报告”的完整训练模式的锻炼与培养。这将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分批分阶段实习和循环轮换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我们面临的困难。
(二)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考古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准确,即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以陶瓷考古为特色,以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旨在为基层市、县文博机构、文化旅游部门培养实用性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博事业的重视,各地都加大了对文博事业的支持力度,文博机构需要补充大量的人才,人才的缺口较大。同时,基层文博机构因为编制有限、工作内容复杂,既需要理论研究人才,也需要能够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拓片制作、各类文保单位的申报文本写作的人才,需要的考古专业人才是多面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所以,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考古学专业建设,就要呼应基层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新型文科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三)建设考古教学实践基地
需先着眼于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校博物馆、古陶瓷研究所等建设成考古资料的整理和考古学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发掘利用当地的文物文博资源,如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博机构,与之建立较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适当参与资料的整理、博物馆陈列等工作,熟悉博物馆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和当地考古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建设永久性的考古实习工地。目前因为地方高校一般没有团体资质,而考古院所对高校建立考古实践基地缺乏一定的动力,实际操作层面上还比较困难。但随着国家对考古事业越来越重视,本着培养考古人才的共同目标,这个问题应该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为学科长远发展考虑,应自己培养或者引进考古领队若干名,以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稳定的教学基地的建设。
(四)精心选择考古实践点
虽然面临无固定实习基地的困难,但我们在考古实践实习点的选择上,还是尽量选择那些考古发掘周期长、意义重大的考古发掘工地。从近六年的田野考古实践实习点来看,我们派遣学生参加了景德镇御窑厂、南昌海昏侯墓地、吉安吉州窑、赣州七里镇窑、鹰潭大上清宫、江西九江荞麦岭、广东惠东白马窑等考古工地的实践实习。这些地区的考古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发掘,有的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学生能够在这些考古工地实习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指导老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学相长,也促使实习指导老师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甚至因此促成课题的合作申报和长期的合作研究。同时因为发掘周期长,可连续安排几届学生参与实践实习,也便于学生以老带新,师兄弟妹交流良好,容易相处,考古工地、领队管理起来也很方便。
(五)先期进入,实行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
在低年级定位学生中,选择培养基础较好,有一定的实践和基础理论较好的学生,在暑假即第二学期结束时的暑假期间,先期进入到考古工地进行学习和实习。经过2 个月左右的实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基本可以单独承担一个探方的发掘工作。在正式实习时,可以带领3 ~5 名学生在一个工地独立开展实践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指导教师无法前往全过程指导的缺憾,也减轻了工地领队和技师的工作压力。同时,积极联系毕业暂时没有固定工作的毕业生,介绍到考古工地工作,一方面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师弟妹来工地实习进行帮扶带。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地领队评价也很好。
(六)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考古实践中的运用
目前,全国仅有不足20 所高校拥有团体考古发掘领队资质,具备独立开展《田野考古实习》教学的条件,这些高校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实习能够很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其他高校因为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高校田野考古实习的需求。有些高校采取与各级考古研究院所合作的形式开展实习教学。还有一些高校不能正常组织完整、系统的田野考古实习,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此外,虚拟仿真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田野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数字化实验,也成为理论与实践之外,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4]。其实虚拟仿真技术在考古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已有许多实践探索,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有些高校已经有把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考古实践的先例。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进入考古工地前进行实际操作锻炼,避免了到工地后需要一段时间的理论到实际的熟悉过程,节省了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使用新科技方法的能力。
(七)努力探索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中的课程思政
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外,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考古学专业中,综合素质应该包括牢固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缜密细致的思维方法、协调组织能力等。同时,我们也很重视考古学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田野考古学》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践实习中,学校也很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如在工地的实习中,积极参加当地的党组织的教育活动,每逢“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工地组织升国旗、唱国歌,观看相关视频;在有限的休息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红色文物景点、烈士纪念碑等,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思政教育。
高校考古学专业的教学,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学校创新培养方案和考古实习基地的逐步建设,将迎来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效,为考古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