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对策研究
2023-12-25张丽戴仕炜陈雨菲
张丽 戴仕炜 陈雨菲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98)
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强调了要求[1]。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和重要渠道。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理念、方法、过程和任务的总和,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重要工程。然而,长期以来,体育课程重视具体体育技能的学习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的“育体”成果,忽略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育人”功能,体育教师缺乏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的意识,最终弱化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和体育德育的责任和任务。因此,基于教学改革的总体指示和目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1.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1.1.1 竞争意识
谈到体育,就不得不谈到竞争,毕竟现在不论是全球的大型体育运动会抑或是小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事实上,我们从体育竞争元素中应该得到的理念很多,如“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学生们对竞争环境的爱护和规范的能力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竞争状态能够让学生处于一定的“兴奋”状态,却又在这种状态中努力从容地面对接下来的一切挑战,既培养了竞争精神,又培养了我们面对机遇和挑战时的心理平衡性和临场发挥能力。
1.1.2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主要基于团队的“合作精神”,是体育运动项目非常重要的特征,如健美操、团队排球、足球、篮球等运动,任何一个集体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团体内每一个人的所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努力。学生通过进行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个人责任与团队责任意识,同时也能培养自身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交能力。[2]团队精神在如今社会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每一个大项目的完成都不可能是由一个单独的人实现的,小到儿时完成的一个个团队手工作品和合唱比赛,大到进入社会之后的一个个研究项目,可见合作的重要性。
1.1.3 意志品质
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是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并且无可缺少的东西。无论身处什么角色,若是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么完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更有甚者一败涂地。而与坚韧不屈对应的又是拼搏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正如我前面所的跑步,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路途遥远,我们须得用坚韧的意志坚持下来,度过难关,才会去看到跑在前面的学生,才会有拼搏精神,才会想要再快一点追上他。这样的意志元素在体育德育中得到了很多体现,也可以说,体育中德育意志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的培养方式。
1.1.4 规则意识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当今社会规则意识也十分重要。无论是什么体育运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去完成,以此来培养大家遵守规则,不打破规则的意识。但这种规则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墨守成规”,也不是教大家不要去创新,而是让大家养成一种潜意识中的“维持公平”的习惯,在社会中更是如此。社会生活的规则繁复而多样,其中法律规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法则,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踏破法律之网,由此可见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有的规则。体育教师的应提高德育意识,在教授学生动作要领,技巧前,老师应着重强调规则,并且申明不遵守规则会带来的后果。在练习,比赛的过程中也要反复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1.1.5 认同感
事实上很多教育中都提倡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地域认同感”和“自身认同感”。[3]无论是如今大火的“女排精神”又或是“国足永不言弃”都是追求认同感和获得认同感的过程。认同感能够使学生们充满理想,从而民族充满希望,国家充满未来,培养学生们的认同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能够使人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为其复兴富强而出力;培养地域认同感能够使人热爱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宁静而快乐地在其上生活;培养自身认同感能够使人热爱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朝气蓬勃地朝着既定地目标努力奋斗。
1.1.6 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纽带何桥梁,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首先,大学生们要认识到广大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是与国家以及民族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大学生们要加强身体锻炼,为祖国和民族发展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体育也必须牢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健康;其次,体育也是国家文化和形象的体现,是团结的象征。每每在大型赛事中,“中国、加油”的呐喊声,运动员为国争光,获得冠军,赛场上升国旗时的潸然泪下足以使一种爱国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这些内容,或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赛事的欣赏等,学习和领悟体育精神,可以大力强化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内涵
图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1.2.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体思共升
“体思共升”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德育目标,即希望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与思政是互相促进,互相交融,共同提升的一种状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身体素质德培养与思想政治是螺旋带动的,而非彼此独立,各自封闭,此消彼长的。[4]这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做到以下两点:首先,体育课程思政德建设不可以脱离“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体育课程首先应保证提高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像传统思政理论课程一样,仅仅注重于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体育课程的本质。而应是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教育理念,运用在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使体育课程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2.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体德共修
“体德共修”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是指体育课程能够实现“育体”和“育人”双重作用,实现对学生身体和道德修养的共同提高。美国的唐·海利森提出个人与社会责任课程模式(简称TPSR)的概念,即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感。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完成以下五个层级的目标:尊重他人权利;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助人与领导力;体育课程责任感的迁移。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总体内容就是使大学体育课程不仅具备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体育知识、养成体育意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属性,同时能够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优秀体育品德的重要过程。
1.2.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体智同优
所谓智力就是指人们的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等抽象思维及实践活动的能力。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促进化大学生体力和智力共同增长。体力是智力增长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智力的发展又会促进体力活动的能力的提高。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时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协同运行,提供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促进神经、心肺、肌肉和骨骼等系统机能的发展,增强健康体适能、促进大脑发展;而人的大脑在工作时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给,与健康的身体有直接关系。体育锻炼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脑细胞反应速度,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在危机应对和外界压力情况下的决断力、反应力、执行力,有利于发挥脑的智力功能。
2 构建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2.1 协同育人体验式项目活动的具体特点
2.1.1 突出体验式学习
戴尔通过“体验金字塔模型”展示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划分,表明应该了解学习的难易程度,应该从“具体的——图像的——抽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5]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具体的学习过程,在体验式学习内容主要是一种游戏化或项目化的设计,学生在这种体验式学习过程,能够得到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体验式教育的过程是“实践、感悟、分享、总结、应用”,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体验式教育是一个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德育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不谋而合。体验式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乐,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6]
2.1.2 强调团队合作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学习是为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由团队成员一起了解彼此的感觉和想法,凭着完善的协调一体的感觉以能发挥综合效率的新方式,来提升团队思考和行动的能力。[7]将团队学习引入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行为,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叫“团队凝聚力”的无形素质,这对当代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和融入企业文化有重要帮助。学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一种习惯和意识:团队目标是所有人的目标,大家需要一起努力达成团队目标;个人的成就能够提升团队的成就,团队的成功能帮助个人获得更大的成功;团队需要领导者协调成员间的分工,团队需要不同角色的成员,这有利于培养成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意识;团队是不断寻求发展的,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造就完美的团队。
2.2 协同育人模式的机制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现有的“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载体方面来看,应加快形成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工合作;从教学方面来看,应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重育人;从整体方面来看,应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外联动。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可以从传统文化、体育史和体育品格的形成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估地进行教学设计,在体育活动、任务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和引导反思内化于心,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当前,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就业指导”以及“形势与政策”这两门新型思政课程。但是这些传统的思政课程存在集中理论,内容晦涩,缺乏实践等问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学校顶层设计上着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在协同发展的模式中,建设体育思政特色活动项目服务于全校师生。体育思政特色活动项目以体验式拓展训练营为主要形式,可以将一些红色精神融入到拓展项目活动内容中,将原项目名称进行更改并且设定一定的情境,如飞夺泸定桥,朱德的扁担等等。体验式拓展训练营可以在全校学生中作为实践活动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补充;学校应将体验式项目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一定的学时。如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学工处联合体育部,开设了拓展训练营实践项目,将训练营作为大三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以及拔尖班学生必须要参与的实践内容,占有一定的学时,充分发挥了体育思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专长,与体育教师形成帮扶,共同挖掘各专项的课程思政元素,指导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各部门共同参与联动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9]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单位的联动合作,打破各层级各部门的壁垒,积极构建联动育人机制,形成联动育人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起到指导作用,把控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3.2 与教材内容结合进行
通过与自身所有的体育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教材中所提及的锻炼项目或锻炼内容来实施不同的特色教育从而贯彻德育教育。一通过教材中的锻炼方法,教导学生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身体,形成坚强健康的体魄,并且锻炼的过程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从而达成减压,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的。二通过选修的教材中的课程进行有特色的课程编排,从而让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学习到与德育有关的意志品质,并且得到集体意识集体精神的培养。
3.3 与课程规范纲领结合进行
通过将体育的运动课程与课程纲领规范相结合,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素质和处事方式的目的。就像是教学纲领为学生设计一种规范,比如体育课程上课之前必须整好队、穿戴整齐,不能在操场上乱扔水瓶等硬性要求,就能够从实践中锻炼学生们在生活中都有不拖沓、尊重每一个细节、爱护公共卫生的意志品质。
3.4 积极组织竞赛活动
如今的体育竞赛类项目风靡全球,家喻户晓。可以通过将课程与体育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对竞赛精神有所了解并且将其中勇往直前不怕困难转化为自身生活中的精神,从而得到意志方面的提高。教育者在开设竞赛项目的同时,将学校的竞赛项目与大型的竞赛项目结合,既能提高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认知,从而在竞争中获得成长。教育者也能够从竞赛中发现当代学生稀缺的品质,从而开设特色体育德育相关课程。
3.5 增加校园运动风气,运动氛围
学习应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校园体育运动的氛围。学校可以设置每月或每日学生运动目标,达成目标可兑换奖励或转化成体育课程分数,来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校园良好的运动氛围和运动风气,以保持学生每月进行规律的锻炼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平衡和身心愉悦的轻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