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团体与社区营造
2023-12-25涂瀚云简博秀
涂瀚云 简博秀
关键词:民间团体;社区营造;关渡平原小区;关渡那么田;台北市
0 引言
社区营造是目前许多都市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具。社区营造的完善不仅需要社区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公私部门的齐心协力。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速都市化与工业化以来,台湾地区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许多社区的发展由于资源有限而停滞不前,若无内外力量的合作,社区将面临发展衰败或退化的危机,特别是人口外移和社区没落将是其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于是,社区营造便成为台湾许多社区发展与再生所选择的道路。社区的自主性发展,以及社区内资源整合的自发性模式,带动了台湾新一波都市与社区发展的过程,不仅振兴了地方社区的产业与经济,也重构了社区居民意识与社群网络,为社区的再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方向与模式。
自1996年起,历经20多年的持续推动,台北市开展了200多个社区自发性的地区环境改造及地区发展规划案例[1],改善了120多个社区。同时,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社区营造的相关活动并提升了民众的参与度,台北市政府的推广行动也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但不可忽略的是,社区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民间团体(citizen organizations)的带领与整合,以及其与居民间进行沟通并协助资源分配。
民间团体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在于:一方面,它承接了社区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的功能;另一方面,它是社区营造的启动与协调的机构。以台北市关渡平原小区为例,该小区近年来与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积极合作,进行了许多社区营造项目。本文以“关渡那么田”为案例,深入说明民间团体在社区营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1 社区营造与民间团体
近30年来台湾许多社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是政策的推动和成功案例的实践,让社区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的改造与转变,并认为社区营造是改变和活跃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近30年来的政策推动,带给社区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而且带动整个社区的环境改造与公共医疗设施的提升,例如政府相关部门所推动的“形象商圈”与“商店街”计划、“改造城乡新风貌”计划、“生活环境总体改造”计划等,多样化的措施使社区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然而,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民间团体的力量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湾过往的社区营造缺少有效的横向沟通,导致无法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的资源,最后面临困境与停滞的状况。例如,政府推动的政策看似在帮助社区改善经济、改造环境,却使得社区吸引了额外的商业活动,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凌乱现象,侵犯他人私有土地等问题也层出不穷。此外,原有政策下的社区营造无法整合居民力量,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关心,导致社区文化和社区温度消失。因此,民间团体的力量非常重要,其力量根源于居民,是社区营造的推动力:一方面,民间团体协助社区的产业发展,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运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提供相对应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它把政府资源输送到社区,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沟通桥梁,解决社区面临的困境。
社区可以代表家的归属,可以代表情感的连结,更可以代表一个空间。对于居住在社区里的人来说,这空间就是他们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集结。每个社区都有它的历史发展与区位优势,地方的独特性就是社区发展最主要的利益所在。每个社区都有自己专属的文化连结,加上先天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长久的历史地理发展,可以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地方意象。这显然是公共部门无法做到的部分。以新竹市为例,市区内的圆环从日本殖民时代兴建并且保存至今,同时许多日式建筑藏匿于新竹街区中,成为都市社区内具有历史文化的遗址。该地区的社区在这个独特的历史景观下,齐心协力地创造新生活,长久的历史发展使其于现今科技化时代中更显突出。桃园大溪则是社区营造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它一直是台湾的木器与豆干产业的重镇。1810年代随着船运的兴盛,大溪成为热闹的转运港口,然而隨着船运的没落,大溪的木艺产业也逐渐停滞。新世代年轻人无法传承技艺的困境是大溪社区面临的一大挑战,之后政府推行的“商圈改造计划”再次将大溪推向繁荣。其中,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以下简称“木博馆”)的开放,使社区发展更上一层楼。木博馆是推动当地社区发展的重要民间团体,除了整合当地的社会和观光资源,同时建立小区的人际网络。它不仅积极推出“大溪学”[2]的专业地方知识,也鼓励在地店家加入“街角馆”[3]计划,借此不仅可以保存与展示在地产业特色,也可将其统一整理管理,让街区更加整齐干净,同时也把大溪产业推向观光产业。为了使大溪社区发展得更好,木博馆组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当地居民和整理相关资料,锁定主要活动与课程后,邀请当地居民一起探讨大溪的传统产业与民俗信仰,并培育文化人才;同时,与当地学校合作,将大溪学推广至学校,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探讨家乡的历史脉络和产业发展,建构出因地制宜的做法,与当地居民一起发现独特的文化与价值。木博馆不仅给大溪当地居民带来希望,更让其与地方的情感连结根深蒂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不会被利益冲淡,而是将店家们的竞争关系变成友好关系,为社区的发展共同努力[4]。
民间团体在社区营造中扮演的角色为社区领导者,在带领社区居民发展时的主要信念为“凝聚社区共识”“肩负社会责任”“促进社区自助”及“扮演称职角色”。在处理社区事务时的主要信念为“决心”“学习”“永续”“专业”及“平常心”[5]。因此,如果没有民间团体在当地的长期相处与调查访谈,仅凭政府政策的推动是无法将社区文化与情感连结起来的,也无法解决社区的问题与冲突。民间团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社区发展,并适当调用公共部门的资源。
2 台北市政府与关渡平原的发展
关渡平原位于台北市北部,正临基隆河与淡水河的交接处,是台北市现今仅存的农业地区,占台北市所有农地面积的90%。由于关渡平原位于淡水河口处,附近生态资源丰富,不仅有红树林生态环境,也是候鸟的休息地点与渡冬地。然而,随着都市发展的需求,关渡平原的开发一直都是市政治理的重要议题。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城市空间,仍能保留一块低度发展区域作为城市气候调节与生态体系平衡的平台是难能可贵的,并且这生长在都市的农业区还能为都市带来意料不到的产业价值。
2.1 台北市政府规划下的关渡小区
在台北市政府规划下,关渡平原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平衡生态系统、防洪降温、景观游憩、食农教育、农产品品牌化与提高城市韧性等。然而,都市与农业是可以共融发展的。在2005年的《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的概念,它指出“人类可借由生态系统获得支持、供给、调节及文化的服务。将生态服务系统的概念导入农业,将农业视为提供粮食、健康、生态调节的支持系统,有助于我们应对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多重危机”。因此,关渡平原在台北的功能定位应有不同的思维,不只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检视,而且要思考农业成为一种城市生活形态的可能,同时在城市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并行前进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促成城市的永续发展[6]。
早期台北市政府对于关渡平原上的农业采取休闲农游、友善食农与韧性永续3大策略,但忽视了都市农民当时的生活条件,以致对关渡当地的农业社区增加了更多的发展限制。相较于乡村型的农民,都市农民所需要的成本与人力都更高,而政府一连串推动休闲产业活动的政策却无法为当地居民提供相应的人力与财力以达到政府的愿景,造成关渡平原的农业发展目标与政府期望之间的落差。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化与防洪降温两件事为例。一方面,当地农民皆属于老龄人口,欠缺关于推销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该地区本来就因丰枯期水量悬殊,加上北投士林科技园区工业用水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分配不均,难以种植固定的农作物,在农业发展上一直有其限制条件。另一方面,磺港溪水夹带都市生活用水及上游温泉水的酸性物质,长期累积造成关渡地区土壤与水质酸化,因此关渡平原要发展“友善食农”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配合休闲农业旅游,台北市政府推荐更改以往的农作方式,这不仅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还增加了改作方式的成本。
2.2 关渡小区居民的行动
许多当地的民间团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希望能够借此帮助当地农民适当转型,或尝试不同的地方发展模式。其中,“八仙六代园”便是一个民间团体的代表,他们尝试以农业体验活动和地方导览游程,依季节变化提供不一样的休闲游憩经验,使游客可以参与多样化的DIY活动,并且与屏东科技大学合作将关渡平原的生态进行复育,同时也与北投区农会合作,给游客提供各式各样的农事活动。他们从当地社区出发,把农业资源整合发展成为旅游元素,重建让社区再生的基本力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提出的“都市农业”[7]于近年来逐渐兴起,不仅重新定义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更是扩大了社区营造的范围。
不可讳言,“去理解、去试着和平相处,才是对社区与地方最大的尊重”。大量游客的涌入虽然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破坏当地的秩序且带来大量的垃圾与噪音,最后导致当地居民抗议。因此,如何在不破坏当地生态与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将关渡平原小区的自然与生产分享给游客,就是社区营造需要思考的议题。在许多民间团体的协助和公共部门的支持下,关渡平原近年来的体验活动越来越多元化,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与,不仅让更多的人看见其丰富的生态环境,还使大家实地下田去体验农民的辛苦。公私部门的投入提供了适当的协作模式与财力资源,使政府的政策绩效得以实现。关渡平原小区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与人力的冲击对当地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许多在地的民间团体扮演了社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角色,一方面为当地社区产业找寻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同时凝聚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另一方面促进公私部门的合作,适当引入政府部门的资源,从而带动社区发展。笔者以近年来关渡平原小区的社区营造案例——“关渡那么田”活动,说明民间团体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关渡那么田”与社区营造
关渡平原小区位于关渡平原的西侧,是自淡水河渡船头延伸形成的聚落,早年是先民进入北台湾地区开垦的入口,也是关渡与北投地区沿淡水河出海贸易的重要渡口。在地理位置上,关渡已是台北市西北边缘的尽头,紧邻台北市与新北市的行政边界,跨界即到达新北市的淡水区。若由台北市中心前往关渡小区,其中需横越关渡平原。与台北市市区有明显的距离,如此遗世独立的位置让关渡小区发展出具有特色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位于小区旁的“关渡自然公园”号称北台湾的最后一块净土,是台湾北部候鸟集结最多的地点,有“赏鸟天堂”的美名。位于小区北面的“台北艺术大学”则是台湾最知名的表演与艺术大学,学校与关渡平原小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关渡平原小区除了是学生生活求学的场域之外,亦常与学校合作,举办一些艺术展演活动。另一个与关渡平原小区发展高度相关的人文景观便是“关渡妈祖庙”,它是北台湾地区历史悠久且最富盛名的妈祖庙,是早年当地聚落的祭祀信仰中心,现在仍是北台湾地区香火鼎盛的重要庙宇。
3.1 关渡小区的社区营造背景
据文献记载,关渡平原的农业发展最早始于康熙时代,后期这个具有地理独立性和历史文化累积的地区吸引了一群新旧住民聚集此地,形成一个以新旧文化融合和自然生态保护为特色的地方。关渡平原小区内既保留传统的宗教礼仪,又推广现代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由当地民间团体主导,联络地方感情。同时联合小区居民进行自我定位,建立强烈的地方感,从而实践社区营造的目标。比如关渡宫妈祖的祭祀法会和台北艺术大学合作的“关渡艺术节”即是这些活动的代表。自2021年起,由财团法人台北市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所举办的“关渡那么田”[8]则是当地小区近来社区营造的重要活动之一。关渡平原小区营造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关渡农业,体验务农活动与举办田园市集使民众更加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和特色农产品,不仅为关渡平原小区带来人流、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也增加了民众对关渡平原的关注与支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关渡平原小区借此发展相关的观光活动,但仅凭借自身的力量无法扩大社区营造的范围,因此需要借助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力量。
3.2 “关渡那么田”活动内容
“关渡那么田”是由财团法人台北市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执行的一项社区产业发展计划,实际经费来源是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的补助。为了促进与当地社区活动的整合,基金会携手在地青农“八仙六代园”,共同完成此项活动。活动的参与者各有分工: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主要从事城市产业发展策略规划,一级产业、二级产业、市场产业及人事管理皆为其业务,活动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方产业的永续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9];台北市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是计划中主要的民间团体——财团法人,他们平时大多配合政府共同推行都市绿化和美化工作[10],同时为都市小区的环境质量把关,对这次活动基金会通过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的招标与当地民间团体的合作,尝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推动方式进行社区营造;“八仙六代园”代表了原生土地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个非政府的民间团体最早诞生于关渡平原上的大面积水稻田,这块土地传承到目前的主人(夫妻二人)已是第六代,因而取名“八仙六代园”[11]。在社区营造意识的鼓励下,夫妻二人开始举办农民体验活动,不仅贩卖自家生产的农产品,还通过民间团体公共部门的力量将活动举办得更加盛大,让关渡平原更有知名度(见图1)。
“关渡那么田”中一项代表性的活动是金黄色的稻香之旅,在台北市区内就可以享受种植稻米的相关活动。该活动结合北投地区的“青年农夫”(以下简称“青农”)活动,以稻米为主轴,将生产稻米的流程全部开放,并且设计一系列极有趣味性的闯关活动,加上自行车导览,参与的民众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丰富体验。更难得的是,在关渡平原这个地区,一年可进行二期稻作,第一期为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插秧,7月中旬收割;第二期则是以“留稻头”的方式耕作,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收割。相较于一般农田,关渡平原上的稻田有两种颜色,于是成为当地的一个特殊景象。早期关渡平原上的在地青农自行举办体验活动,试图增加小区居民的凝聚力和整合来自外部的资源,但是由于活动经费和人流有限,加上关渡平原虽为市区中的郊区,真正可以吸引来到关渡平原的游客少之又少,因此活动的推动便成为一件困难的事。近年来在财团法人台北市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进行活动推广后,“关渡那么田”的参与者逐渐增加。同时,探索星球创办人的摄影团队进驻后,记录下关渡平原上每一个活动的特色,吸引了更多市民的关注。因此,自2021年起,“关渡那么田”每一场户外活动的报名人数都超过预期,它不仅是台北市家庭亲子活动的首选,喜爱大自然的年轻人、壮年人甚至是退休人士也纷纷参加。
另一项重要的农游活动为自行车骑行。漫游于特色休闲农游营运路线上,在骑行途中通过导览者的讲解亲身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仅能增加民众的环境保育意识,还能让他们发现沿路的生态景色。政府特意规划了特色休闲农游营运路线,不仅可以让民众的休闲活动更加多元化,还可以避免民众误闯生态栖息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等。
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2022年的活动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在最近的捷运枢纽—新北投捷运站附近推出假日田园市集,并与一些有品牌的文创产品规划师进行合作,一起设计在地特色店家与青农的农产品,结合时下流行的露营风格一同展示,借此提高关渡平原农产品与在地特色店家的品牌知名度。此活动“让繁忙的都市中也有放慢步调的一天,体验微风吹在脸上的感觉,看着稻米的金黄色,体验亲自采收稻米的手感,闻稻米成熟时的香味,这是满载而归的一天,通过专业摄影团队记录关渡平原上农田生活的快乐体验”,此为笔者参加田野调查活动的笔记。这个活动不仅提升了关渡平原的知名度,更增加了當地居民的在地认同感。计划的目的是“通过他人的视角来看自己的社区时,会产生强烈的当地认同感与荣耀感”。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促使当地居民愿意参加更多的活动或参与更多的计划方案,而在游客与居民的互动中,可以清楚了解当地居住者的想法与生活,达到互相理解、和平相处、增加在地情感连结的目的。
3.3 “关渡那么田”活动效益
在“关渡那么田”活动的财务计划中,每个参与者需自行负担800元台币的费用,其中300元台币可于田园市集中的任何活动中折抵消费。在地青农与财团法人台北市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表示,这些收费只用于抵扣活动成本。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看见关渡平原的美、分享大自然的快乐,让小区居民借由社区营造活动凝聚人心,而并非以盈利为目的。
“关渡那么田”活动给关渡平原小区内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地消费市集的展售收益从2020年平均每天收益3 000元上升到2022年的3 200元;特色休闲农游营运路线从2020年的8条增加到2022年的12条;新兴农产品与伴手礼品的开发数量从2020年的3种增至2022年的9种;邻近关渡自然公园的参访人次从2020年的11万人次上升到2022年的13万人次;投入有机、产销履历及友善耕作的农户数从2020年的71户增加到2022年的85户(见表1)。2022年调查参与课程活动的民众对于韧性产业的认同度和农民对韧性农业的参与执行程度都高达80%[12]。
在社区营造经验中,公私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很重要的工作,需要中间团体的运作,降低制度的交易成本。“关渡那么田”案例通过民间团体的操作,完成公私部门建构出一个可以操作社区营造平台的任务,不仅维护了地区的生态与生产环境,也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地区形象,从而体现了民间团体在社区营造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台北市关渡平原小区的农民体验活动发展迅速,加上社区营造意识的抬头,激励了当地居民将社区发展得更完善的信心,然而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政策不符合关渡平原小区的实际发展。“八仙六代园”与“财团法人台北市锡瑠环境绿化基金会”两个私人团体协力合作推广关渡平原的一系列农民体验活动,比如通过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的补助计划,举办了具有趣味性和地方特色的“关渡那么田”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关渡平原的自然生活环境、农务生活及当地历史。
民间团体的加入是社区营造成功的关键,这有别于过去的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 Theory,ANT)研究中所忽略的领导者角色在这个网络中的决定性影响。“关渡那么田”是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公私部门在社区营造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公共部门以现有的数据与能力帮助社区做决策计划,民间团体长时间留在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对话与沟通。民间团体加入后,可以明显感受到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和社区归属感的提升,因此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中,公私部门、当地社区居民等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