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让师生向生活的更深处漫浸
2023-12-25高林福
高林福
GOOD TEACHER
周洪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大传》《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年谱长编》等30余部中英文专著,主编《陶行知全集(新编本)》(14卷)、《陶行知学文库丛书》(第一辑,14册)、《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8册)等,多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入选“当代教育名家”。
作为蜚声海外的陶行知研究领域大家,周洪宇教授研究陶行知先生四十余载,曾经撰写发表《我们今日为什么需要建立陶行知学》《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陶行知历史定位新论》《陶行知的教育遗产及其启示》等论文。一路走来,周洪宇深受陶行知言行影响。
沿着陶行知的步伐,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指示精神,周洪宇结合时代、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提出了“生活·实践”教育,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活水。
“生活·实践”教育萌芽
1982年1月,周洪宇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得留校工作机会,并被分到教育科学研究所,在那里,他得以走进陶行知,并构筑起属于他个人的研究领域。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仍深有感触:“我很幸运,个人的学术生涯就是从研究陶行知——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教师楷模起步的。”自此,对陶行知的研究成为他的学术重点,并以陶行知为中心向外扩展,将目光投向整个教育家集体与中外教育史。
1988年,在教育史名家董宝良教授的指导下,周洪宇完成国内第一篇陶行知研究教育学硕士论文,1988年至1991年又跟随史学泰斗章开沅先生继续进行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研究,完成国内第一篇陶行知研究历史学博士论文。
行路至此,“陶行知”已然成为周洪宇学术道路上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要将研究深入推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仅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教育理论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周洪宇呼吁学界建立“陶行知学”。“建立‘陶行知学是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信与教育强国的真切表达,更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他表示。
包括周洪宇在内,华中师大陶行知研究团队出版了覆盖陶行知生平、事业、思想、人格、年谱传记以及国内外研究各方面与层面的30余种中英文研究成果,华中师大陶行知研究已经从桂子山走向世界,成为国内外陶行知研究的重镇,陶行知学也逐渐成为当代国际教育界的一门显学。
而周洪宇本人,近年来更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沿着陶行知弟子胡晓风“改革生活教育”和章开沅“研究陶行知、发展陶行知”的探索之路继续前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实践”教育。
在周洪宇看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以“生活”范畴为逻辑起点,以“生活”“教育”“社会”“学校”“教学做”等为理论范畴;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重要命题和基本原理;以民主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幼儿教育、女子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创造教育、终生教育等为核心主张;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產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
“由于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适应了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因而对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与世界教育思想宝库中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人们深入地学习、研究、发掘与运用。”周洪宇表示。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是“生活·实践”教育的重要理论渊源。
“生活·实践”教育落地
从生活教育发展为“生活·实践”教育,周洪宇和华中师大陶行知研究团队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改革。2018年9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了“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周洪宇作为发起人、理事长,亲身参与每一个环节。
“既是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是为了推动陶行知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学陶、研陶、师陶、践陶一体化,知行合一,知行并重,在研究中继承,在实践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不研究就谈不上继承,不实践就谈不上发展,不探索就谈不上创新。”周洪宇表示。
在周洪宇的阐述中,“生活·实践”教育的全貌徐徐铺陈开来。“生活·实践”教育以习近平实践育人指示精神为指导,以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为理论渊源,以自身的教育实践探索为理论来源。从概念上说,“生活·实践”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实践为方式的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实践为路径的教育;“生活·实践”教育是指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的教育,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生活·实践”教育是当代的生活教育,是21世纪的生活教育,是新生活教育,是源于陶行知生活教育又发展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
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精髓的基础上,“生活·实践”教育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创新发展为“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新即未来”六大原理,并将其“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的“三力论”创新发展为“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的“六力论”(又称“21世纪六项关键能力培养模型”)。同时,“生活·实践”教育继承了生活教育的六大属性和特质,将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历史的拓展深化为生活的、实践的、人民的、科学的、发展的、创造的、民族的、世界的。
周洪宇认为,“生活·实践”教育的要义与特质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一个宗旨:“生活·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观、现代性的时代新人,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二个重点:“生活·实践”教育注重让学生学會成人与学会做事;三大途径:“生活·实践”教育努力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途径实施,取得协同推进的综合效果;四个结合:“生活·实践”教育注重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五育并举:“生活·实践”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智商、情商、意商并重,“知行合一”“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六个原理:“生活·实践”教育倡导“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新即未来”。六个能力:“生活·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七项目标:“生活·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健康的身心、艺术的爱好、手脑并用的能力、合作的意识、负责的精神。八大特质:“生活 实践”教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发展性、创造性、民族性、世界性。
目前,“生活·实践”教育在湖北、北京、黑龙江、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广东、广西等十余个省市进行着理论探索与实验改革。全国数百所学校正在积极推动“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并开发出多种以生活·实践教育为内核的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多种校内、校外、有形、无形的满足不同课程教学需要的生活·实践教育馆(场),力求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创造性发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培养生活力、学习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
“生活·实践”教育赋能全面育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活· 实践教育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周洪宇表示。
“生活·实践”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每个方面。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关注每位学生,但是,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问题也随之增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与唯分数论的盛行。“生活·实践”教育针对当前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提出要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个方面,充分把握“六大原理”,围绕21世纪六项关键能力培养模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此外,“生活·实践”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实践”教育关注的是每位学生,而不是某一个学生的生活,力求根据每位学生的生活进行独具特色且适合学生个体的实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样的,每位独具个性的学生是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能力,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生活·实践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周洪宇表示。
周洪宇介绍,“生活·实践”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途径。实施方式是“融合式”,即通过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学校与社会、家庭和大自然,教师与学生,身与心,知与行,本土与域外,等等,进行多种方式的融合,完成对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这种“融合式”途径与方式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范畴以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政富教合一”论的影响。同时“生活·实践”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也是开放式、发展式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着重于学生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培养的“生活·实践”教育提供了最佳契机。
周洪宇介绍,推进“生活·实践”教育的具体工作思路是以“双减”落地为背景,有效破解“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难题,全面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双减”精神,不同区域应结合具体情况开展“生活·实践”教育,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一区一策、一校一策、助推“双减”落地。
具体实践中,各地学校以师资培训为工作抓手,重视师资培训,着力打造一批践行“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教师团队、名师团队、名校长团队;以“生活·实践”教育馆建设为另一重要抓手,扩展“生活·实践”教育实施空间;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将课程作为实施“生活·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校本教材《生活 实践教育实用教材》编写为纽带,以教学改革为助力,教学改革配合课程改革;以五育并举为方式,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智商、情商、意商并重,注重知行合一、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以“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新时代大先生行动”“新时代未来大先生行动”三大行动为连接和拉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纽带,产生家校社联动推进、协同育人的成效。
“‘生活·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为人类追寻美好生活注入强大活力。”周洪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