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枚陈忠实的实寄封

2023-12-25董兴杰

书屋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短篇小说

董兴杰

前日在网上拍得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一枚实寄封,便有了关于中篇小说《初夏》发表过程的一番考证。

此信是陈忠实写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何启治的,邮戳日期为1982年5月3日,背面有何启治的简要记录文字——“还是改稿事”。作家陈忠实与编辑何启治的交往可谓一段当代文坛佳话,陈忠实曾有散文《何谓益友》记叙两人持续四十余年的真挚交往。何启治是《白鹿原》的组稿人、终审人和责任编辑,曾有言:“一个编辑一生的幸福,就是为文学史编一两本书!”他所说的这一两本书,主要指的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何启治新出版的著作《不朽的丰碑:〈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中附录了陈忠实写给他的二十三封信,其中就有这枚实寄封的“信瓤”,内容写道:

老何:

您好。

两次信均收到,您的意思我明白了,肯定将对我的修改起重要影响,我在认真思考。

我已于四月卅日回到灞桥,结束下乡,完成工作任务。原计划坐下投入改稿,省宣传部通知五月八日—十五日在延安召开学习《讲话》座谈会,这是非参加不可的。待从那里回来,我想一鼓作气,改出来。

这封信落款日期正是“1982年5月3日”,实寄封上印制地址也正是“西安市灞桥区文化馆”。1978年10月,陈忠实调到西安市灞桥区文化馆工作,住在文化馆,离家十五公里。据何启治著作的辑注,这段时间两人信件往来密切,讨论修改的稿件就是中篇小说《初夏》。

曾有人问陈忠实,作家是不是“培养”出来的?陈忠实作了否定回答,他的三个子女没有一个是搞文学的。言下之意,文学创作需要一定的天分,再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艰苦训练。陈忠实的文学创作,从早期的诗歌、散文,到短篇小说,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篇小说,一步步探索,不断自我突破,才有了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横空出世。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何启治看好其“接班人”题材,第一个向陈忠实约写中篇小说。1981年,陈忠实将前期发表的十九个短篇小说结集为《乡村》,交陕西人民出版社发排后,便将重心转至中篇小说的阅读和试写上。他先读了苏联写当代生活题材的几部中篇小说,颇受启发,打消了对中篇形式的畏怯情绪,觉得可以试一试。7月9日,陈忠实写信给时任《当代》杂志责任编辑的何启治:“如果真能写成第一个中篇,无论好坏,一定先送您。不管能否刊用,得到真诚的指导这一点以及及时的处置,那是无需〔须〕怀疑的。”陈忠实试写的第一部中篇即是《初夏》,在此之前,其作品没有超过三万字的,而《初夏》初稿六万字。在投寄给《当代》“老何”之后,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部中篇经过了长达三年的重写、修改、打磨,才得以于《当代》杂志1984年第四期发表。陈忠实直言:“这样的痛苦是我写稿中很少有过的现象。”

从1981年底至1984年初,陈忠实写了十多封信与何启治探讨《初夏》的修改。看了来稿,何启治“肯定了小说的优长,也直言其中的亏缺,希望再修改”,提出“考虑重新结构”的意见。这个意见“字少事大”,实际上只是肯定了主题,推翻结构无异于重写,陈忠实信中坦言,稿子要作如此大的修改是“始料未及”的。1981年底,陈忠实两次动手修改两次停笔,改得很不顺手。“我很苦恼了一阵子,但没有失掉信心。我自己相信这个主题,题材和人物,是不会过时的。因为它并不是解释某种政策的东西,所以倒不觉得是否受时间影响。”1982年3月8日信表示“有信心进一步修饰它”。5月3日信表示“想一鼓作气,改出来”。1983年又经过半年的冷却、沉淀,其间时任《当代》主编的秦兆阳针对《初夏》提出了修改意见,8月29日信写到,修改时“重新做了人物分析,逐一写了人物自传”,进一步吃透人物和人物间的关系。可是付诸实践以后,别别扭扭,又觉得丧气,索性又放下了。陈忠实对何启治很尊重,通信最开始以“学生”自称,后来亲切地称呼“老何”。这部中篇在“老何”“益友”这里遇到空前困境,他在信中写道:“您不要急,遇见我这样的笨人,您这样的编辑就要费更多的心力,我因此很不安,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力太差了,有负于您的厚望。”在稿件的整个修改过程中,在文坛已有一定名气的陈忠实经历了从自信到始料未及的打击,再到痛苦丧气的心路历程,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配合编辑和主编的意见,不断重新归纳总结,几度中止后再接着干,终于在《当代》1984年第四期见刊。

小说背后长达三年的编修过程,作者、编辑间十余封信札往还,是少为人知的。《当代》杂志“高门楼”的高标要求,何启治、秦兆阳等老一辈编辑的严格把关,加之关中人陈忠实的坚持不懈,《初夏》终于面世。“重写《初夏》,从原先的六万字写到八万字,再得到老何的审视和指点,又写到了十二万多字,才得他的首肯。”文学作品的质量自然不是以字数来论的,被陈忠实称为文学前辈和“尊师”的王汶石先生在读了《初夏》之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艺术地表现生活的广度和厚度上,在生活气氛的浓度上,同您过去的短篇小说相比,《初夏》可以说是个飞跃……生活的诗情画意之味,浓郁得多了,读起来令人常常沉醉。”王汶石断言,编辑把《初夏》放在一卷之首,当之无愧!陈忠实自己对《初夏》的修改历程是最清楚的,在1984年6月17日给何启治的信中写道:“我不禁想,如果当初我把这篇东西不是送给你,大约不会有后来的二稿和三稿的,可能早已付之一炬了。我现在翻看当初给你看的那一稿底稿,自己都觉得无法看,而你从中看到了主要之点(当时很不明显),而终于促成了这部稿子的发展。我每想到此,真是感佩之至。”

1985年,陈忠实调入陕西作协成为专业作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传达室取信件报刊。在那个年代,作家是通过信件获得编辑意见、了解读者反馈的。一枚实寄封的钩沉,见证的是一个年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個编辑的一段过往。《初夏》的写作、修改、发表使陈忠实中篇小说写作功力大增,在经历了多个中篇的训练之后,他终于写出了《白鹿原》。

猜你喜欢

陈忠实白鹿原短篇小说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怎样写短篇小说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