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2023-12-25范兵华孟贤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劳动教育

范兵华 孟贤军

摘 要: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尤为重要。从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多措并举开展劳动教育、丰富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耕文化;劳动教育;路径

党的二十大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方向,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主动融入“五育并举”理念,强化与“三全育人”的耦合关系。农耕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包括农业思想观念、农业科技、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农业制度及农事风俗等,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僅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将勤劳、坚韧,不怕吃苦、勇于开拓等优秀品质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在高校劳动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意义重大。

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作出的重大部署,第一次集中概括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随后,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劳动教育评价在内的全面评价,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导向作用。在各种劳动教育形式中,农耕文化的价值无可替代。

唐太宗在《帝范·务农》中说:“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古圣先贤从治国理政、社会伦理和道德心性的高度认识农耕文化的重要价值。“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农耕文化能够帮助解决许多教育问题。现如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外来文化给农耕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削弱了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导致农业文明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我们要积极利用农耕文化辅助解决存在的教育问题,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更多品学兼优、多元发展的学生。

二、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许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如高明等探讨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王婕等对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阚国坤等分析了农耕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内涵特征。目前,很多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开发系列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农业类高校甚至还建立了农耕文化研究所,对农耕文化进校园作出一定的努力。然而,从目前教育实践来看,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困境。

(一)部分学校的主导性和引领力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系统的劳动教育机制。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形式化的倾向。总体来看,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不畅;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脱离社会现实,存在片面化与简单化问题;教学条件不够完备,无法充分满足劳动教育的需要;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无法系统整合教学资源。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主导性和引领力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负责,因其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相关准备,劳动教育教学水平总体不高。有些教师甚至不识农具、不知农时、不爱农业,更不懂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缺乏爱农情怀。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与“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理念不合。

(三)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偏差

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浪费粮食,无视劳动、不知感恩等现象,并且缺乏工匠精神,学习、实习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很难全神贯注地做完一件事,做事三分钟热度,缺乏职业认同感,这些与农耕文化所推崇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精益求精等精神背道而驰。

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积极引入农耕文化相关内容,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及丰富多彩的农事劳作活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吃苦耐劳精神,进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及家国情怀。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不断丰富农耕文化,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

三、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取生存资料,创造自身价值。“农,天下之大业也。”我国是农业大国,五千年的农业生产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在此过程中,劳动者付出了无数心血,是我们的学习对象。虽然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从多维度向学生阐释劳动的意义,但劳动更多需要亲身实践,这样才能产生更为直观、更为具体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应在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入农耕文化相关内容,让学生熟悉常见农具、掌握基本农业知识、熟知重要的农事季节,培养学生懂农业、崇尚劳动的爱农情怀;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农业劳动中,体会播种时的辛勤付出、收获时的成功喜悦,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二)多措并举开展劳动教育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劳动教育体系为依托,多措并举,各种教育途径协同发力,这样有助于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劳动价值观念与教育环境实现有机融合,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收到更佳的育人效果。

一是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加大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可以转载、制作相关短视频,如农业伟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蔬菜之乡”的“蔬菜之父”王乐义、“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呈奎等)事迹宣传、传统农耕劳作方式、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农业机械及常见农作物的简介与文化、营养与美味、栽培品种、栽培方式、贮藏加工等,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做到农耕文化的隐性输入,形成“劝农兴农”的文化育人格局,提升学生“知农爱农”意识,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二是成立农耕文化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可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不误农时”的农业生产观念。让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过程,全程观察农作物长势,记录特殊节点农作物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社团还可以开展系列农耕文化活动,与征文比赛、诗词大赛、摄影比赛等结合,特设农耕文化板块,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甚至可在迎新晚会或者运动会上进行农耕文化表演;同时将农耕文化融入志愿服务中,根据农令时节组织校园花卉养护、园林修剪、绿化知识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帮助学生形成爱护花草树木、共建美丽校园的大局观。此外,还可组织学生成立志愿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附近乡村进行农忙帮扶,一方面帮助农民顺利完成农事劳作,体现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凸显高校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学生能切身投入农业生产中,增强体验感、成就感、获得感。

三是开设蔬菜文化课,普及常食蔬菜趣味故事、挑选方法、营养价值、常见做法及贮藏加工方式等,使学生在学习农耕文化的同时,掌握多项生活技能,在美食制作、营养搭配、烹饪技巧等方面成为健康品质生活践行者,迎合现代人“吃得健康”的生活理念,做到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是开设花卉文化课,主要讲解常见花卉的习性、养护技巧、插花方式及历史悠久的扎染技术等,引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及历史文化的同时,对花卉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如何用花卉装饰生活空间。既帮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又对弘扬农耕文化有积极作用,实现劳育与美育协同育人。

五是开设茶文化课,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容,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故事、茶艺等,十分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品茶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学习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用心对待生活,养成热爱思考的习惯。

(三)丰富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促使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在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同时,利用新形式、新技术、新设备等,也能够不断丰富农耕文化,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志愿团队进村帮扶时,可为村民提供电商运营培训,帮助村民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文化。要在劳动教育中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为农耕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四、结语

农耕文化是劳动教育的根和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割舍不断的文化基因,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时代高校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合理安排学生课外劳动时间,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创新路径,采取多种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发扬劳动精神。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助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高明,郝田田.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乡村文化,2022(9):51-53.

[3]王婕,吴雅文,周琬琳.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22(6):56-60.

[4]阚国坤,柴义江.基于中华农耕文化视角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内涵特征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7):279-282.

[5]何涛,章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9):46-48.

[6]孫其勇.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107-111.

[7]李海全.高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认识、问题与路径[C].北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

[8]王玮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境遇及实践旨向[J].劳动哲学研究,2022(2):209-217.

[9]瞿林东.一代明君的君主论:唐太宗和《帝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14-18.

[10]顾萍,戴幼玲.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12):64-66.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责任编辑:王芳玲]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传承农耕文化 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