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地理学视角下的华山风景名胜区国土空间定位解读
2023-12-25王瑞琦
王瑞琦 楼 颖 李 雄
(1.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100044;2.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3.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91)
我国早期的自然崇拜使得古代空间营造者赋予自然山脉不同的主观意念,以山川作为地理空间系统坐标规划大尺度的名山序列[1],其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人与大自然精神关系的不断深化[2-3],形成的十二山体系[3]、五岳体系[3-6]、昆仑仙山体系等[6-8],成为诸多传统风景名胜地之肇端[9],在当代被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是自然保护地体系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古人在大尺度地理空间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分析名山在国土范畴的轴线关系、山岳崇拜的等级秩序以及宏观尺度的五方定位等内容[10],有助于全面认识风景名胜区风景系统形成的基础内涵。
中国传统地理学是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相适应的关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思维体系,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地理规划、选址布局等方面[11],其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能够帮助厘清当代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遗产的内在原因。近年来我国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学者逐步深入挖掘个体名山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特征[12]、价值功能[13-14]、历史沿革、遗产管理等方面,主要聚焦于现状特征和问题的解读,而对历史成因的阐释相对较少。而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个别大山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发展为区别于其他自然山川的名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受到了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目前学者对其历史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名山的相关宗教和信仰[15-18]方面,缺乏从传统地理学空间逻辑角度对个体名山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基础和内在规律进行整体系统剖析。华山是中国传统名山体系“五岳”之西岳,因其附会神仙世界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宗教神秘色彩,成为了区别于青城山、武当山等其他道教名山的“洞天福地”,在国土尺度下表征的空间对位和空间控制关系具有特殊性,其相关空间的秩序结构、选址布局深受中国传统地理学思想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传统地理学为视角,利用解释性历史研究方法,对历代的皇帝敕谕御碑、大臣奏疏、碑文、山志、地方志集、文赋、游记等进行梳理,从理想格局[8]和差序结构[19]两方面解读华山风景名胜区在我国传统名山序列及国土地理格局下的空间对位和空间控制关系,促进其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初始阶段得到妥善的保护管理,同时也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研究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国土空间定位提供框架。
1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起源与概述
地理学的概念在近代兴起于欧洲,西方近现代地理学理论在1920年前后传入中国。在此前长达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学术系统,以作为观察研究天、地、人之间关系,选择不同的人应当居住、生活的不同环境,布置和创建自己的生活空间,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选址布建人居环境,如国都、城市、村镇和宅居等的理论依据。以欧洲现代学科之名称呼我国古代经史著作中上述治经释地思想的说法,称之为“中国传统地理学”[11]。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起源于距今64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遗址中挖掘的代表青龙、白虎,天圆地方的图案说明中国古代特有的地理学观念已经形成。《史记·夏本纪》记载,我国较大范围的地理空间测绘的实践活动在夏禹期间就已产生[20]。《山海经》《尚书·禹贡》等传统地理学著作也采用一套类比人与物感应的思维模式以领会地理空间关系[21]。传统地理学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北京天坛建筑群的布局安排是这一地理学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实地考察、沿革地理、方志学、地图学等领域创造出了灿烂的地理科学成就。
北京大学的于希贤[11]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内容总结为三个方面:①中国古代“堪舆”“风水”“地理”的精华;②阐述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与中西方地理思想进行比较的部分;③中国古代在行政管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等方面与古代传统地理实际应用有关的内容[11]。其中,内容①以象、数、理、气等思维模式认识天、地、人之间有机关系,用均衡、和谐、对称、协调的道理来俯察地理;而内容③与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和丰富的政治地理实践相关,从中国古代本土的思想传承、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问题需求角度影响着古代山岳的国土空间定位。
中国传统地理学以道教风水思想和政治地理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源头:其一,道教风水思想阐述了宇宙演化运动规律的阴阳两仪的辩证说、五行生克的平衡论和道教风水堪舆理论,尽管现世普遍认为的道教风水理论其实质并不属于道教,但两者关系紧密,共同利用象数理论控制着民间信仰与世俗生活,对中国传统地理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宗教实践和文化积淀的结果(图1)。风水堪舆理论是道教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贯穿于官民阴阳宅的选址之中,甚至渗透于国家都城的选址,最终推动我国古代形成“三大干龙”的学说[8]。其二,政治地理学是中国古代帝王专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丰富的政治地理思想和实践成果,在中国传统地理学中有深入的研究[22]。刘云刚等[22]从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入手,将我国古代政治地理按照尺度划分为地缘政治(国际)、行政体制(全国)和地方政治(省市县等)等内容[23]。因此,本研究将风水观纳入道教的宇宙观中,沿用卿希泰等[24]在《道教风水学》中所述的“道教风水”一词,专指道教中的堪舆理论和其教徒的堪舆活动,探讨中国传统地理学中“道教风水”思想的产生与表现。根据有关古代政治地理议题的专著研究,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思想分为:地方尺度的地利,包括都城和军事功能枢纽的选址;国家尺度的地政,包括国内中央对官民关系的治理;国际尺度的地缘,包括关乎外民族军事外交关系的应对[23](图2)。
图1 道教风水思想中的宇宙观Fig. 1 The formation of Taoist cosmology
图2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三级尺度模型[23]Fig. 2 Three-tier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olitical geographical thoughts in ancient China
2 华山国土空间定位体现的中国传统地理学
空间定位在现代地理学中是确定对象具体位置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方法。追溯到古代,大范围的空间定位则多以具有地标性质的山川为标准,探索对象与山川之间的空间对位关系[17]。风景名胜区的国土空间定位,即国土尺度下对传统名山序列及地理格局的对位关系和空间逻辑进行解译。
五岳是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一次地理观念建构[25]。华山作为五岳之西岳,是见证中华五千年发展的名山之一;在文化背景上,华山是道教华山派和隐仙派的发源地,以“藏形避世,性命双修”的隐逸宗风闻名于中华道教文化中;在地理位置上,华山地处十三朝京畿地区,历来受皇家高等礼遇。三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华山成为我国宗教山岳风景的杰出代表类型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从中国传统地理学角度解读华山的国土空间定位十分重要。在国土空间尺度下对华山在名山序列、禹贡地理空间、军事边防、都城黄陵等重要空间坐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作为佐证华山“亘古之岳,华夏之西”的五岳地位并成为道教名山的重要依据。
2.1 秩序与选址:道教风水思想影响下的理想格局
道教风水思想将客观的自然与文化的景观看成是一个具有活力与力量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一种结合体。“阴阳”和“气”是其中的基本要素,两者的关系是“阴”“阳” 兼有则能生“气”,而“生气”所形成的虚无的滞留或保存的场所即为“龙脉”[26]。具体到中国古代地理实践,道教风水思想包含诸多基本原则指导选址、空间格局规划和环境评价模式等。这种对位置或形势的评价和追求,实际就是道教风水思想的理想格局[8]。独尊道教的华山在国土尺度空间秩序和周边城邦选址上与这种风水环境的追求密切相关,体现在三大干龙学说、四岳五岳递嬗过程和阴阳八卦九宫模式3个方面。
2.1.1 中国三大干龙学说中的吉壤所在
出于古人对大范围地理空间认知的需求与渴望,风水堪舆理论在多个知识传统共同作用下演变发展,在趋吉避凶的信仰指导下形成关于大跨度、大范围的特定山水脉络,这种通常涉及古代“天下大势”的宏观风水理论被学者周星[8]归类为“大风水”。《尚书·禹贡》以荆、衡、岱、太华四山结合四水和海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假托“大禹治水”的神话利用天下“导山”而“导水”[27]。“导山”分为自西向东成数列分布,而东汉经学家郑玄和马融则分别提出“四列”与“三条”[8]。后清代崔东壁依据郑马两人的理论融合为北条北境、北条南境、南条北境、南条南境此“四境四列”[28]。华山位于北条南境(图3),该境由“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①(清)崔东壁. 考信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12.。“三条四列”为后世“三大干龙”学说奠定了附会和演绎的基础。
图3 华山在禹贡导山中的空间定位Fig. 3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Mount Hua in Yugong Mountains System
地理界的定说,中国“三大干龙”明确于宋明时期,其主要内容可简述为: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将中国山系分为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以北为北龙②(明)王士性. 广志绎[M]. 吕景琳,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81.。以此为前提解说各地的地域风水,各个城市和地方的也会努力与之相附会。华山既属于“主干龙”,又属于包含秦岭一脉的“中干龙”,如此双重身份让华山在“三大干龙”学说中拥有超凡的意义,被称为是“吉穴”“吉壤”之所在(图4)。
图4 华山在 “三大干龙”中的空间定位①(明)王圻,王思义. 三才图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Fig. 4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Mount Hua in Three Main Dragons
2.1.2 四岳五岳递嬗过程中的五方中位
殷后期已形成五方观念,是在南、西、北、东四方中增设“商”共同合为五方[1]。五方观念的形成是对中位核心的关照[3],表明华山在四岳五岳的递嬗和确立过程中有着重要政治和宗教意义。《左传》《尚书·禹贡》《尚书·尧典》等历史典籍中解释“四岳”是由五座山岳组成,以华岳为姜氏女神山核心主体,另有首阳山、阳华山、夸父山以及雷首山4座男神山为配偶山[29]。由于姜氏先民对“四”这个数字的神秘崇拜以及母系社会顽固的思维方式,华山之岳“五”被称为“四岳”,一直沿用至西周。
战国时期,邹衍的“五德转移”②(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新校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学说促进了五岳地望的确定,华山在此过程中由周代的“四岳之首”发展为“五岳之西岳”。西汉时期,地望明确的五岳正式形成,而其中唯有“西岳”尚未确定为何山。主要原因是西汉都城在长安今西安,而华山在其东,此前《周礼·职方氏》③(东汉)郑玄. 周礼·仪礼·礼记[M]. 长沙:岳麓书社,1989.列之为“豫州镇山”。至汉宣帝《汉书·郊祀志》④(汉)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2.言之曰:“‘西岳’华山于华阴”,由是酝酿已久的五岳说得帝王之实定而归于凝固。据张勋燎分析[30],《汉书·武帝纪》中“朕用事于华山”说明其时以华山为西岳实际已确定,宣帝再次明确提出不过是对武帝所定“祭祀常礼”的进一步确定。至此,为凑齐“五行之说”而形成的“五岳”地望已定。
在五岳地望的确定过程中,有古籍和早期儒生注书中开启了主观的“五岳随都而变”的思维[5],华山的方位多次更变。西汉辞书《尔雅·释山》⑤(晋)郭璞. 尔雅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先后两次言及五岳,但所指之地并不一致。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周礼·大司乐》中提及的五岳亦是与《尔雅·释山》的卷首相同,但在注《周礼·大宗伯》中又有“东岳泰山、中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岳山”。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继汉武帝改定霍山为南岳以来又一次改定五岳,有术士提出以华山为东岳,欲夺泰山地望,但并未得到皇室的认可①(后晋)刘昫.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这种思想主要源于唐朝皇室极度重视华山,促使朝野臣民、道教道众等纷纷想借机提升华山的地位。综上,五岳定名自西汉至隋,华山一直属五岳之一的地位并无改变(图5)。
图5 华山在四岳五岳中的空间定位Fig. 5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Mount Hua in Four Marchmounts and Five Marchmounts
2.1.3 阴阳八卦九宫模式中的八卦艮位
华阴城位于华山之北、黄河之南,因此而得名。“阴阳”早期的定义是“山北水南谓之阴,山南曰阳”。在华阴城变迁过程中,虽然其名称和治所经过数次变化,但大多与“阴”或是华山景观存在一定关联,可见华山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保持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31]。
华阴城的选址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教宇宙观中阴阳八卦九宫论。华阴城址自隋至今从未变迁,根据其功能区划和周边微环境地貌的关系大致能够看出隋代华阴城的选址规划中暗含道教 “阴阳八卦九宫”理论,对应着八大方位和中宫。其中,天地定位、风雷相博遵循固定的后天八卦宇宙观方位,而山泽、水火的位置选定,在不违背南阳背阴的大原则基础上,可根据城址周围的实际地貌环境来确定。即南部的火与山位可互换,相应地,北部的水域泽位也可互换。根据华阴城址周围的实际地貌与环境,华阴城以东南方为天位,西北方为地位;正南方为山位,正北方为泽位;西南方为火位,东北方为水位;正东方位雷位,正西方为风位;以华阴城为中宫。由此可见,华山在隋代华阴城迁址中是八卦的“艮位”。耿奎[32]认为艮卦代表“止、实、沉、重”,因其对应的山可以阻挡风而具有“使运气停滞”的意义,暗含新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华阴城的发展带来吉兆(图6)。
图6 华阴城选址中阴阳八卦九宫模式Fig. 6 The Eight Diagrams Nine Palaces of Yin and Yang in location selection of Huayin City
2.2 功能与等级:政治地理思想影响下的差序结构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思想强调中心化、统一和等级[29],《尚书·禹贡》《山海经》两部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所述的空间观念便已经将国土尺度的地理空间认作不同等级层次的差序结构。进入国家文明阶段后,基于现实政治的由“中心-边缘”所组成的等级差序的政治地理结构[29]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华山在政治地理思想影响下在功能和等级两方面成为文化构成观念和历史记录的宗教名山,在地利、地政、地缘三方面表现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2.1 地利:都城地望与军事屏障
华山靠近国家都城位置的地理优势为其发展带来便利条件。自秦代至南宋,历代都城大多距离西岳华山较近:秦古都咸阳和十三朝古都西安距离华山约100 km;商、夏、西周、东周、西晋、东魏、北齐、北宋的都城均在河南境内,距离华山约500 km。东晋、南北朝以及南宋时期的都城距离华山稍远,南宋都城杭州距离最远;金、元、明、清时期的都城皆为北京,较之南宋前,都城与华山的地理距离变远(图7)。唐朝史料记载①(清)董诰.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2013,靠近古都的华山得到官吏们的重视,地理区位优势赋予其在政治地理中的重要地位。后南宋迁都杭州,华山的发展有所停缓。随着后续朝代定都北京,封建制度空前发展与“大一统”的空间意识形态日趋完善。《日下旧闻考》②(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描述北京的大环境,称其:冀都山脉从云中来,前有黄河,左龙有泰山,右虎有华山,前案有嵩山。清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③(清)陈梦雷, 蒋廷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M]. 济南:齐鲁书社, 2006.也有对北京风水的描述:“皇陵形胜,起自昆仑,然而太行、华、岳连亘数千里于西山,以海达医巫闾。”结合以上各家对北京堪舆定龙脉正穴的阐述,绘制其作为“风水宝地”之图(图8),华山为其右砂山即白虎山。
图7 华山与各朝都城的地理空间关系Fig. 7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 Hua and capitals of each dynast
图8 华山在北京风水中的空间定位Fig. 8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Mount Hua in Beijing Fengshui
华山作为关中要塞和军事屏障方面同样意义非凡。华山脉属秦岭,北临黄河、渭河、洛河,因天然地理优势而享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誉。华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一部分,是关中地区北部的自然屏障,东临要塞潼关,山下有“入关第一冲邑”①(明)王九畴. 华阴县志[M]. [DB/OL].爱如生数据库,清乾隆刻本.华阴县,其固国安邦和军事防御的地位尤为彰显。在历史事实上,体现为华阴县的战乱年代将军屯兵建粮仓的首选地位、华山十三朝古都长安的重要“捍卫者”角色以及作为人工边塞工程的一部分[33]。
2.2.2 地政:等级礼制与正统符号
由于临近都城,华山在上古“四岳五山”“秦十二山”以及汉代至今的“五岳”名山体系中,一直享受帝王亲祭的礼遇和优待,在祭祀区划、祭祀等级和祭祀礼制三方面表现了古代解决中央集权政治问题的方式。
祭祀区划上,华山的祭祀权利是国之地望、疆域边界的象征。《尚书·禹贡》虽将天下分为“九州”并“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州”与“岳”并无直接联系[5]。这意味着“五岳”祭祀无涉九州,而是代表“天下一统”,诸侯皆“四面朝于方岳之下”(《尚书·舜典》)。华山在先秦时期处于秦晋两国边界,其祭祀权利势必为两国之争。华山见证了秦以前国家分裂时期各国的盛衰,对其祭祀权利的掌控标志着关中政治版图的控制。
祭祀等级上,华山历来享受一等山川祭祀的礼遇。《国语·鲁语上》中记载山川祭祀等级因功能不同而不同,分为与社稷并列的功烈山川和“出财用”的九州名山川泽,这两种山川功能一虚一实,或恰对应《尚书》《周礼》中的“五岳”与九州镇山。西汉对此祭祀等级观念承袭,发展为“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图9)。在统一天下以后,因当时的五岳四渎皆在东方,天下不均,秦始皇“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史记·封禅书》),“精心设计”域内山川祭祀的格局,史称“秦十二山体系”。新的体系依托五岳,将秦故国和东六国的山川整合,划分为东、西两个空间地理单元,形成以“华、殽”为界的“雍地五山系统”与“东方五山系统”[34]。华山既是传统的五岳之一,也是连接雍地五山系统与东方五岳系统的纽带。由此可见,华山在秦代的山岳祭祀体系中,起到了从自然地理角度协助统治者化解东西隔阂、强化自身权威的作用。
图9 秦十二山体系的地理空间关系和祭祀等级Fig. 9 Geographical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sacrificial hierarchy of Twelve Mounts in Qin dynasty
祭祀礼制上,华山享有祭品、管理上的优待。《山海经》中有记载:“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华山是隋代一统后首个设立宗庙的五岳名山[33],西岳庙成为祭祀西岳神的主要场所,也是国家祭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5]。发展至唐代以后,山岳祭祀也分为大祀、中祀和小祀3种等级,使山川祭祀活动推至高潮。隋唐宋以来,华山的祭祀礼制规格与等级由于其不断提升的政治地位而日益提高。
2.2.3 地缘:华夷之别与万山之宗
“华夷”观念为“两戒”学说提供了地理空间界线的思想基础。华夏民族在夏商周时期萌生出“夷夏”的观念,《尚书·舜典》载:“蛮夷猾夏,寇贼奸究,汝作士” 。至周代,形成“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的地理观念。西周后,华夏“礼”的民族精神外化[36],形成了民族优越感。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形成“华夷之辨”的观念,以区别汉族与少数民族[3]。唐开元年间(713-741)的著名僧人张遂(法名一行),把中国的山河大势归纳为南北两戒(界),形成“山河两戒”之说。明人屈大均在《登华山记》中提及此学说①(清)屈大均. 翁山文钞[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8.,他认为华山是“大中至正”天下中位,集结于华山四面的山峰越过黄河延伸至国家北部、南部的各大山脉,在天地初形之时,华山的形成确定了天下的山河形式,是“名山大宗”,五岳中其他四岳皆为“支庶”(图10)。由此可知,天下几乎所有的名山,大都可以纳入以“华山”为宗的天下万山的谱系中。
图10 华山在山河两戒中的空间地位Fig. 10 The spatial position of Mount Hua in the “Two Boundar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3 结论
华山风景名胜区体现了“中干龙脉,京畿重地”的国土空间定位:“中干龙脉”反映在华山作为“吉壤”“吉穴”之所、“四岳五山”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华阴“阴阳八卦九宫”的风水宝地模式的“艮位”;“京畿重地”则主要源于华山作为军事屏障、祭祀圣地以及“天下中位”在地利、地政、地缘三方面表现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种传统名山序列和国土地理格局的空间对位和空间控制关系,蕴含了中国传统地理学思想的多重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是我国古代国土空间的文化构图[17]的思想基础,也是推动当代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遗产的文化内核。这种互为表里的佐证关系即使是历经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也依旧无法抹除的。因此,从中国传统地理学思想视角出发,解译风景名胜区在国土空间尺度下对重要空间坐标之间以及对其中暗含的空间逻辑,探究其与道教仙道的理想世界以及传统专制政治地理格局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本土文化内核和哲学内涵。这对于保护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文化遗产、整合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系、推进“五岳联合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具有积极意义,是全面认识风景名胜区的完整布局和空间逻辑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向世界自然保护地体系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更是展现国家形象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