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精神纾解青年“躺平”心态的现实路径
2023-12-25覃静雅
覃静雅,王 惠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习近平曾强调:“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不仅青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奋斗精神,社会各界也要为培育青年奋斗精神提供支持和保障,减少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奋斗精神的侵蚀,尤其是要警惕“躺平”亚文化对青年心态的影响。当前,青年“躺平”心态相较于“躺平”现象更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奋斗精神。因此,通过分析“躺平”心态孕生的成因、对奋斗精神培育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改进和完善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躺平”心态孕生的成因
(一)网络群体圈层化,“躺平亚文化”群落滋生
由于互联网平台的交互与智能算法的助推,打破了青年在互联网中以个体存在的独立状态。青年根据信息推送、兴趣取向、价值追求等方面的趋同,自愿、自发组成相应的网络群体。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网络“躺平亚文化”群落的出现和扩大。2021年一位名为“好心的旅游家”的作者在百度贴吧发布了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作者分享了自己低消费、低欲望的“躺平”生活哲学。随之,“躺平亚文化”频繁登上热搜,短视频、漫画等的反复推送,加上知乎、百度贴吧、豆瓣、微博超话相继出现关于“躺平”的讨论和群聊。“躺平亚文化”依托网络空间病毒式发散于青年群体,并在此亚文化体系下滋生了不同的群落。青年通过主观意愿把自己归入相应的群体,以此寻找精神皈依和身份认同。而这些由“躺平”而聚集在一起的青年群体所呈现出来的样态,极具鲜明的极化、圈层化、排他性的特征。“意见领袖”和圈内成员在网络社区中不断进行“躺平”话语的复制和强化,拒绝对于主流话语的收编,达到圈层和群体的情绪感染和社会化传播。处于该圈层和群体的成员长期置于封闭的网络圈层结构中,沉浸在单一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信息茧房”之中,难以破壁。随着话语的传播和扩散,网络场域中弥漫着“躺平亚文化”的话语狂欢,这波热浪席卷了更多青年主动“入圈”。他们以“圈话”的形式进行自我标榜表达身份,建构与其他圈层和群体的身份隔膜。但狂欢之后的自我虚无感和情感依托的无力感并没有减少,当情绪延展到生活中,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落差将带来更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消极负面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出现。
(二)代际资源传递形成壁垒,难以实现层阶跃升
我国现阶段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表现之一是社会资源配置存在城乡差距和分配不均,精英层阶所拥有的资源远超其他人群,青年实现层阶跃升的通道趋向窄化。教育资源、物质经济、社会地位具有代际传递功能,“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农二代”则是在此传递下的产物。根据财富、受教育程度、职业的层次形成了不同的圈层,相应的社会资源也在此圈层内流动。处于较高层次的圈层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极力排斥其他层阶“进圈”。在学历提升和职位竞争时,处于较高社会层阶的子弟更容易占据先机和主动权,形成资源的圈层垄断。青年由于其所处阶段的特性,尤其是来自普通家庭的青年对层阶跃升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较强的渴望,心甘情愿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成本努力弥补原生不足。但大部分青年由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获得财富和提高社会地位的能力并不强,极容易在发展中遭受全方位挤压。其中部分青年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无法与较高层阶的群体共享较好的资源。因此产生“打工人怎么努力都还是打工人”“寒门再难出贵子”“家里第一代大学生难以出头”等奋斗消极论,有部分青年在经受打击后一蹶不振,“躺平”的心态更为强烈。
(三)“内卷化”趋势下的主动选择
“‘内卷’一词最初表示超稳定社会结构下的发展停滞。”[2]“内卷”一词在互联网风靡,其内涵和概念不断偏离本意且被过度泛化。起初是青年学生对于被迫裹挟进精英教育恶性竞争的宣泄和调侃,后来这一词不仅用于教育领域,也被应用于社会生活涉及竞争的方方面面。“内卷”被视为负向反馈,在被社会讨论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把劳动和奋斗的价值降格化。精英青年群体在“内卷”中能凭借个人优势实现更多质的突破成为“卷王”,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各方面资质普通的青年占大多数,不断的“内卷”使他们的相对被剥夺感越来越强。在教育、就业、深造、婚配、生育等方面不断的“内卷”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在此境遇下,部分青年主动降低个人欲望和奋斗目标,不愿卷入拼命内耗才能站立的“鸡血”人生。当代青年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时代,对于物质经济追求的意愿相较于父辈没有那么强烈,对于低压、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追求则更为凸显。部分青年在劳动过程中发现“躺平”比“内卷”更能带来肉体和精神世界的幸福和满足,便倾向于放弃参与竞争,而追求自洽的生活、追求自己世界的小确幸。还有部分青年持“要么卷、要么躺”二元对立的错误思维处理问题,其中有青年持既然“卷”不赢那就“躺平”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躺平”是继“内卷”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其中缘由有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其更多的是青年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躺平”负面心态影响下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挑战
(一)助长消极奋斗观,消解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追求
奋斗精神以“奋斗为了人民、奋斗依靠人民、奋斗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价值旨向和价值追求。而部分青年在“躺平”心态负面影响下产生了反抗和消解奋斗精神价值主张的消极奋斗观,走向奋斗精神的正向价值追求的对立面。一是以享乐为先的奋斗观。以个人为中心追求享乐为先,持“劳动无用”“奋斗的终点是躺平”的畸形奋斗观。部分青年以依附于他人的奋斗成果而让自己能够获得“躺平”的资本为荣。二是不讲责任、不讲担当的奋斗观。主要体现为部分青年奋斗意志薄弱、奋斗动力不足、弃置奋斗目标和奋斗的理想追求,产生“懈怠退缩的奋斗心理与行为”[3]。选择成为对一切事物说“不”的“抛世代”,不婚恋、不生子、不上进,持不争不抢、远离世俗纷扰的态度认知和行为选择。当被社会进行“烂泥扶不上墙”“扶不起的阿斗”,患有“空心病”“软骨症”等负面评价时,毫无羞愧感和窘迫感,反而置若罔闻,形成了一种“躺平即幸福”的新型处世哲学,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抛之脑后。三是持“奋斗过时”的观念。部分青年存在刻意遗忘奋斗精神的现象,总错误地认为奋斗是革命年代的主张,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奋斗精神的反复提及和强调,否定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躺平”负面言论不断扩散,挤占奋斗精神培育的话语空间
“躺平”在线上线下各个平台和各个青年群体迅速窜火,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衍生了一系列“躺平”话语体系。部分青年通过挪用、拼接多种文化符号,以“摆烂”“消极”“躺平yyds”等文化标签颠覆传统奋斗价值观中蕴含的“积极”“勤奋”“向上”“坚强”等主张。此外,部分青年对有关奋斗的经典语句和诗词歌赋进行拆解和重塑,如“生命不息,躺尸不止”“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世界那么小,只能躺平”“少壮不躺平,老大徒伤悲”这一系列语系都是二次编码形成的产物。无论是被解构的诗词和价值理念,都鲜明体现了“躺平”亚文化的内核。他们企图通过诙谐幽默且易于理解记忆的表达方式渗透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躺平”抢占话语阵地。再则是由于智能算法的策展效应,“30岁硕士拿100万在云南躺平式养老”“委员称年轻人想躺平更多是调侃”“警惕求稳躺平心态蔓延”等有关“躺平”的词条迅速占据热榜,使更多青年看见。“躺平”话语从出现至今热度不减,给不少青年造成“躺平”已成为当前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的错觉,使得“躺平”的舆论愈演愈烈。某些网络平台和文艺作品为了赶上所谓的潮流和青年的热点需求,扩大“躺平”话语篇幅,把奋斗话语置于边缘位置。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把“躺平”话语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对于奋斗话语的提及和运用随之减少。因此,无论是互联网或是现实生活中“躺平”负面话语在各个空间的渗透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奋斗精神的话语空间。
(三)滋生“伪奋斗”现象,背反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要求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4],青年学生要扛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与担当,还需用脚踏实地的劳动来实现“中国梦”。奋斗精神不仅在思想意识层面有其价值追求,在实践层面也要求广大青年能够团结奋斗、接续奋斗、艰苦奋斗、敢于担当。但当下在“躺平”心态的渲染下,有部分青年选择逆流而下与实干精神背道而驰,出现“伪奋斗”的现象。青年对待学习和工作持得过且过的应付态度,他们看似在岗位上履行职责和义务,实则是不求上进、行为懒散。在学习中“躺平”的主要是青年学生,最近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被广泛提及的热梗“主打就是一个陪伴”,主要是对本应该好好学习、上课听讲却主动在课堂、图书馆充当一个陪伴者的自我调侃和自我嘲讽。这个“梗”远不只是表面调侃,而是对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状态的真实反映。部分学生迫于考勤压力出现在教室和其他学习场所,实则不学习、不听讲,看着别人学习上进,自己无动于衷。体现学生青年中存在以“躺平”为内核的虚干、假干,以“伪奋斗”建立自信力和他信力。还有一部分青年在工作中出现“伪奋斗”的现象。一类是工作较为稳定的青年,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安逸且平稳。部分青年久而久之就沉浸在“温柔乡”中,出现惰性思想、惰性行为。对待工作越来越倾向于“躺平”,持能推就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罔顾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二类则是正在择业的青年。当下部分青年对于职业的需要仅仅是满足“最低需求层级的糊口保障”[5]即可,倾向于选择低压力、清闲、低水平的工种,对于基层工作、一线工作、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避而远之,不愿付出较大的努力真干、实干。“伪奋斗”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躺平”心态的消极影响,其行为表现与奋斗精神的实践要求背道而驰。
三、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理论育人:学深学实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筑牢思想之基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6]新时代开展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首先要让青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深刻内涵,学懂弄通奋斗精神的理论来源,才能更好地推动奋斗精神落地生根。一是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奋斗的重要思想,加大力度推动习近平青年奋斗观进课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手段展示和讲解,提高课堂“抬头率”。同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室小课堂,走向党史馆、革命纪念馆、扶贫开发纪念馆、扶贫山村等体现奋斗情怀的社会大课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理论的温度,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引导青年学生以经典理论回应“躺平”等消极奋斗论,正确识别消极文化的真实样态。二是通过党课开展理论教育。党课的开设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针对青年党员领导干部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教授进入各个单位、党支部上专题党课,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奋斗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普通党员的基层党课,除了要讲究理论性和严肃性,更要用接地气、听得懂的讲法和说法开展教育,使青年党员及干部不仅感兴趣、听得进、学得精,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科学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保证思想不变质、行动不偏。三是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开展专题活动。党团组织可充分利用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的契机开展“读原著、学原文”专题学习活动,以分享会、讨论会、读书会的形式探讨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并做到常态化和长效化。四是青年职业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奋斗观。青年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引导青年探寻和领悟奋斗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奋斗思想的育人价值,使青年始终能保持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品德育人: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品格,坚定奋斗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从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共产党就是要奋斗”[7],到最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8]的使命担当,都鲜明体现了艰苦奋斗、接续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因此,开展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必须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品格中汲取养分。一是把中国革命英雄人物的奋斗事迹融入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建设。把先进事迹和精神融入各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主题展览和专柜展示,打造沉浸式场景。二是把各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与现代主流文化相结合,健全层层深入的立体化文化建设内容体系。依托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奋斗光荣,尊重奋斗者的浓厚文化氛围。三是选树青年奋斗典型。青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容易受朋辈群体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首先要在党员队伍中选树青年奋斗模范,选出一批让广大青年可依靠、可信赖、可追随、可学习的重要标杆,使广大青年可以从身边优秀党员身上汲取奋斗力量。其次还要高度重视在党外青年中选树典型,使党内外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榜样的示范和标杆随处可见”[9]。四是加强对青年的“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记录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历程。加强“四史”教育,引导青年从历史认知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品格,汲取奋斗精神。
(三)网络育人:把握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话语的传播
2021年随着“躺平”的窜火,互联网上夹杂着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躺平”舆论迅速发酵。在此助推下,“躺平”不断衍生出新的语系和样态,不断消解奋斗精神的主流价值。因此,要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引领作用,为培育青年的奋斗精神提供支持。一是净化网络话语传播平台。有关部门要严审各个网络平台的短视频、微电影、漫画、音频等,提高准入门槛。坚决下架市面上以恶意抹黑艰苦奋斗的劳动人民形象博取流量的作品,并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于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奋斗典型人物谣言,亵渎和污蔑奋斗模范的网络暴力行为,依照法律法规严惩。再则加大力度整治短视频“炫富”乱象,近年来不少视频博主通过无下限“炫富”赚取了巨大流量和关注。其中不少是假富豪,在视频内容中高扬拜金主义、贩卖阶层焦虑,使得奋斗价值被降格化和污名化。对于此类带有不良导向的短视频要下架、封号,并给予博主和平台一定的处罚。政府有关部门应督促短视频平台出台相关整治措施和条例,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二是官方媒体引领舆论导向。对于网上针对奋斗人物和奋斗事迹出现的恶俗烂梗,以积极向上又受青年喜欢的话语化解。在官方网站增设奋斗专题栏目,官方短视频邀请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和专家学者讲述奋斗故事,邀请专家学者谈奋斗精神。此外,官方网络平台可以开通青年网站。青年可在此平台分享自己在奋斗、婚恋、家庭、学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挑战,官方及时回应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通过打造有效的网络互动渠道化解负面舆论。打造官方专属的“意见领袖”,以正确的舆论引领青年。三是以奋斗为主题的宣传报道立足于广大青年群体的生活实际。习近平曾强调:“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10],宣传报道切忌假、大、空,远离广大青年的生活实际。除了对国家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和事迹为广大人民所景仰,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的真实面貌同样打动人心。因此,宣传报道要增加平凡人的奋斗故事,使平凡人的奋斗受到更多的肯定,激励更多普通青年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四是壮大网络舆论管理队伍。打造一支技术能力强、思想觉悟高、靠得住的专职队伍,重点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舆论处置的全覆盖工作。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工作者要率先示范,并动员组织更多力量参与到宣扬主流舆论的队伍中,不断提高网络正向舆论的覆盖率。
(四)实践育人:强化劳动实践锻炼,提升奋斗本领
奋斗的底气和动力来源于掌握过硬的奋斗本领,奋斗本领必须依靠有效的劳动锻炼才能获得。一是高校强化劳动技能教育。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开设相应的劳动技能课,邀请各行业的杰出劳动者进入课堂教授专业技能。并且组织青年学生通过参加寒暑期训练营和见习实习的方式深入到企业、工厂、各机关部门等基层岗位开展专业对口的技能学习。劳动技能教育实现学生全覆盖,建立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实践教育机制,引导学生青年找准奋斗理想、不断提升奋斗本领。二是深切关注青年劳动技能的升级。各单位和企业要关注青年职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为青年职工创造外出交流学习、参加业务培训等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三是党和政府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青年奋斗。为青年积极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指导,降低或减免青年创业者的贷款利率并予以补贴。进一步完善关于就业平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招聘存在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的情况加以整治,为当代青年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完善分配制度,持续推进分配正义,推动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充分流动,实现财富和资源全民共享,促进共同富裕。改革户籍制度,解决医疗和后代上学的问题,使更多在异地就业创业的青年可以落户。为畅通青年向上流动的通道提供更多的支持,打破层阶固化的藩篱。为青年提升奋斗本领提供全方位支持,将极大激发青年的奋斗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