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12-25王远芳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治思想

王远芳,邵 峰,2

(1.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200)

新时代,在中国法治建设实践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境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教育部明确提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法治理论教学体系,需要高校法学教育认真研究部署。根据教育部总体要求和学校教学实际,不断探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举措,切实提升其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效果。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法治建设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科学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了党领导下的法治道路的现代化活力,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法律思想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既是新时代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新思想、新理论的理性需求,也是法治中国对于“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一)指导法学专业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总结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指导思想[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以及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创立和发展的,有着清晰的理论、现实和历史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就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使之成为指导新时代法学专业教育的准则,作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法学专业教育最新的理论内容,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了最新的思想理论统领。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引导,指明了其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离不开高校提供的良好教育环境和培养的专业化、高素质的法律教育人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2]而培养合格的法学专业人才,需要引导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专业学习。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必须坚持专业性和党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党对法治教育的根本领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把依法依宪治国下的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相结合,把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的思想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自觉做到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就是要“以生为本”,从思想塑造、价值引领、社会需求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最终目的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法治中国建设服务。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要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合格的法治人才,必须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以为服务人民为目标打牢专业基础。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思想不偏航、道路不走样,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历史逻辑,正确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形成逻辑和发展目标离不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视角和法治思维,思考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困难和挑战,在吸收国外先进法律经验、中国优秀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法善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3]。《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对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从总体上统领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又对具体课程进行分类指导,明确了新时代法学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该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实践、理论和历史逻辑,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吃透其基本内核,掌握科学的法治思维和方法。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和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认真学习钻研,积极主动传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为基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其贯彻落实到法学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要在科研和教学研究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二)满足“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人,需要高校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系统培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需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高校法律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促进全社会形成守法、护法、重法的良好氛围,而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是法治人才培养的重心,为依法治国提供专门的法治人才保障。

法学专业学生是法治工作队伍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法学专业学生信仰强不强、政治硬不硬、素质好不好、能力行不行、作风正不正关乎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高校法学专业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德法兼修”的专门法治人才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在提升法律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人的重视和对于“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要求,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以生为本”的发展方向,培养高超的法学专业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质的“双高”法治人才。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法治人才的需求,高校只有引导学生筑牢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和理念,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化于心,夯实法学专业能力基础,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合格的“德法兼修”的专门法治人才。

国家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实施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更需要具备基本法治素养的人才。这里的法治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法治专门人才,即社会拥有健全的法治工作队伍,也需要后备的法治人才梯队。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条款和知识不断更新,个体可以通过一般性学习最新的鲜活法律知识,但是法治思想的形成、法治思维的塑造离不开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的引导。因此,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在注重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质的培育,在通识课教育中也要注重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培养,形成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良好校园氛围。高校落实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要有所区分,一方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公共课,培养全体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将其融入法学专业教学思想指导,融汇各门具体骨干课程如《宪法学》《法理学》《行政法学》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德法兼修”的高级人才。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重要思想和理论武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开设,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进入教材体系,实现了思想的统领性和各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融入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尽管各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积极融入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教研、教学改革等工作,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亟待更新。法学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准确性和实效性比较强,而现行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的知识性讲授,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相对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法学专业课程条块化明显,如民法学、刑法学等课程涉及问题专业化、具体化且与实际案例联系密切,主要解决现实中的法律实务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环节容易陷入“案例”教学而忽视课程的全局性把控,即对案例之外涉及的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诸多法律废改立的社会背景等内容讲解较少。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宏观视角,必然导致教学落入脱离实际的象牙塔。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一些教师认为,除了法理学、宪法学等课程要融入一些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外,其他课程无关紧要,甚至影响专业课程教学的完整性。这种认识忽视了法学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的重要性,仅仅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归为“教条式的”知识,没有真正领会其脱胎于中国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价值,忽视了对其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的把握。

当前的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又被称为“Z世代”,容易受到网络空间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都容易歪曲误导大学生价值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关注和回应学生的需求,无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还是其他法学专业课程,“师授生听”模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不少法学专业教师未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未能实现理论和教学的融会贯通,导致在教学环节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的价值;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传输和引导,导致部分法学专业学生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宏观指导,进而影响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提升教育效果务必在忠于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学专业教育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学专业课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而当前课程体系建设差强人意,存在颇多不足。各门思政课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存在差异性,《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教授法律常识和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干课程,因为教育的对象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强,存在法学知识教育浅显而专业知识涉及不深的现象,而其他思政课程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运用和讲授明显不足。《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已经纳入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成为统领法学课程体系的“统领课”,但是“概论”课程体系初创还需要在各个环节精细打磨,如何发挥思想引导和理论指导、如何处理好与思政课和各门专业课的关系、如何创新教学方法等尚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与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类似“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它们既是互为一体的,又各有分工[4]。现实中,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还不够深入,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没有和各门法学专业课程互动,“各讲各课”缺乏逻辑联动和互动配合;另一方面,各门法学专业课程建设还没有很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知识容量需要扩充。”[5]法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要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作用,如何建设融会课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落实到教材建设上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专业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亟待建设、完善,如何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学科体系、打造教材体系尚需持续探索。

(三)师资队伍缺乏建设性

为达到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专业人才的目的,高校需要建设一支德馨业高的法学教师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西方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行吸收借鉴,并不意味着西方法治成果优于中国,更不能不加挑选,拿来即用。“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6]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理应成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如何引导高校法学教师积极学习、认同和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

尽管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能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其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教学研究、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深刻、内涵广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富矿”,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从“具体法律”的精通者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通者,需要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努力。部分法学教师对新思想、新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不充分以及相关内容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挑战。一是教师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领悟不够导致融入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尚不精准,不少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二是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尽管法学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实行“双师型”模式,但是教学能力与法律事务能力差距较大,专业能力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而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着眼于法治实践,需要高校法学教师能够平衡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具体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以讲授型为主,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对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较少等。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以此为指导,进行法学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为实现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联动探寻有效策略,为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

“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7]教师只有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真正学懂吃透习近平法治思想,才能更好地用其指导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从培训、学习、考核等方面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认同和精神指引作用,重塑教师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教师只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塑造自己的法治意识,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法律知识,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学生形成认同和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识,从新思想的接受者转变为具有主体性的实践者;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法善治精神,“是引领实现法治中国的思想旗帜,是新时代法治中国的行动指南”[8],教师要以习近平法治精神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实现由单纯注重理论的传输到师生互动的知识和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而不是教条地教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认同、学习和应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应当树立“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德法兼修、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想、国外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集中概括和总结,“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是其鲜明底色,也为新时代法学专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思想和国外优秀法治思想中汲取营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成果,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现实背景出发思考法治问题,跳出学术和教学的舒适圈,学贯古今中外,以世界视角、历史和现实视角进行法学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师在重视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同时,要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充分解读,在分析当前学生的特点、回应他们的需求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他们的话语体系;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抵制错误思潮,立志成为德法兼修的合格法治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学专业教育,需要抓好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学专业课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的协同育人作用。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各门思政课程要结合各自课程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法学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讲授过程中也要积极融入相关内容,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和拓展内容,注重从历史和宏观的视角全面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整体性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兼具专业课、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三重身份”,是系统传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课程,高校需要在“概论”课程体系创新上下功夫。在对“概论”统编教材进行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开发配套辅助教材以及相关选修课程,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中思政课教研室、法学专业教研室的教学经验,乃至与其他院校开展教学交流,突出团队合作优势,形成特色教学方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拓展师生交流反馈平台,共同学习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学专业课程既要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专业属性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又要利用好其思政属性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多向互动,厘清“概论”课程的“总论”性质和专业课程的“分论”性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成就讲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对法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比如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思政群。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发掘其他学科的法治因素,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式,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大数据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生态法学、管理法学、社会法学、经济法学、党内法规等新兴学科领域和传统领域的交叉融合,让法学教育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和未来趋势。法学专业教材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高校担负着法学教材体系的教学和实践创新,在对教材的完善和补充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要做好教材的教学转化,彰显思想性、体现专业性、突出时代性、实现创新性,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学专业教材体系。

(三)夯实师资队伍

“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9]“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各大高校要为教师人才队伍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10],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宣传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法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更不离不开其理论指导。面对西方法治文明,法学专业教师需要有世界视野,更要有中国立场,要时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为己任,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同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者、传播者和教育者。高校要引导教师从中华法治传统中深刻理解法治和德治的融合,汲取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树立法治文化自信,坚定习近平法治思想自信。高校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关系,从教学、科研等不同角度阐释其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法治保障的现实功能,同时将自己实践总结的理论成果进一步用于指导教育实践。法学专业教师要有充分的法治文化自信,自觉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高校在做好教师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同时,还需要从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引导机制等方面确保教师真正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践行者,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教育者。

社会、学校和教师要协同努力,构建学习、传播和应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良好氛围,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为法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研究,引导教师坚持法学专业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相结合,确保法学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师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与所授法学专业课程特点,探索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新方法。高校在继续做好法学“双师型”教师建设模式的同时,加强法学专业教师法律事务经验和技能提升建设,加强与各法律业务部门联系,建设法学教师和法律业务人员双向交流学习机制。高校还要以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新技术手段、完善课程设计等方式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专业课程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与“剑”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