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建设:“真”“情”“实”“意”

2023-12-25汪梦恬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话语

汪梦恬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一、“真”的信仰:提高话语吸引力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充满了各种真实与假象,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正负面事件交织,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难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引导也遭遇挑战。在话语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在何种情况、以怎样的方式、最终是否能根据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然后推出“应该”,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事实层面,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碎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其中不乏虚假的信息和歪曲的价值观。在价值层面,怎样才能解决好信仰问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的首要问题。

首先,信仰不是虚空的。怎样让受教育者对理论从接收到认同,再从认同到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建设中要考虑到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不可避免地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与教化作用,其核心任务在于进行理论宣传和政治教化,对社会成员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该学科严密而严肃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实施上的难度。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与实际接受能力,并尽可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内容与之相适应。在过去的理论宣传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以信息优势或地位优势,就能在话语传播中起到较为权威的作用。但如今我们都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进行信息选择时往往面临着海量要素,庞杂的信息流造就了多样化的舆论场,教育者的信息把控力遭遇空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也面临难题,需要与各种商业宣传、娱乐八卦、时政要闻比拼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在信息洪流中赢得吸引力,需要受教育者主观上的自觉认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言之有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一方面,教育者本人必须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备深厚理论储备之基础上,还要加大情感投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背景、心声诉求;另一方面,需要用正确的理论说服人,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人,在受教育者心里埋下信仰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建设要坚持内容为王,话语内容和思想内涵是根本。内容立不住、内涵不深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很难产生吸引力。当今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意识形态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作用发挥就是通过阐述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来传递真理,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其次,只有真实的内容才能引发真实的共鸣。马克思主义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所捍卫的核心内容。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遭受过各种“误读”与“非议”,其原因包括时空变迁的复杂性、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精华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大众,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运行机制和人的存在方式等,这一套真实完备的体系化话语为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很多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在经典著作的学习过程中,照本宣科式的宣讲就如同隔靴搔痒,教育者必须真正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将其以生动的话语形式呈现,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话语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接触并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形势与政策”这类课程的作用之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代结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与思想引领力。

二、“情”的教育:善用隐性浸润 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情的教育,一方面要对话语对象起到思想深化、提高道德感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话语对象对于话语内容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与发展,大致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模式归为五种,分别是威权模式、趋利模式、信服模式、情感模式和浸润模式[2]。过去我们常常采用的是威权模式。不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很难仅仅只使用一种教育模式,一般都是以多种模式共同呈现。目前在信息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威权模式并不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果,近年来,这种模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占比逐渐减少。当今社会,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类电子媒体浏览信息洪流,越来越多的平台可供人们表达自我,个体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在多元社会下膨胀,受教育者很难再被传统的灌输模式吸引,他们更期待的是平等沟通、探讨与反馈。“主体-客体”的模式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典型模式,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较为传统的单向度模式,显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在这一模式中,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其话语诉求的表达可能会受到限制[3]。如果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参与到对话之中,话语交往关系则无法得到维系。实际上,不必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交往看成是二元对立的,因为受教育者反馈的缺失或者地位的边缘化,不但不能强化教育者在话语交往关系中的地位,反而可能会引发话语权的虚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递成为教育者单向灌输的表演。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的灌输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需求,难以让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倒逼着教育者改变话语交往的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新型的话语交往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如果教育者要完成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引导,这其中就少不了受教育者的自主参与和互动。

马克思曾言:“在社会生产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4]。情感总是与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关联,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种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致力于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担着传递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怎样才能做到以情动人?话语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主体因素的有力推动。首先,主体的认知能力要具备绝对的优势,才能胜任话语传递工作。浅薄无知的话语内容无法使人信服,也经不起时间考验,要将具有政治、道德、价值指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准确地传达出来,教育者需要在理论解释上多下功夫,理论如果不能解释实际问题和现实生活,则很难让受教育者真正信服。其次,教育者可以试图营造特定的情境来增强其叙事感染力。把抽象的理论或概念融入到点滴小事之中,化宏大为细微,教育者在设置的情境中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理想的结果则是双方实现情感的共鸣。再次,方法上也不能只做简单的政治灌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力量,又要避免无效的“一言堂”,应加强话语交流,从而增加受教育者的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建设离不开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探索,教师一元主导的模式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只有使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使思想内容得到有效的传递。面对时代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想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突破传统语境的束缚,在话语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寻求新的转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浸润模式,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不自觉地学习教育内容。最后,话语的表达要做到喜闻乐见、平易近人,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能有效地解释理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是在高校,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他们熟悉网络世界,乐于接受新事物。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适当选择与之适配的表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在课堂融进新词汇、新概念,用受教育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启讨论。

三、“实”的行动:话语紧跟时代 坚持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话语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体,是社会实践在符号层面的反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发展性的话语体系,最终也必然指向现实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规范个体行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激励和动员作用,并且每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各有侧重:在革命战争年代,话语宣传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重点;改革开放年代里,思想要解放,经济要发展,该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打破思想桎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主题,话语内容注重满足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更加科学化,同时能鼓舞人们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合成性的概念,最终要落脚到传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最终目的是搭建教育实践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桥梁,推动受教育者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下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思维、观念和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够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要引导教育对象面向现实、面向实践。建设亲和力的核心目的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被接受。话语一旦落后于时代,就会缺乏解释力,过于宏大的叙事则会削弱说服力。因此,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且实现成功传播,使受教育者“入脑入心”并落实为现实的行动,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话语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相关联,随着历史齿轮的运转,话语也会发生相应的更迭;随着旧的话语失声,新的话语便因时而涌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符号系统,也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保持亲和力,就必须跟得上时代步调,适应得了社会变革,要不断打磨话语内容与传播形式,适应时代之语境。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核心,对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具体发展性命题给予解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避免出现“空对空”的窘境,教育内容要在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前提下,扎根于实际生活,要在坚持以政治话语为主导的前提下,注重道德话语、生活话语的运用,保持话语内容的先进性,紧跟时代,充分挖掘话语素材,对热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合理引导舆论。这其中,话语主体就承担了转译的角色,负责将晦涩难懂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在不改变其本意的基础上,转化成更为通俗且容易被接受的生活化语言。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体现对现实的人的关切,不讲大话、空话、套话,抛弃过度悬浮于实际生活之上的话语,让内容“接地气”。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乎所有实践都以语言作为一种传播中介,话语能否有效传播,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否影响到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用。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以日常生活为生成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发挥其实际效用,就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满足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求。仅仅依靠对政策性文本的解读无法让话语对象做到心服口服,话语对象实际需要的是贴近其生活的语言、能解释其实际困惑的讨论。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更多地与现实世界关联起来,使其及时而敏锐地反映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注意的是,将真理性的观点内涵于通俗性的讲解中,对社会成员面临的具体的问题给予专业性解答,自然会对受教育者起到理论说服的作用。日常生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大来源,也是话语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做到话语内容扎根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实际生活。现代传播工具使海量无限的信息通过各类媒体传达到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可以利用现代传播工具,渗透到日常生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并非二元对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避免过度宏大叙事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增强亲和力正确的做法之一是,将个体考虑进时代背景与集体环境,而绝不能使话语完全倒向个体叙事。

四、“意”的自觉:重视个体发展 从自觉向自由的飞跃

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作为一种特殊力量而存在。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其作用就是一个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符号的输出,但是在更深层次上,是要对主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通常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充满规训色彩的活动,毕竟谈及它,就不得不提到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如果进一步追问“规训”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福柯的论述里寻找答案,他曾解释过现代教育机构服务于国家政权、教育话语突出意识形态性的现象。这是基于后人文主义批判视阈而提出的观点。然而纵观世界,伴随着观念民主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果仅依靠规训行为,则是很难有效实现其教育目标的。规训的另一面意味着解放,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绝不止停留于对人的管控,还应发挥更深层的作用——推动教育对象成就自我、解放自我。张清明在话语与秩序中提到,限制话语偶然因素和意义的自由增生来确保话语使用的统一性,并通过这一统一性达到某种控制目的[5]。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则需要探讨集体规训与个体发展的平衡。一方面,引导受教育者自觉接受集体规训,对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认同;另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福柯曾提出“规训”这一概念,他从后人文主义批判视角出发,对规训社会的历史作了解构,解释了一定时期内现代教育机构服务于国家政权、教育话语凸显意识形态属性的现象,这削弱了教育原本该具有的全面的社会功能,而异化为纯粹的意识形态功能[6]。在全景监视模式下的教育中,师生等级分明、二元对立,教学过程单向化、程式化,受教育者的个性往往会被忽略。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其效用,可以培养出既驯服又有用的人。过去,人们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规训,使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趋于一致的过程[7]。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管控和改造社会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还应该具备激发个体进行创新、促进人自由发展的功能?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发。人的社会性与其个体性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因此需要具备双重功能。一方面,教育要能引导社会成员使其适应集体生活,有益于集体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还要尊重个人实际需求,使人们在社会中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个体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先受到的一般是规训性的教育,这种教育以思想观念的灌输为主。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过无产者的历史使命,即消灭异化并实现解放,“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它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8]。人要实现自由发展,就不得不进行解放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心灵上埋下真善美的种子”[9]。让受教育者成为自觉追求全面发展的人,重要的一步是引导他们“求真”且“向善”、“崇美”,即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社会有益的。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生活容易陷入一种惯性,工具理性维度的言说在如今效益计算精确化的时代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于是一部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世俗功利”的主题。不管是在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kpi”“买买买”这样的话题,总能引起较高的热度。个体崇尚功利、追求高效的主观倾向本来无错,但如果被“去政治化”“反权威”等错误思潮影响,则很容易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消极影响。这样一来,社会主义追求的崇高“理想信念”“自由解放”便会被世俗琐碎所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帮助人们构建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就是在趋于稳定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话语的选择和媒介的运用,从而加大其亲和力,真正贴近受教育者的心灵,推动受教育者保持求真向善的思考与选择,不被异己力量所控制,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和自己生活的主人,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常着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在今后需要更加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中包含了多少的学术内涵、政治意味,但它最终是要面向大众的。当话语越是靠近精英,它就越可能脱离群众,流于形式的政治宣讲、悬浮于实践的照本宣科,而很难与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发生关联。要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拉回现实,以个体生活为理论源泉,从具体生活中寻找问题并提供理性解答。增加价值认同,让学生形成自觉。话语需要从规训式、训诫式向情感式转换,用生活化的语言增加理论的温度。提高话语亲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选择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用情感式的表达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让他们自愿接受话语教育,使其在生活中自觉约束自我,走向自由发展,迈向美好人生。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