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四军“华中鲁艺”在烽火岁月中的美术教育①

2023-12-25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美术系鲁艺华中

王 鑫(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美术运动中,1938 年4月于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美术系引领的美术革命及美术教育是中国百年美术运动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校,也是中共中央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学校。1938年初,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学校,并委托沙可夫(1903—1961)、李伯钊(1911—1985)等人负责筹备。1938 年4 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1940 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 年并入延安大学,改称鲁迅文艺学院),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系,沙可夫②沙可夫,原名陈明、陈微明,字树人,浙江海宁人。中国艺术教育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1953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院长。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著名文艺工作者有周扬(1908—1989)、何其芳(1912—1977)、崔嵬(1912—1979)、冼星海(1905—1945)、蔡若虹(1910—2002)等人。1938 年春,沙可夫奉命率鲁艺部分干部赴晋察冀边区,创办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周扬③周扬,作家,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28 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冬留学日本。1930 年回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1937 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继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东北,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现今辽宁省沈阳市的鲁迅美术学院前身。以上便是鲁迅艺术学院的简单发展轨迹。

本文研究的是与其关联的“华中鲁艺”(因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又称“盐城鲁艺”)相关的艺术活动。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华中鲁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江苏的大地上也留下了艺术活动与艺术革命的轨迹。探讨与研究这一段历史,尤其是探究她在不长时间内的美术教育及美术历史,是对中国百年美术运动中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细节的解构,百年美术运动中多元性方能尽可能地完整呈现。这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研究》中需要探究的内容之一。

一、华中鲁艺的创建与转型

20 世纪30—40 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随后爆发了抗日战争。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救国图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第二次携手,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 年8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 年10 月,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参与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战争,在华北和华中建立了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多个解放区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因为进行了一系列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改革,吸引了全国有识之士和进步知识青年。大量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集中到延安,并逐步形成了延安解放区的专业美术群体。鲁迅艺术学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1941 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严厉谴责国民党的阴谋并采取了坚决的斗争,严正宣布重建新四军。1941 年1 月20 日,毛泽东发布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576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设立在江苏省盐城市。随后,苏中地区盐城成为华中地区革命的中心。

盐城地处江苏腹地,东临黄海,地接扬州、泰州、淮安、连云港。当地河网密布,滩涂众多,农作物丰饶,属于沿海地区的鱼米之乡。该地区毗邻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对于处在西北黄土高坡的延安,交通比较便利。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南、华南以及华北等地的许多进步文化人士和文艺工作者聚集到革命中心盐城。由于战争的需要和文化人的集中,华中抗日根据地做出按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模式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决定。

1941 年2 月8 日,“鲁艺华中分院”在苏北盐城召开成立大会,会上明确了这个机构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政委刘少奇(1898—1969)任院长,丘东平(1910—1941)任教导主任,院址设在盐城贫儿院内。教导主任丘东平统领院务委员会,日常行政和教学工作由音乐系主任何士德(1910—2000)、文学系主任陈岛、普通班班主任孟波(1916—2015)、美术系主任莫朴(1915—1996)、戏剧系主任刘保罗(1907—1941)等五人,连同丘东平,共六人形成的教务委员会负责。全院共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及普通训练班和少年队。根据史料记载,第一期招收的学员约400 人,主要来自华中和华北的知识分子以及部分爱国华侨。

按照地理区域来说,盐城地处江苏中部,属于华东地区,而我们现在所指的“华中”,狭义上是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江苏、上海目前属于华东地区。当然抗战时期的行政区划与今天略有不同,“华中”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划分也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1941 年4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将原来负责中部鄂豫皖部分地区的中原局与负责闽浙赣苏皖等地区的东南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政治部主任刘少奇是原中原局书记,改任华中局书记,领导陇海铁路以南各抗日根据地党和新四军的工作。这也是华中鲁艺中“华中”名称的缘起。

1941 年5 月,华中鲁艺招收了第二期学员。此后因国内战争形势的紧张和苏北根据地面临的实际问题,招生工作基本停止。面对苏北地区复杂的斗争形势和敌人的疯狂进攻,在华中局的领导下,新四军军部于1941 年8 月决定将华中鲁艺进行改建,将原来的系部分编成新四军政治部鲁迅文艺工作团(又称江淮鲁工团)和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鲁迅文艺工作团(又称黄河鲁工团)。如此布局从院校形式上来看,华中鲁艺基本上已经解散。1942 年12 月下旬,军部为准备防御敌伪的第二次大“扫荡”,决定精兵简政,经过拆分后的两个鲁迅文艺工作团解散,这也意味着从1941 年2 月正式招生算起至1942 年12 月,存在近两年的华中鲁艺彻底解散。

华中鲁艺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美术运动中,这个短暂的一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足迹。

二、华中鲁艺美术教育中的师资构成

华中鲁艺的干部和教师来自于不同的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成立的多个抗敌剧团中,有一部分文艺骨干加入了华中鲁艺。皖南事变之前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中的文艺宣传干部从安徽取道苏北,也加入了华中鲁艺。此外,师资构成中较为复杂的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进步文艺工作者,他们有的来自沦陷区,有的来自国统区,还有的是从南洋归来的爱国青年。以上这些人是华中鲁艺主要的师资力量。

华中鲁艺成立之初,设立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美术系由莫朴担任主任,许幸之(1904—1991)、刘汝醴(1910—1988)、戴英浪(1908—1995)、庄五洲(1914—1997)等任教员。美术骨干以版画家为主,如铁婴、吴耘、莫朴、洪藏等,[2]16在华中鲁艺新成立的四个专业系部中,美术系的师资力量雄厚,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享有较高的声誉。[3]340其中部分老师与南京艺术学院的渊源从上海美专一直延续到新中国1952年院系合并后的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系的教师当中,1933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莫朴,①莫朴(1915—1996),江苏南京人。1933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0 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校。1949 年起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绘画系主任,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浙江文联副主席等职。曾经积极参加爱国宣传活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1940 年,他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其后随军渡江东进,来到苏北盐城;刘汝醴,②刘汝醴(1910—1988),现代画家、美术史论家。江苏吴江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上参加新四军。1940 年在鲁艺华中分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秘书长,负责筹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1953 年起,先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日本留学。1936 年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上参加新四军;洪藏,1935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经上海到达苏北参加新四军;许幸之,1922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3 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1930 年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当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1940年赴苏北加入华中鲁艺。以上几人都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科班出身,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上均有较强的功底。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起伏的艺术人生,也构成了百年中国美术运动中重要的历史。

戴英浪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惠阳,1930 年完成“上海艺专”的学业回到故乡广东,先后到南海、广州、惠阳等地做教师、教务主任,办农民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1932 年至1935 年,在白色恐怖年代,于香港“粤南中学”教书,并与温涛(著名木刻家)组织“新地社”“木刻版画研究会”“今日诗歌会”等文艺团体,从事新文艺运动。1936 年,他在陈嘉庚(1874—1961)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当副刊编辑,负责《今日文化》《今日学术》等七个副刊。来华前曾是“马来西亚抗敌后援会”的负责人。庄五洲,1914 年出生于日据时代的台湾,1929 年随父亲迁居祖籍地福建泉州,进入“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就读,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毕业后在泉州等地担任教师,1940 年春前往上海发展。1941 年,来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担任华中鲁艺美术系教授。他也是著名的新四军臂章“N4A”的设计者之一。

莫朴在他的《华中鲁艺美术系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叙述:“原来估计还可能从皖南军部再来一些同志参加华中鲁艺的工作,却想不到正在这时发生了‘皖南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新四军军部在北上途中进行了一场疯狂的进攻。音乐家任光在军长叶挺身旁不远的地方饮弹牺牲了,木刻家赖少其被关进集中营,很多同志不是牺牲被捕,便是失踪。”[4]35这也说明在师资的安排上,原来有计划从皖南军部派遣相关人员来华中鲁艺参与教学工作,因为皖南事变的发生,临时作了调整。除此以外,因为战争形势与文化教育形势的需要,原计划来华中鲁艺任教的老师被派往其他岗位。沈柔坚(1919—1998)原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组长,被调到盐城工作。莫朴推荐战地服务团绘画组成员芦芒(1920—1979)去新创办的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工作。[5]17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华中鲁艺美术系的教师队伍基本组建成型。

华中鲁艺美术系成立之初,从四面八方来到盐城的美术家和艺术工作者都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新四军的美术教育运动中来。

三、华中鲁艺美术系的生源构成

1939 年12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三年以来,我党我军在吸收知识分子方面,已经尽了相当的努力,吸收了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党,参加军队,参加政府工作,进行文化运动和民众运动,发展了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大的成绩。但许多军队中的干部,还没有注意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还存着恐惧知识分子甚至排斥知识分子的心理。许多我们办的学校,还不敢放手地大量地招收青年学生……要切实鼓励工农干部加紧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干部化,同时实现起来。”[6]618-619在延安鲁艺已经成立并正式运行一年后,中共中央发布这样的决定显然对延安鲁艺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也推动了在其他地区进行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可能,华中鲁艺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政策背景下逐步推进并进一步落实。《决定》中特别指出,“许多我们办的学校,还不敢放手地大量地招收青年学生”。正是这种政策导向促成了华中鲁艺的开办和招生。

华中鲁艺从酝酿到正式成立,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交通还是资讯,在传递上均需要时间,加之于日寇频繁对苏北盐城地区的扫荡和进攻,根据地的领导和群众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开展筹建华中鲁艺的各项工作。

1940 年春,在中共中央中原局及江北指挥部所在地的皖东根据地,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亲自接见了一批从国统区到达皖东参加新四军的文化人士,对这些文化人士的到来表示了肯定和鼓励。1940 年10 月,苏北地区的抗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抗战局面初步打开,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先头部队在白驹西边的狮子口(今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会师。刘少奇、赖传珠同志率中原局干部和一批文艺工作者来到盐城,极大地充实了华中鲁艺的教学和管理力量。

1940 年12 月25 日,盐城 《江淮日报》 刊登了一则华中鲁艺的招生启事:

甲、报名:(一)本院第一期招生名额暂定四百名;(二)本院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系;(三)凡中等教育程度以上或有同等学力,年龄在十七至三十岁,身体健康,愿为民族解放服务,对艺术有兴趣者,不分性别均可报名;(四)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明年一月五日止;(五)报名地点,盐城石头街七号本院筹委会,黄桥、古溪、东台、海安各地,阜宁八路军五纵队政治部。

乙、考试:凡于报名时政治测验及格者,分次进行系各学科的专门考试。第一次本月二十七日,第二次明年一月七日。考试地点在盐城县政府东边城中小学校。笔墨考生自备,纸张由本会供给。各考生希先一日到达盐城本会报到,考试日午前八时进入考场。[7]102

虽然华中鲁艺此时还没有正式成立,招生工作已经正式开始。第一期招生400 人,这是华中鲁艺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系招生总数,具体到美术系的学生是50 多人。莫朴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有具体的记录:“美术系的同学有50 多人,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系。”[4]36如果莫朴的记录是准确的,那么华中鲁艺第一次招生400 人可能并没有满额。当时招生是四个系一起招生,既然美术系50 人是最多的系,其他系应该均不超过50 人,第一次实际招生人数估计200 人左右。因为时局动荡的因素,原始资料目前很难寻找,根据目前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均指向第一次招生400 人,至于每个系的人数,只有莫朴在回忆录中记录了50 余人,其他系的招生人数均没有准确的记录。

另外一篇关于华中鲁艺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记录,基本上佐证了第一次实际招生200 人左右的推断。“筹备工作大约一个月,报到学生已近200 人,大部分来自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当地的知识青年,也有一部分来自东南地区的知识分子和南洋归来的华侨。有一小部分是从部队调来的学员。学员到校后,不等开学,随即分系编组进行政治和专业课学习。”[8]9从这些目前可以掌握的资料和文献来分析,第一次从正式的招生环节进入华中鲁艺的生源人数估计200人左右。

华中鲁艺第一次的生源构成是盐城华中根据地附近的城市、农村以及其他地区的青年和南洋华侨。美术系学员具体名单只能从各种回忆文章中获知部分学员姓名。莫朴的回忆文章中,记载了部分进入华中鲁艺第一期的学员名单:黄丕星、蒋宁、凡一、车戈、顾德、周占熊等人。建湖革命史料中记载的学员有:王彬、沈政、苍石、张彤、章南舍、沈稼轩等人。[9]7他们当中很多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牺牲在苏北的战场上。当然,也有部分幸存者,他们都为抗日战争的文艺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中鲁艺第一次招收的美术系学员的人员构成及来源等状况在现有的文献资料有零星记载。

华中鲁艺第二期招生与第一次招生间隔时间并不长。在1941 年4 月进行了第二次招生,此次计划招200-300 名学员。从最终华中鲁艺师生总数上来分析,这次招生依然没有满额。根据其他文献和回忆录记载,华中鲁艺两次招生后,师生员工总数约400 人,这当中还包括各部队和地方文工团、宣传队送来培训的学员,约占三分之一。[10]361941 年上半年,敌人对华中新四军的“扫荡”日渐疯狂,华中鲁艺的学员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定信念。第二期新学员在敌人的炮火中来到盐城地区,加入华中鲁艺进行学习。

四、华中鲁艺美术系课程设置及教学特色

华中鲁艺延续了延安鲁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苏中地区新四军培养文化艺术干部一个战时机构。华中鲁艺的师资组成与学员组成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具有的共性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股满腔的热情,为抗日救亡而奋斗。但他们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在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下,教育并不是一个普及的资源,华中鲁艺学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背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甚至阶级差异。即便是教师,因为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及教育背景的不同,他们也在个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华中鲁艺的师生都有抗日的热情和青春的热血,但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思想认识上,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引导。为了使全体学员在华中鲁艺的战斗与工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尤其是那些复杂背景下参加革命的文艺人士,华中鲁艺的领导们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格外重视。因此华中鲁艺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政治课和专业艺术课。政治课的课程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个系中均开设,专业课因为专业属性不同而开设针对不同艺术门类特点的课程。

政治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等课程,以及日常的形势教育等。政治课采用集中上大课,并辅以小组讨论进行教学。形势教育课一般是新四军领导讲形势、讲政策。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增强学员们的信念。[8]12

专业课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华中鲁艺有四个不同的专业,在专业课方面,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如文学系开设《文学概论》《文学史》等课程。戏剧系开设《戏剧史》等与戏剧相关的课程,其中,舞台布置、道具、化妆等也属于戏剧系的专业课。音乐系的课程开设声乐、乐理、名曲欣赏等课程。

美术系开设的课程与当时战争时代宣传教育有关,常规的课程如素描、速写、木刻、宣传画等是必修课程,也是革命战争年代进行宣传需要的美术表现技法。美术系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实用美术人才,用图画来宣传抗日,激发军民的斗志,因此华中鲁艺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实用课程为主。众所周知延安鲁艺的木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取得的成就相当卓越,华中鲁艺在木刻上也同样取得辉煌的成就,诚如上文所述,美术系的教师中版画家占比较高,铁婴、吴耘、莫朴、洪藏等版画家积极开展教学与创作,与延安鲁艺的木刻遥相呼应。在美术系的教学中,宣传漫画、连环画、墙画,书写标语等也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这些艺术形式是当时重要的宣传方式。

华中鲁艺第一次招生设定的学制是六个月,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美术课程的教学。实用美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美术系的教学特色。在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学员们既要参加学习,又要参与宣传实践,这对于华中鲁艺的学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们通过大量的宣传实践,在工作中提高了绘画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也是美术系的另一个教学特色。延安鲁艺与华中鲁艺相比较来说,由于延安鲁艺在大后方,属于解放区,各种条件要优于苏北地区。而华中鲁艺的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美术教学需要的工具材料基本不齐备,教师和学员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易得的材料进行素描写生的教学,学员们群策群力,通过不同途径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面对苏北根据地的实际条件,为了使学员们在学习中联系实际,美术系的老师们带领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学,将抗战宣传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学员们在盐城大街上找到一所过去开过茶馆的旧房子,建立了“大众画廊”,亲自实践,定期更换,这也是当时条件下创作与教学的基地。

在苏北根据地用宣传画的形式来传达抗战精神,鼓舞人民士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时创作的宣传画种类繁多,虽然艺术水准高低有别,但这种形式的艺术是当地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学员们在墙上用连环画形式进行了大范围的创作,这样的创作不但有利于锻炼学员们的构图能力,也促使学员们很自然地注意到生活的描写。各种宣传画,大部分都是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也有一部分是临摹的,因学员之间水平高低悬殊较大,对于能力较弱的学员,通过临摹提升专业水平是一种学习方法。除了画宣传画以外,写标语也是当时美术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盐城地区在抗战时代条件较为恶劣,但华中鲁艺美术系的师生们寻找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华中鲁艺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干部,繁荣了苏北地区的美术文化。

华中鲁艺美术系的师生们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美术创作带来新的气象。1941 年三四月间,“苏北文化艺术联合会”成立,为了庆祝文联的成立,华中鲁艺美术系组织师生举办了一次美术展览。展出作品不仅有当时常见的木刻、宣传画、漫画、石版画、连环画、年画,而且有难得一见的油画、素描、速写和皮影等。表现内容以反映抗战为主,也出现了描绘少数民族风俗风景的作品。这次展览应当是整个解放区规模最大、影响较深的美术展览,参展作品达到300 余件。[11]16

因敌人对苏北地区的疯狂进攻,华中鲁艺的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不断迁徙,部分同志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壮烈殉国。1941 年秋季,斗争形势日趋紧张,华中鲁艺的美术家、美术工作者们也随之分散到各师从事战地美术宣传。

五、华中鲁艺美术教育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华中鲁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开设的艺术院校。华中鲁艺自新四军总部所属的盐城地区成立并招生以后,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对苏北地区的军民进行了生动有效的教育,发挥党的宣传队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如何在战争前线施行革命美术教育,以及通过革命美术创作活动提振民族信念积累了经验。苏北人民在华中鲁艺的艺术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抗日团体纷纷成立,在烽火年代,面对敌人的多次进攻与围剿中,苏北地区的民众和华中鲁艺的师生们同仇敌忾,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华中鲁艺美术系在普及抗战文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强了群众抗战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美术系的师生们,用版画、宣传画等形式在苏北大地上揭露敌人的凶残面目,宣传侵略者必败、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了苏北地区军民的斗志。从四面八方来到华中鲁艺的美术家们为新四军的美术创作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华中鲁艺解散后奔赴其他战场,继续进行用美术宣传抗日的事业,把革命的火种撒向了祖国广袤的大地,并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对新中国美术产生了直接影响。

华中鲁艺作为延安鲁艺的一个并列教育机构,是中国革命美术堡垒与核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带有江苏沿海地区文化特质的战时艺术摇篮。华中鲁艺在苏北盐城地区并不长的办学时间内,严格执行了“学习鲁迅,做坚持抗战的文艺尖兵”的宗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抗战美术干部,成为新四军艺术的摇篮。华中鲁艺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中,曾经在一面墙上写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成为华中鲁艺所有学员的座右铭和教学实践的导向。从华中鲁艺走出的美术学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敌前线,在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华中鲁艺革命美术的教育家与美术家,后来不少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为祖国的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共和国的财富,也是华中鲁艺的骄傲。

华中鲁艺美术系师生们在战争年代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美术教育,因地制宜开展教学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美术人才,繁荣和发展了苏北地区抗战文艺,为我们党的文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华中鲁艺在苏北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讴歌新四军顽强的抗战精神,用图画来传达党的文艺政策和抗战政策。从华中鲁艺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寻找到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密码,这种文化与精神的密码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结语

华中鲁艺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1941 年2 月第一次招生,到1942 年12 月下旬宣告解散,从时间跨度上看,仅仅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华中鲁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并不因为短暂的一瞬而没有价值。华中鲁艺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并输送到抗日战争的前线,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在抗战史和中国百年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因为华中鲁艺在那个特定的战争年代的坚守,在当时的华中乃至中国的美术教育史和抗战文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在近两年与敌人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华中鲁艺美术系的教师及学员,通过教学和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革命美术人才,而且对抗日战争中民族信念的培育,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均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美术系鲁艺华中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作品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作品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