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作中的家国情怀探究

2023-12-25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战乱诗作家国

薛 欢

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作以抒发对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关怀和思考为主题,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沉痛切的情感而闻名。杜甫的创作历程充满坎坷,但他以沉郁的诗风和炽热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矛盾和人生境遇的关切。他的诗作体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真理的坚守,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杜甫的诗作中有儒家思想的传统,特别是在仁民、爱物的伦理观上体现了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他在诗作中表达了对家族、百姓和自然的关怀和忧患,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他思想和伦理观的影响。这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也使他成为后世诗者的楷模和学习的对象[1]。

以时间为维度对杜甫诗作进行厘清,可以看出他的诗作从青年时代到老年时代,技巧由苦吟到质朴的转变,但是其家国忧患情怀是没有变化的。孟子强调的“仁民”观点是基于对人类普遍关怀的一种伦理观。杜甫的诗作也常常表现出对百姓苦难的忧悯和关心。他以百姓的疾苦为自己的痛苦,以百姓的苦难为自己的责任。在《新安吏》中,他写道:“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表达了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给百姓平静的生活。

一、杜甫中青年时期诗作中的特色与家国情怀

青年时期的杜甫游历了中国的各个地方。在这些旅行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受到了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启发,同时也让他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游历期间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游历时所见到的泰山,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自己的追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以雄浑的诗句描绘了泰山的壮美景色,表现出泰山山势雄伟、云雾缭绕的景象。他以泰山为象征,将其与自己的追求相联结,表达了他的立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首诗寓意深远,不仅展示了杜甫对自然景色的震撼和赞美,更蕴含了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杜甫以泰山为借景,表达了他对理想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在追求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中年时期杜甫曾在进士科考中失败多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贫困和流浪。这一时期,他的诗作主题多涉及社会动荡、民生困苦和个人遭遇的苦难,表现出浓厚的现实关怀和个人感受。在杜甫早期的诗作中,忧患情怀和家国情怀是他一直关注和表达的重要主题。他对于社会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家园的思念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心,都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代表作品有《登高》《兵车行》《丽人行》等。

在《丽人行》中,杜甫表达了对国家乱象和社会动荡的担忧。他通过描绘乱世中的美丽女子失去了幸福和安宁,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及对个体命运和社会和谐的思考。在《秋兴八首·其三》中,杜甫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此外,杜甫的早期诗作也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关心和同情,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家国情怀。在《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身处乱世中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困境,表达了对人民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2]。

杜甫早期的诗作《兵车行》是他在身处战乱年代的作品,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场景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他对社会动荡和人民困苦的深切忧患情怀。在《兵车行》中,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战争的景象,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诗中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景象,充斥着血腥和死亡的场景,使人感受到战火的煎熬和人民的悲惨遭遇。诗中以兵车行进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浩劫和人民的痛苦所产生的深深忧患之情。

诗人写道:“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些描写将战争的残忍和摧毁的力量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怖和人民的痛苦。

此外,诗中还刻画了人民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情景,如“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对战争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个体痛苦的深切忧虑。通过《兵车行》,杜甫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关注,并以此激发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社会困境的思考。这首诗展示了杜甫早期诗作中所蕴含的忧患情怀,成为他后期作品发展的重要基础。

杜甫早期的诗作体现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不仅关心国家兴衰和社会动荡,也关注人民的苦难和幸福。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他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示出他深深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家国意识也贯串了他的创作生涯,成为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贼陷时代杜甫诗作中的忧患与家国意识

“贼陷”指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动乱剧烈的时期,对于整个社会和人民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在这个时期,杜甫的诗作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深切关注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疾苦。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去长安投奔朝廷,但由于战乱的持续和叛军的围困,他被迫滞留于长安,经历了一段困顿艰难的时期。

长安是当时的东都,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战场和政治中心。杜甫在投奔朝廷后,由于战乱造成的混乱和敌军的进攻,长安陷入了围困状态,粮食匮乏,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诗人,身处于这个动荡的城市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困顿期间,杜甫的诗作表现出对叛乱者和战乱的强烈愤怒和谴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深浓忧虑。他揭示了叛军的暴行和对百姓的残害,呼吁朝廷采取行动,重振社会秩序。

在困于长安期间,他写下了诗作《春望》,展示了他对国家动荡和个人遭遇困境的感慨和愤懑。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国家的动荡和城市的破败,但自然景色依然美好,使人对乱世的忧愁更加深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描绘了杜甫对战乱的悲痛和对离别的愤懑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描述了战乱带来的烽火连绵不断,家书成了和亲人们重要的情感纽带和心灵寄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表达了杜甫因战乱和痛苦而日渐变老,白发渐增,对困境和失意的压抑和感叹。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动荡时期的忧患情怀和对个人遭遇困境的悲愤之情,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与思考。这种对社会状况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在杜甫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他面对战乱和困苦,用诗歌表达了对叛乱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个人困境和对未来的忧虑。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和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下了传世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在这一年有一次阻击叛军的行动,尽管开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统帅不力、士气低落以及敌方援军的出现,唐军最终在邺城战败,这导致了官军的溃败和兵员的紧缺。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经过新安时目睹了征兵的情景并受到了启发,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揭示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困境,以及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和无辜牺牲的思考与同情。《石壕吏》这首五言绝句以杜甫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壮丁的故事为基础,通过生动描绘和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百姓的同情。《垂老别》是杜甫的伟大诗作之一,属于他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刻画了一对老夫妻在暮年时因安史之乱被迫从军而分别的悲切场景。诗中不仅生动反映了那个时期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和统治者的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精神。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抒情的描写,诗歌真实地展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现实。同时,在艺术结构上,诗歌既严谨而整饬,又具有起伏跌宕、情感转折的巧妙之处。

杜甫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写作技巧,通过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强烈感情表达和具体时代背景的形象,展示了其对时代悲壮氛围和个体遭遇的把握。这组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被广泛认为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史”。

三、杜甫晚期诗作中诗风的改变与家国情怀

杜甫晚年的诗作中的迟暮感、孤愁感和忧虑感与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密切相关。尽管杜甫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但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也不仅仅把现实看作是表达情感的媒介,而是将创作主体与客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杜甫的诗歌创作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主动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他通过真实描绘社会中的人民疾苦和政治腐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乱象的担忧和愤慨。他不仅关注人民的苦难,还直面自己的境况和命运,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沉郁和挫折感,这是他晚年心境的自然表露。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杜甫抒发了他的忧虑、愤慨和无奈。他借助诗歌宣泄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也呈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晚年的杜甫,眼见已是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内心充满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凄凉。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晚年的凄凉心境和对未能实现理想的悔恨之情。杜甫感叹自己作为一个男子,虽然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但并未取得较大的成就,如今年事已高。他曾三年食不果腹地走在荒山道上,经历了许多困苦。他回想起自己曾在长安这个帝都中看到了许多卿相来来去去的岁月。他还提到了山中的儒生,这是他曾经在乡村中结识过的朋友。他们曾经聚在一起,畅谈往事,共同怀抱理想,但如今只能感慨岁月的无情以及自己的伤感。

《蜀相》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首诗,通过缅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而对自己忧国忧民却始终未能实现理想的喟叹。诗中还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并将其与当时社会上的庸才和亲信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诸葛亮的非凡之处。杜甫认为,虽然当时社会人才济济,但是诸葛亮的才干和品德远远超过了那些人。整首诗以赞美诸葛亮为主线,表现了杜甫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的敬佩之情,表达了他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艳羡和对人才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表现出杜甫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旅居四川的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它展现了诗人在茅屋遭受自然灾害后所经历的痛苦和忧愁。全诗分为四段,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困苦生活和国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第一段描述了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诗人感到焦虑和无可奈何,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沮丧。第二段写到有群童为他抱草来修补屋顶,但茅屋是多么脆弱,无论如何修补都难以抵挡风雨,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力感。第三段讲述了茅屋遭受夜雨的摧残,雨水不停地渗透进来,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煎熬。在最后一段中,诗人升华了自己的苦难,希望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够有一个更加宽敞的房屋,以避免遭受这种痛苦。他情深意长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苦难的思念和关怀,抒发了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整首诗以真实而质朴的叙事手法描绘了诗人的困境和内心的痛苦,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对巨大困境的真实揭示和情感的抒发,杜甫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结语

杜甫的诗作在不同时期都展现出了他对家国的关怀和忧虑,早期作品着重揭示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中期作品关注战乱和人民苦难,晚期作品则着重表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无论是哪个时期,他都以深刻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他通过批判现实、关注民生、担忧国家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和民不聊生的忧虑之情。他的诗作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具备了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战乱诗作家国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Searching for lost daughter 战乱分离母女终团聚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6年战乱
逃离家乡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