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2023-12-25伍清玲
伍清玲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餐”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文化汲取,当代人更多地追逐社会责任,对物质的追求远胜精神需求。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充足精神力相比,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非常匮乏。尽管古代文学对现代生活有一定影响,但当代人很难深层次体会古代文化的深刻含义,很少有人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古代名著,导致古代文学与实际生活始终存在隔阂。重拾古代文学,重塑当代人的精神面貌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做好文化传承,深层解析中国古代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当代人的首要任务。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承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直接受众,古代文化在培养优秀学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古代文学的影响下,能够引导学生思想走向正确的方向。古代文学数量之多,类型之多,是当代教育无法比拟的。很多文学作品能直接折射出鲜明的道德理念,例如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代表文人有文天祥、范仲淹等。教学活动中可直接使用这类作品,通过诗词、文章解读,帮助学生快速塑造健康人格,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二)古代文学底蕴深厚,熏陶后人
文学作品既是智慧结晶,又是时代烙印。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也包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同作品按照时间轴串联,形成一阶阶跨越时空的阶梯,读者直接穿越历史的尘封,直接与作品面对面交流[1]。古代文学对读者的冲击力巨大,在持续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并传承文化,形成自我思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丰厚的文学创作,代代相传,底蕴深厚的古代文学作品,影响并熏陶后人。当代社会与古代文学相互交织,形成中国独有的文学盛世。
(三)古代文学教育意义深远
无论风格、年代如何不同,千百年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其民族信仰、价值取向都是始终一致的。古代文学教育意义非常深远,无论是诸子、《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体现出爱民、爱国等思想。在我国语文课本中,多选择这类作品作为教学范文,教学期间不仅使学生品味诗词的深厚内涵,更多地是宣扬民族信仰和思想[2]。研读古代文学过程中,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是精神共鸣和思想的高度统一。教育后代时,教育者还能不断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让古代文学作品持续发光发热[3]。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
(一)古代文学的多元美学形式传承
古代文学是美学的代表,美学传承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文学教学的同时也伴随美育功能。散文形散意不散,辞赋极具骈俪之美,小说胜在跌宕的情节,不同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各有千秋。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能将美以完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无论是语言、人物,还是风景、历史,都如一幅明丽的画卷,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阅读过程,即是对美的欣赏过程。苏轼辞赋注重渲染意境美;柳宗元擅写散文,描述自然美景;而《离骚》中的语言相当华丽,辞藻华美,具有独特的语言美[4]。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传承至今都是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保留下来的多种形式古代文学不仅能让读者从中汲取到美学精神,更能陶冶情操,提升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具有净化身心、引导审美取向的作用。
(二)古代文学的爱国精神传承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古代文学作品有很多与爱国有密切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大量的爱国诗人、词人,爱国不分年代,这正是当代人需要传承的古代文学精神。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总有部分体现出“爱国”情怀,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作品形式如何变化,浓浓的爱国情怀是无法掩盖的。可以说,爱国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战国策·齐策》《易传》《后出师表》等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体现出创作者的爱国情怀。无论是“布衣忧国”“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还是“寡人忧国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出创作者对国家的挂怀。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真实热爱,这些文学作品,对当代人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5]。
(三)古代文学的扬善抑恶精神传承
抑恶扬善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标,在道德约束下弘扬善念、抑制恶念,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基调。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既有对假丑恶的无情鞭挞,也有对真善美的称颂。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了坚定的抑恶扬善理念,笔墨之间,尽显道德教化之意。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历史的巅峰,涌现大量对优秀道德品质的描写;也有诗词明褒暗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诗词中既有对友情的赞美,又有对贪污腐败的蔑视,还有诗词体现出浓重的济世情怀[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三吏”“三别”等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渴望整顿官场和社会的想法。《赠汪伦》一诗中,诗人把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比作千尺深的潭水,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看重和赞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挥洒笔墨,流露出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7]。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是对优秀品德的赞美,对不道德行为的鞭笞,也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揭露当时社会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当代社会生活中,应继续传承古代文学的抑恶扬善精神。
(四)古代文学的刻苦研学传承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刻苦研学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当代人要充分汲取古代文学的刻苦研学精神,才是对文学最好的传承。孔孟之道直接揭示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体现学习是反复思考和求证的过程。《战国策》中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刻画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求学者形象,通过该故事说明研学要有毅力,最终才能够获得一番成就。屈原刻苦研读《诗经》的典故,为其后期成为伟大诗人奠定良好基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古代文学刻苦研学的核心思想,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继承和传承这种精神,在时间的洪流中,持续提升自我的素质和文化修养。
(五)古代文学的民族精神传承
团结统一是古代文学传承的重要民族精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文学作品都体现出团结、统一的思想观。《秦风·无衣》提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提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无一不体现出团结的重要性[8]。这一优良的传统,在新时期要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需要世代相传。
四、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一)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内容与形式
1.古今文学的形式对比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多为写意、借古讽今等,批判性思想往往隐藏于风趣幽默的笔墨中。很多文学创作者都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描写形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表达方式比较朦胧和婉转。随着时代发展,当代文学创作逐渐和现实社会贴合,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加上当代社会言论自由,文学作品异彩纷呈,基本都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抨击社会乱象。古今文学表现形式虽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文学是土壤,现代文学是种子,两者相辅相成,才会出现“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发展局面[9]。因此,古代文学是当代文学的载体、桥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梯。
2.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内容
“言之有物”是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内容和灵魂,空洞的作品难以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古代文学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的现状。例如《水浒传》的描述,作者塑造108位形象各异的梁山好汉,从小说叙述中读者能够充分领会北宋的人文、风土人情,同时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顽强抵抗的精神。当代作品创作中,要借鉴的正是古代文学的文字描述,才能展现出更加真实的社会现状。
(二)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教书育人
1.古代文学的教学认知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从中剖析核心内涵,指导读者获得心灵上的感悟,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教书育人和人格塑造是重点内容。综合分析大量的古代文学典籍可知,“以和为贵”“天人合一”是当时人们对教学的主要认知,老师教授知识时,重点向学生渗透和灌输仁爱、和谐的思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王公贵族、书生布衣等求学圈子中,基本都是仁爱思想。古代文学提倡志同道合的人同路而行,或创作、或饮酒、或郊游,“三人行,必有我师”,众多学子在一起能够获得更多的思想碰撞。
2.当代人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认知
古代文学发展至今,部分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当代教学者在吸取优秀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新型教学元素,持续创新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引用古代文学时,当代人认为要选择有代表性、感情色彩强烈的作品,古今结合,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例如杜甫《春望》一诗,可作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诗句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引申到当代人应当爱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生观[11]。
(三)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社会应用
1.开展多元文化发展渠道
古代文学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当代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可利用多元化渠道,实现古代文学的多渠道传播。借鉴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新型传播方式,能够让古代文学在网络平台上碰撞出强有力的火花。让网民看到不一样的古代文学,也为后续重新激活“文学之路”奠定基础。
2.形成民族特色文化
我国古代文学沉淀千年,传承至今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更是时代的象征,历史的印记。目前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冲击,中国古代文学地位受到较大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国人必须保持文化自信,大力宣传中华文学,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可以吸收西方文化,但不能违背我国古代文化的特色[12]。此外,还需与当代文化相互融合,符合当代民族文化潮流。
五、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如烟花般绚烂,是无数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古代文学作品历经千年而不朽,传承到现代仍旧光芒四射。继续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古代文学,是现阶段我国文学创作再创新高的重要举措。重点关注爱国、美学、刻苦研学等古代文学传承,同时深刻领悟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并合理应用古代文学,是创新文学形式的必经之路。中国在传承与转化古代文学的同时,要注意包容并蓄,坚持立足对于传统文学艺术的创造性吸纳,为古代文学的现代化应用,打开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