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备考策略研究
——以2023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例
2023-12-25江苏秦飞飞
◎江苏/秦飞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中指出:“创设语言情境,有效建构和运用语言,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规律。”其中,“语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技能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语料、语篇、语境、语体等方面进行语用教学实践,实现知识从隐性向显性、思维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一、注重语料梳理与整合,使知识结构化
“语言梳理与整合”旨在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经验通过观察分析进行梳理整合,进而发现语言文字的内涵。有效的“语言梳理和整合”是提升语用能力的基础,是开启语文学习的钥匙。
首先,注重语料梳理,力求知识结构化。语料梳理是对相当数量的语料进行横纵向的分类、统计、排序或者列表,将自身已有的知识迁移至未知领域,建构高效的知识体系。它是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导航仪”,也是有效备考的“前进档”。2023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稳定性较强,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基础性。其中,语言文字、古代诗文、写作运用等板块仍为试卷的必备部分。针对各个板块,教师需要梳理出相关的语言知识,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备考打下基石。比如,第一板块是“积累·运用”,教师可以运用“特点体认”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梳理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具体可按照以下几部分展开:(1)字词特点体认。梳理出常见字词,辨析甄别,发现常见汉字的构字特点。如第1 题根据拼音写汉字,其中“恣”“魅”是易错字,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联系课内文本,如“斗酒十千恣欢谑”等对“恣”与“姿”、“魅”与“魑”进行详细讲解。(2)词性色彩体认。梳理常用词语、成语,从词性色彩、词语含义、词语搭配等角度进行分类归纳。(3)词意体认。梳理出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如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由此帮助学生推断出常见文言字词的意思。如2023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第7 题“则登山斫伐”中的“斫”从“石”,与“锄头”有关,引申为“砍”“削”。
其次,整理语料,力求知识系统化。识记、储备并整理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没有系统化的语料整理,语言运用能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2023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多次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避免单一讲解,横向归纳、纵向整合,做到以个带类、以点带面,形成线状知识体系。如试卷中的第18 题“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如何运用科学点亮好奇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求同存异的阅读方法,整合出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建构整体思路框架。具体为:“材料一:孩子的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是科学理解、吸收知识的原初动力;材料二:科学家事迹对学生好奇心产生的影响;材料三:科技成果对孩子好奇心的激发。”由此可见,三则材料涉及同一话题“好奇心”,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好奇心点亮的方法。学生需要立足三则材料,从多角度进行整合,力求答案的精细完整。
二、注重语言积累与建构,使语感形象化
语感是个体凭借语言直觉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与客观世界建构联系,进而积淀而成的语言图式和语言品质。有效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言能力培养的核心,也是深度阅读和写作的助推剂。
首先,强化语篇感知,随文阅读。语言感知能力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言语活动。这种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文本阅读中形成。基于此,在备考中教师需要避免机械性答题技巧的灌输,应引导学生随文阅读,读出文本的“篇性特质”。所谓“篇性特质”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本,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表现出的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比如,2023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文学类阅读选取了《从文自传》中《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了一本大书》。从文体特点上看,上述文本属于一篇文化散文。在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紧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梳理出文本的文脉。具体为:描绘了各种风土人情(铁匠铺、针铺门、伞铺……)——自我评述早年不用心念书却读懂了许多事情——到大自然里解决疑问——“我”的面前展开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文学的世界。可见,文本真切地表现出一个顺应天性,亲近自然,探索未知的少年形象的同时,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告诉我们要从自然汲取活力与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同时,文本善用白描,形神兼备,多用短句,紧锣密鼓。如,“戴了极大眼镜磨针的老头”“口上轻松唱歌的苗妇人”“手扶横木偏左偏右摇荡”的强壮苗人……粗笔勾画却写出了人间百态。详写打铁的过程,节奏感、韵律感极强,渲染了紧张忙碌的气氛。可见,作为一篇自传文,选文的语言散发出沈从文写作“哀而不伤”“细而不腻”的特质,彰显出了作者独特的文化韵味。
其次,联系语境关系,依题解答。在语文课程中,优质的语言感知需要个体将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它是社会约定与主体建构的统一,是共同规则中的语言和具体运用中的言语的统一。在遵从常见答题规律的情况下,学生需要联系语境关系,建构语感,做到依题解答,真正做到做一道通一类。纵观2023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文学类试题,一共设置了5 道题:
1.简要分析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2.文章第②段“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中的“许多事情”指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3 分)
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的“小书”和“大书”?作者更爱读哪本书?为什么?(4 分)
4.沈从文善于描写平凡的人物,写出不平凡的美。你从文中读出了平凡人物哪些“不平凡的美”?(3 分)
5.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我们的作文主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是一致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述题目都注重在语境的理解中生成语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语言运用规律,进而将语感转化为语理。如试卷中的第3 题关于“小书”“大书”的理解,联系文本的文脉,经过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小书”是指书本的知识,“大书”是指大自然与人间的生活。孩童时代的沈从文不拘于书本世界,向往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探究的是广阔无边的自然世界。
三、注重语言表达与交流,使经验实践化
“语言表达与交流”是语言的一种外在表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关注交际对象,善于运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与人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可见,“语言表达与交流”的终极指向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首先,注重语言表达情境,有效实践。表达情境是以语言为载体,以表达情感、阐释道理为目的而设定的场域。在语文中考试题中,命题人更加关注真实的生活,创设积极的语言情境,引导考生进行有效表达。如,2023 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在“积累·运用”板块以“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主题班会活动情境,设置“为黑板报设计主标题”的主任务;在“阅读·理解”板块巧妙设置“蘑菇系列漫画”,引导学生撰写漫画脚本。可见,学习语文从掌握内容转变为完成语文任务,从知识积累转变为实践运用。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情境,明确“什么场合”“对谁说”“说些什么”这些隐性指令,进而作出精准恰当的表达。
其次,注重打通课内外知识,将经验实践化。语言表达与交流不能止步于课内,还要连接课外,形成网状知识体系。如,2023 年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以阅读主题为引领,打通课内外知识,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语言表达意识。针对“好奇心”这一话题,教师可以整合课内《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等文本,联系整本书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等,引导学生探索“好奇心”的价值和意义,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训练,从而落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要求。
总之,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符号进行语言实践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语用语文观念,开展语用实践,培养学生语用人格和人文精神,实现语文学以致用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