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分析

2023-12-24王建军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王建军,宋 松

(蚌埠医学院 学生工作处, 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仍然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创意新思维能力等并没有进行重点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尽管理论知识扎实, 但是根本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不足,很难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要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把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一、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是一种能力,是运用已知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从而产生一种新颖独特的、对社会和个人有一定价值的一种能力。创新与人的智力因素和知识积累程度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成正比。 智商和知识积累是实现创新的有利因素,但是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智商越高,知识积累程度越深,创新能力就越强。目前来看,大学生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尚显欠缺, 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大部分精力还是用来课程学习、考证、实习、培训班等,普遍缺乏创新的动机,不会利用和改造现有的条件进行创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也不重视, 缺乏向教师和同学探讨问题的勇气,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

(二)大学生创造能力不强

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精力充沛,但是不善利用和创造条件,即使有非常不错的想法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放弃。 创造能力是一种行为,是在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随着知识和相关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诞生,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往往不会在意这些想法, 这些策略和措施只是在脑子里过一遍,就被抛掷脑后。 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会有相应的实践性工作,然而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器材,往往是跟着教师的讲解,照本宣科地进行实践,学生无法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没有想过自己要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

大学生都是经过应试教育的层层考验,通过标准的答题模板和答题套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最终经过高考的磨炼,才能进入大学校园。这一路下来, 绝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被磨灭,学生把自己视为答题机器,把做过的习题当成是自己面对真实世界的能力,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卷子上那亮眼的分数。应试教育已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阻挡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教的内容、教材中的知识点、习题中总结的内容,经过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学生都可以攻克。 可是创造性思维书本里没有, 书本里有的只是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学生不会主动地思考,不具备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欠缺。

(四)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

大学生普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但同时心理也十分脆弱,在遇到重大事情时,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中。 在以往的认知范围里,“创造”是一个十分高深又遥远的词汇,科学家才会有这样的能力。 单凭自己课余时间搞得那些小发明、小创造,甚至都会被家长和教师视为浪费时间。 就目前来看,学校不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力训练,“创造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陌生的事物, 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缺乏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勇气。 大学生往往畏手畏脚,害怕失败,所以永远不会主动尝试新事物。 再加上大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环境,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多课程和习题,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学生会变得懒散,主观上缺乏斗志,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随之进入人生的低点,更加导致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

二、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仿佛就是一个考试的机器,学习的东西很多,懂得的知识也很多,但是创造能力很差。 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学习成绩几乎就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课余时间里,学生通过不断地做题、背书、总结,以期能取得好的成绩。 学生在应试教育和应试技巧的磨练下,已经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维去学习,被动地接受,被动地思考,往往只是关心问题的结果,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方法漠不关心。大部分学生总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吸收知识,通过不断地做题巩固和消化知识,这已经使他们形成了刻板思维。 大学生面对一个新鲜的事物,不会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反而是想着如何加以利用,不会深挖新事物产生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方式打压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热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激发出来。

(二)高校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

目前, 高等院校还是强调以学科来划分专业,再以专业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单纯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在课堂上盲目地进行专业基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缺乏。高校的教育理念还是围绕着课本和考试,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点的传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绩点来决定学生能力的高低,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获取绩点,但实践类活动仍然只是课堂的辅助性内容,实践活动也只是高校迎接考核而进行的“面子工程”,实践活动只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高校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往往采用“一把抓”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理解甚至打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师生关系制约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自身的创造力与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1]。 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有调查发现,创造力丰富的教师,课堂氛围是轻松自在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教学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不光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带领学生深挖知识点背后的内容,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可是大多数的课堂环境是死气沉沉的,教师的教学计划也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决定,在讲台上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者,教师负责讲授知识,而学生负责学习和记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开始对教师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失误,学生也不会在意,更不会指出来,仿佛学生的任务就是服从教师的课程安排。这样令人窒息的师生关系,制约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难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四)学生缺乏对创造力的培养

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他们除了和考试相关的内容,对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涉猎,学生只会考试,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严重失衡。 由于高中的学习是紧张而又充满压力的,导致学生在步入大学这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之后,渐渐变得懒散,主观上缺乏斗志,客观上逃避学习,除了必要的课程之外,大部分学生先让自己放松下来,不会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即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好的想法,也不会付诸行动,由于学校提供的条件有限,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利用现有条件,再加上学生普遍缺乏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寻意识,往往不能把握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其他专业的内容也不会主动了解。 即使是必要的创新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创新知识,有了教师的帮助,自己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但是学生毕竟社会经验少,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由于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限,学生缺乏坚持下去的勇气,创业项目往往以失败告终。

三、高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途径

(一)与时代相呼应,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权威,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模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教授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认知的错误,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而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 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营造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提出疑问时, 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然后再进行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勇于突破教材中的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2]。

(二)适应时代需求,转变教学观念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高校应适应时代的需求,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方面,高校不应再以学科和专业为界限, 开放一些公共性课程,工科的学生也可以跨专业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满足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适应国家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可以重视在交叉学科方面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时, 学生不是机械地按照传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利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能动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师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人, 必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再居高临下地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是相互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单向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和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创新项目, 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认识,充实自我,完善教学理念,培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四)营造平等、自由、包容的校园环境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意识往往是行动的先决条件,而创新意识不会凭空出现,它来自学生的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内化,通过不断地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地寻求一种更方便快捷的解决方式,表现为对新事物和新方法的追求和重视,是一种积极进取、求索真理、探索新知的内在需求与渴望。 因此,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新氛围。通过平等、自由、包容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教学风气和创新育人的教育环境, 学校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由专业教师带队,方便分析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创新创业的进度,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 创新创业大赛不但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潜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学术交谈会、辩论大赛、创新成果展览等,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在辩论大赛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潜力,加强学校的学术交流氛围,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包容的校园环境。

四、结语

当今社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就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难题。 高校必须要响应时代的号召,优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包容的教学环境,打造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层次、高质量、高创造力的现代化人才。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