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谷梁传》早期传承系统探析

2023-12-23岳广腾

关键词:子夏学派荀子

摘 要:《春秋谷梁传》汉初之前的传承系统为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子夏并非直接传经于谷梁子,谷梁子应受经于子夏之门人弟子。谷梁子传荀子基本为学者承认。荀子和申公之间有一位承上启下的学者浮丘伯。子夏、谷梁子、荀子等人无论是学术思想、学术方法还是学术特点,都极为相似。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这个谷梁的传承系统应该是较为可信的。

关键词:谷梁春秋传;子夏;荀子;申公;学派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6-0136-05收稿日期:2023-09-21

项目基金:聊城大学基金项目(Y0502043):鲁学学派研究。

作者简介:岳广腾(1977-),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春秋谷梁传》是经学的重要经典。多年来,学界的众多专家从各角度、各层次对谷梁一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许多学者对谷梁传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孔门之正传,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谷梁春秋传是较晚所出,并非先秦儒家一脉相传的典籍。那么,谷梁传的传承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一、文献所载的谷梁传传承情况

东晋学者杨士勋在其所作的《春秋谷梁传序》疏中叙述谷梁传的传承为:“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①在唐代学者颜师古为《汉书》作的注中也有“谷梁受经于子夏,传荀卿”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谷梁传汉初之前的传承系统为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应该说谷梁传肯定是儒家正传。但是,这个传承系统历来都因其中的一些疑点遭到学者的质疑,引起一些争议。

我们先看子夏——谷梁子这一环节。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②《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③但是史记所记载子夏等人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其中没有谷梁子和公羊传的创始人公羊子的名字。《春秋谷梁传注疏·杨士勋疏》称,谷梁子名俶,字元始, 一名赤。受《经》於子夏,为《经》作《传》。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中引用糜信注“谷梁子为秦孝公同时人”④。这样就出现了问题,史记称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也就是说子夏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07年,子夏的弟子魏文侯为公元前424年即位的,就算子夏活到这一年,也已经是83岁高龄了。而据糜信”谷梁子为秦孝公同时人“的说法,谷梁子与秦孝公基本同时期,即其生活在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左右,子夏无论怎么长寿也不可能活到能教授谷梁子。谷梁子与子夏最少有四五十年的时间断层。于是,有些学者就以此为据怀疑这一环节的传承是不成立的,甚至有些学者认为谷梁子是不存在的。其实,虽然子夏直接传经于谷梁子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谷梁子受经于子夏之门人弟子。这种推论从《诗经》的传承记载中可以得到旁证,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称:“《诗经》之学,由孔子传子夏,六传而至荀卿。荀卿授诗浮丘伯,为鲁诗之祖。”①《诗经》从子夏传至荀卿为六传,那么春秋传承中谷梁子居于子夏和荀卿之间,中间间隔2代左右,这个时间断层如果假设谷梁子师从子夏之弟子或隔代弟子,从时间上来看就较为合理了。大概是子夏和谷梁子之间的传承者并无太大建树,没有值得记载的事迹,没有留下姓名,所以后世无从记载,索性将其省略。以谷梁子不可能直接受经于子夏为证据就武断地彻底否定子夏与谷梁子的传承关系是不恰当的。

谷梁子传荀子的环节虽然没有别的记载证明,但还是基本为诸家学者认可。“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②史记记载的荀子生平中没有荀子和谷梁子有直接师徒关系的记载,但是荀子传习谷梁传确是证据确凿的。这首先是因为荀子距离汉代时间较近,谷梁学派宣传的师承记载如果为伪造,必然会遭到荀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的攻击,所以应该较为可信。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在荀子的著作中,既有引用谷梁春秋传传文的,也有用谷梁传观点的。清学者惠栋曰:“荀卿著书,言师不越时,言天子以下庙数,及赙賵襚含之义,诰誓盟诅交质子之文,诸侯相见,使仁居守,以大上为天子,皆本谷梁之说”,“其杨士勋言传孙卿信矣。”刘师培先生以惠栋之言为基础做《谷梁荀子相通考》一文,更加详细地对之加以考证,得出12条荀子传谷梁传之证据,使这一事实得到确认。③

谷梁传传承中称荀子传申公,这一环节也是有点问题的,就是申公的年龄不能与荀子衔接。“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④武帝即位是公元前140年,“申公时已八十余”,所以申公的出生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20-230之间。而荀子则是公元前236年逝世的,所以荀子和申公不可能是师徒关系,二人之间其实有一位承上启下的学者。那么中间这位被省略的学者是哪位呢?我们从申公的生平中找到了线索:“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兴,高祖过魯,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元王薨,郢嗣立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学,病申公。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徒众最盛。”二人之间承上启下者应该就是申公的师傅浮丘伯。除了《汉书儒林传》所说“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书楚元王传》也说:“《楚元王》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之门人。及秦焚书,各别去。”“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于郢客与申公俱卒业。”浮丘伯身为荀子的弟子,申公的师傅,虽然史籍只记载了他传授《诗经》而没有明确记载他传授谷梁春秋给申公,但是以申公“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来看,少时就拜在浮丘伯门下的申公之前没有别的老师。“及秦焚书,各别去”,焚书后儒者的恶劣生存环境也不太可能让申公另外找到老师学春秋,应该就是浮丘伯传《诗经》时一并传谷梁传给申公。谷梁传的传承中没有提到浮丘伯,可能是因为《诗经》在汉初时较为得势,浮丘伯的众弟子大都以《诗经》闻名于世,而当时不得势的谷梁学影响较小,从而无人提起其谷梁传传承者的身份。

谷梁传早期的这个传承体系不够详细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先秦时期本来就不是太重视学术史的记载,资料有限,再加上中间有秦火之祸,史籍损失较大,肯定会有不少记录学术传承的文献遭到毁灭。秦王朝制定的 “挟书律”,因“汉承秦律”一直到二十多年后的汉惠帝时才废除。不要说学派的传承,就连儒家的经典都只能在传人中心口相传,所以有所遗失也是情有可原的了。但总的来说这一传承系统基本可靠。

二、以学术考证谷梁传传承系统

看了上面的论述,有人可能会质疑,既然这个传承系统有这么多问题,即使不能断然否定谷梁传是子夏一脉相传的,至少是有极大疑问的,怎么能断定说谷梁是孔门正传呢?的确,现有的这些记载谷梁传承的文献,不能完全清晰地证明谷梁传是自子夏代代传承下来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找出别的资料和方法来证明,那就是子夏、谷梁传、荀子和汉初以谷梁学者为代表的鲁学学派的思想主张和学术方法、特点极为相似。

(一)学术思想、主张的相似

子夏、谷梁传和荀子的学术思想主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各有特点,但是细加探究,可以发现他们其实是极为相似的:

1.子夏、谷梁传和荀子都特别重视尊崇君权,主张君主地位尊贵,要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君权。“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君蚤绝之。”①子夏主张君主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地位,注意不让属下有“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君”的情况出现。谷梁传对君主的尊贵地位更是推崇备至,如隐公三年“天王崩”,谷梁传解释“崩”曰:“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天子为“上”,是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而荀子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更加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震动从服以化顺之”。在荀子看来,社会政治组织是由圣智之君主而产生,社会生活也赖君主以维持,他说:“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执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对君主地位的尊崇可以说是子夏、谷梁传和荀子明显的共同主张。

2.子夏、谷梁传和荀子都极为重视“礼”的作用。在子夏的思想中,礼是国家的根本。《史记·乐书》中子夏指出:“然而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止纲纪,纲纪即正,天下大定”,认为圣人制礼乐制度就是为了“父子君臣以为止纲纪“,只要“正”了礼乐这个治国之纲纪,就会天下太平。谷梁传则以礼为衡量是非的最高标准,传文中常常以古礼来阐释经文中的褒贬损益之义,如:“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葬曰会,其志重天子之礼也”。谷梁传还经常以“礼也”、“非礼也”作为最高评价,如:“秋,丹桓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荀子对礼的重视也极为明显,他认为“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三者对礼的重视如出一辙。

有人或许会说,这三者都是儒家学者,而尊君重礼是儒家的共同特点,并不能以儒家的共性作为证据。笔者认为,子夏、谷梁传和荀子的尊君重礼与其他儒家学者是有不同的。如果将子夏、谷梁传和荀子与同时期的其他儒家学者或学派做横向比较,就会发现,谷梁传一脉的“尊君”、“重礼”与儒家别的学派相比,有自己的特殊的内涵。

其一,子夏,谷梁传和荀子与同时期的学者或学派比更为重视礼。子夏是孔子最为知礼、重礼的弟子之一,文献中多处可见他向孔子请教和别人向他请教礼的记载,而其他弟子也承认子夏对礼远比别人精通。谷梁传与基本同时期的公羊传相比也更加重视礼,据笔者统计,《春秋谷梁传》全书,共出现“礼,字,凡47处,71次之多,而公羊传则只有38处62次,从直观上就可以看出谷梁传对礼的重视。当然,我们不能只从数字上找其异同,我们更应该从其各自的用意和着重点上寻找其区别。例如,隐公十一年,经文为“春,滕侯、薛侯来朝。”《公羊传》解释的传文是“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日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而《春秋谷梁传》则释之为“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诸侯宋朝时正也,特言同时也,累数皆至也。”又如,文公元年二月,经文为“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公羊传》仅解释为“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而《谷梁传》则认为“葬曰会,其志重天子之礼也”。《公羊传》中“礼”所强调的,是大义灭亲,维护大一统,言“礼”的外表中隐藏的是法治与镇压。这适应了西汉前期镇压诸侯王分裂以及讨伐匈奴的需要,所以为汉武帝所欣赏。《谷梁传》中的“礼”所强调的是天子的尊贵无上,其本质在于别贵贱。上面提到的以礼为衡量是非的最高标准更是与公羊传迥异的鲜明观点。荀子与孟子对礼的重视也类似谷梁与公羊的比较。

子夏、谷梁传和荀子重礼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都精通礼本有的含义即礼的各种具体的仪文形式:“子夏擅长丧服古礼。礼记的檀弓上曾子问等篇,孔子家语的终记解曲礼孔子问等篇都记有不少子夏与孔门师友谈论丧服的事情。”①《论语》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可见子游也不得不承认子夏“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胜过他人。谷梁传对冠婚丧祭,揖让周旋等礼的记载也较为详细。“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礼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于子祭,于孙止”对一些礼的具体细节极为重视。荀子同样十分重视这些仪式性的礼仪,他对冠婚丧祭等礼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与描述:“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可以看出,三者对这种礼具体的仪文形式都极为擅长和重视。

其二。尊君以礼为手段,礼以尊君为目的。子夏,谷梁传和荀子重礼的目的都是为了“尊君”。“礼”所强调的是君主的尊贵无上,其本质在于别贵贱,其主旨是恢复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谷梁传所记载的礼很多都是区分天子、诸侯、大夫、士各个阶层的礼制,“礼,天子之桷,斫之礲之,加密石焉。诸侯之桷,斫之礲之。大夫斫之。士斫本。”再有就是强调天子之尊贵至高无上,一些重要的权利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荀子也精通等级森严的礼制规定:“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 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 ,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而且荀子直白地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就是有秩序的等级制度。在荀子看来,“隆礼义”是实现王道政治的前提,称“隆礼尊贤而王”,见于《强国》《天论》《大略》等篇又称“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因此,“国之命在礼”。而天子则是这种礼制构建起的社会结构的“管分之枢要”。《富国》在荀子看来,社会政治组织是由圣智之君主而产生,社会生活也赖君主以维持:“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执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谷梁学派尊君重礼的传统直接延续到汉代。汉初谷梁传人申公的弟子王臧赵绾刚得到武帝的重用,就想“以礼为服制”,“请立明堂以朝诸侯”。而其真正的目的从“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谪诸窦宗室无行者,除其属籍”这一系列的措施看,就是为了强化君权。

(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学风特点

1.子夏对学习研究是极为投入的。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而最能说明子夏学术研究方法和特点的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本人也的确做到了博学笃志切问和近思。吕氏春秋曾经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子夏能准确地记清文献的细节,真可称得上博学。而子夏之近思也可以找到事迹:“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从《诗经》中通过思考体会出的经义甚至对孔子都能有所启发。子夏以博学为基础,以近思为手段,对经籍分析细致入微,解说微言大义“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其对经籍的研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章句学,“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而且进一步形成了传、注、疏等解经形式。

再来看谷梁传,以传传经本来就是继承子夏的章句之学。在传文中据称源自子夏的训诂解经方式更是比比皆是,训诂成为谷梁传解经的重要形式,“谷梁传是正文训诂的原始范式之一”,在训诂内容方法和手法尚初具后世训诂学规模。到汉初申公传经时仍然是坚持“独以训诂为教”、“疑者则阙弗传”的,可谓延续和发展坚持了子夏开创的研究方法。

2.学风特点。孔子曾经对子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对于这个小人儒,钱穆先生认为应该这样理解:“推孔子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而孔子还这样评价过子夏: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论语集注中曾评价说:“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 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子夏的这种缺点也被谷梁传继承,人们对谷梁传的评价:“《公羊》多放言高论,而《谷梁》较稍显拘谨。”这种缺点更被扩大为被视为鲁学的特征:“谷梁传属于鲁学,学风拘谨是鲁学风格”。①

結语

综上所述,谷梁传“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的早期传承系统虽有些许问题,但基本能解释清楚。此传承系统,从汉迄清,历二千多年,虽然有人质疑,但其代代相传,有足够的依据说明其真实性。更为重要的是,谷梁学传承中的子夏、谷梁子、荀子等人无论是学术思想、学术方法还是学术特点,都有较为明显的相似性。所以,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这个谷梁的传承系统应该是较为可信的,谷梁学的确是孔门正传。

An Exploration on the Early Inheriting and Passing System of Chunqiuguliangzhuan

YUE Guang-t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The inheriting and passing system of Guliangzhuan prior to the early Han Dynasty is Zixia—Gu Liangzi—Xunzi—Shengong. Guliangzi was not learned from Zixia directly, but he should be a student of Zixias student. And many scholars acknowledged that Guliangzi had taught Xunzi directly. While there was a scholar named Fu boqiu.between Xunzi and Shengong. Not only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methods but also the academic characters were very similar among Zixia Guliangzi Xunzi. So the conecting system of Zixia—Gu Liangzi—Xunzi—Shengong should be credible.

Key words:Guliangchunqiuzhuan;Zixia;Xunzi;Shengong;school of taught

[责任编辑  山阳]

猜你喜欢

子夏学派荀子
《论语》知多少?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和谐
孔子借伞
孔子神算
借伞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