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机构画像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新模式探析

2023-12-23陈自花

中国商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

◎文 陈自花

◎文 李阳

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数据的数量级增长以及风险管理的日趋复杂性,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以机构画像为原理,结合商业银行特点,以农商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为例,探索利用大数据、金融科技手段,以标签化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画像实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提高审计全面性、客观性和时效性,提升非现场审计的比重,节约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质效。

商业银行实施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目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是商业银行对其辖下的分支机构在经营效益、业务管理等方面开展审计,目的是评价和考核分支机构经营效益、业务管理情况,揭示分支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提升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实施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一是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和促进稳健经营。当前,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效益和风险的双重压力,靠粗放式、规模式经营已经行不通。面对大环境影响和需求不足,经营利润压力增大;因银行的特殊性,风险的传导性和影响性也增大了。这些内外部因素迫使银行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是银行经营组成的最基础单位,也是利润和风险来源的最基础实体。评价和考核分支机构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促进银行内部审计职能转变,发挥内部审计价值作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往往以“查错防弊”的合规性审计为主,突出了“监督”职能,“评价、咨询”的职能发挥不够,内部审计促进组织增值的作用不明显,未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作用。开展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转变传统的“查错防弊”的审计目的,关注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并重,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职能,促进商业银行增值的作用。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的本质是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资产业务效益审计、负债业务效益审计和经营管理效益审计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实施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内容包括对监管部门、上级部门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总行战略性业务、重要性业务的落实和完成情况等。

网点发展转型网点发展转型内容包括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基础业务、网点转型等。

经营效益经营效益内容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盈利情况等。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内容包括资产质量、业务结构、风险化解等。

合规经营合规经营内容包括内外部监督与整改、业务合规性等。

运用机构画像实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机构画像的原理和方法机构画像的原理、方法源于用户画像的研究分析。用户画像是指根据用户属性、偏好、行为、生活习惯等信息抽象出来的标签用户模型。通俗来说就是给用户打标签,而标签是通过对用户信息分析而来的高度精练的特征标识。通过打标签可以利用一些高度概括、容易理解的特征来描述用户,可以让人更理解用户,并且可以方便计算处理。

用户画像的核心在于标签的建立。用户画像的建立是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用户内容偏好数据、用户交易数据等,用数据建模的方法建立用户的行为模型,构建用户画像。通过用户画像,全方位地了解用户、熟悉用户、评价用户,可以让商家做到精准营销。同样,对比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目的是评价和考核分支机构经营效益、业务管理情况,与了解用户、熟悉用户、评价用户的原理具有共通性。利用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相关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画像,可以为商业银行实施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机构画像的基本思路机构画像以人体形象从肢体、器官和细胞维度逐级、深度剖析,运用可视化技术,直观立体、客观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审计提供数据支撑,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形成科学客观的审计结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选人用人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同时,通过信息化应用,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下面以A 农商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为例,构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画像的基本思路。

标签提炼内容根据用户画像的原理,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业务数据、重要工作落实和成效数据、风险管理数据等。根据审计的内容,提炼形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活动标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建立模型形成标签数据,以标签为要素进行画像。

将分支机构经营效益审计内容和指标从人体、肢体、器官到细胞进行逐步分解,人体由头部、左手、右手、左腿、右腿四个肢体组成,每个肢体由器官组成,每个器官再由最小的单位细胞组成。共建立5 个肢体、13 个器官维度、47个细胞指标和1 个总体扣分项。详细如下:

一、头部对应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分解监管政策执行和总行政策执行器官,监管政策执行器官分解为具体的政策指标,即细胞,如普惠型农户贷款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完成指标、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完成指标、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指标等;总行政策执行器官分解为网格化完成指标、普惠金融户户通指标、批量授信完成指标、战略客户提升指标等。

二、左手对应网点发展转型。网点发展转型分解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基础业务、网点转型器官,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分解为电子交易替代率指标、适老化改造率指标等;二是网点基础业务分解为手机银行业务增长指标、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增长指标、短信通业务增长指标、银行卡业务增长指标等;三是网点转型分解为网点建设指标、网点营销人员新增指标、网点迁移率指标等。

三、右手对应经营效益。经营效益分解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盈利情况器官,一是存款业务分解为各项存款余额增长指标、存款市场占比增长指标等;二是贷款业务分解为各项贷款余额增长指标、贷款市场占比增长指标等;三是盈利情况分解为存量FTP 利润指标、增量FTP 利润指标、网均利润指标、人均利润指标、存款综合付息率指标、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长指标、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指标、存贷净利差提升指标等。

四、左腿对应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分解为资产质量、业务结构、风险化解器官,一是资产质量分解为不良贷款率指标、逾期贷款率指标、关注类贷款占比指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指标、存量表内外新账不良贷款压降额指标等;二是业务结构分解为中长期存款占比指标、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指标、低成本存款占比指标、定期存款占比指标、活期存款占比指标等;三是风险化解分解为高风险贷款向好迁徙率指标、高风险贷款转不良率指标等。

五、右腿对应合规经营。合规经营分解为内外部监督与整改、业务合规性器官,一是内外部监督与整改分解为本年度接受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数量指标、本年度问题到期整改率指标等;二是业务合规性分解为集中作业中心业务退单率指标、业务差错率指标等。

六、总体扣分项。主要是定性或是综合性的指标或是一票否决的事项,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综合治理、案件防控、党建工作等。

标签提炼要求分支机构画像,以标签为基础,标签提炼要求:一是要紧密围绕监管政策、总行战略发展规划、风险管理等;二是要以反映分支机构经营效益管理的各个方面为提炼标准;三是要紧跟分支机构经营管理行为,越契合经营管理行为,机构画像越准确,越有价值;四是要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量化指标数据较易获得,客观性与可比性强;五是要遵循相关性、重要性、稳定性原则。具体来说,相关性是指标签与被审计分支机构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重要性是指标签应抓住关键性问题;稳定性是指标签应在同级机构之间和不同考核年度之间保持相对一致,以使标签之间能实现横向、纵向对比,其反映的结果具可比性。在实际应用中,标签库内具体标签的选取可根据监管政策、总行发展战略及考核的需要作相应调整。

权重分配根据监管政策、总行发展战略及考核,在各肢体间进行权重分配,再逐级分解至最小单元,即细胞指标中,按头部10 分、左手20 分、右手25 分、左腿25 分、右腿20 分进行分配,总体扣分项(-38,0 分)。

结果运用按评分结果,将分支机构设置四个等级(优秀、稳健、关注、风险)。评分结果如下表:

分数 评价等级85 分以上 优秀70 分(含)-85 分 稳健60 分(含)-70 分 关注60 分以下 风险

运用系统画像搭建机构画像系统,依托信息系统按细胞指标收集分支机构的各类数据,收集方法通过数学建模、外部数据录入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全业务、全流程的系统扫描,形成各个肢体维度的标签,并对不同肢体维度的标签量化和进行权重分配,最终得出总分。根据各肢体细胞指标结果,对优势信息、弱项信息、问题清单等出具审计报告,综合评价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情况,提出审计建议,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选人用人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

机构画像对于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查错防弊”的合规性审计,其审计全面性、客观性和时效性要求比较高,要全面系统反映分支机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全貌,深入客观评价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及时、动态地反映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情况。

一是突破传统审计抽样评估整体的方法和现场审计的手段,审计的覆盖面更广,能达到审计的全面性要求。机构画像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全面收集数据,建立相关的模型和指标标准,基本不存在以抽样评估整体的情况,而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审计所需的数据,通过模型和指标得出审计结果。再者,通过非现场数据分析,根据初步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核查,大大降低了现场审计作业的时间,节省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是减少人工干预,使审计结果更具客观性。机构画像相关指标数据直接来源于各业务系统,减少了人工干预,打造“冷冰冰”的、客观的指标体系,使审计结果更具客观性。

三是机构画像动态实时分析并综合客观呈现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情况,使审计结果更具时效性。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的滞后性,得出的审计结果时效性不强,未能给管理者及时的审计建议。而机构画像通过系统呈现各细胞指标实时动态的结果,可以根据系统分析和监测结果及时开展审计核查,发现问题,及时给管理者提出审计建议,提升审计价值。

作者单位:中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行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三大策略

◎文 段强

目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覆盖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注重从多方面收集财务数据,并保证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才可以避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出现失误,保证最终得到的数据以及给出的财务指导是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

电力行业的财务工作主要包括人员素质、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和会计控制。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无法离开内部工作人员的支持,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岗位设置中配备满足岗位资格和能力的从业人员。同时,在职责权限上,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电力行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认为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实质作用,还会造成时间以及人力等方面的资源浪费,因此不愿意结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部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内控范围存在误解,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隶属于财务部门,所以其他部门不需要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其次,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疏忽,使工作人员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没有端正自身的态度,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无法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缺乏内部控制观念一些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财务内部控制观念,如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导致授权审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无法保证资金的优化配置,导致资金被滥用,不能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作用。再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加大财务内部控制力度,没有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以及未来的战略目标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部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充分意识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坚持过去的管理方式,没有做出任何改变,无法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作用。

会计信息失真业务信息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依据,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对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对数据背后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保证最终的结果是准确有效的,能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战略提供指导。然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独自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没有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进而导致业财信息数据不一致,账目出现了与实际不符、误差较大等问题,管理人员无法通过会计信息准确掌握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因此,可能出现由于电力企业没有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资产核算,发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此外,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可能存在只重视短期经济利益获取,进而为利润等考核指标而违规核算,例如做假账、虚列资产收入、转移资产等,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丧失。再加上部分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专业数量不足,较繁重的会计核算工作任务仅仅依靠会计核算人员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由于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疏忽,会计核算人员因利益驱使发生徇私舞弊的行为,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为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充足依据。

改善电力行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举措

更加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理应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并且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还需注意的一点是,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工作人员的行为,故在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下,下级工作人员可逐渐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可更为积极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并且积极参与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提升下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理应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为下级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让下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训了解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内容,确保下级工作人员可以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避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出现任何失误,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获取。电力企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还需要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保证电力企业可以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内控管理制度,促进稳定发展。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内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水平挂钩,充分调动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树立内部控制观念许多企业都开始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倘若电力企业管理人员不及时转变管理观念,那么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树立内部控制观念,加大财务内部控制力度。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从自身做起,认识到财务内控工作高水平落实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发挥引导作用,引导下级工作人员参与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为了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落实岗位责任制。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范围极广、内容极多,仅仅依靠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完成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要想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让工作人员可以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

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会计信息是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为了确保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的重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票据的管理,避免出现资金转移的现象。其次,在构建成本控制机制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实行定额成本控制制度,在计算实际成本的过程中加强对成本控制与考核的重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加强对成本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且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机制,确保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为电力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保证配合的制度完善与革新操作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管理人员需要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避免出现形式化过于严重的现象,影响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成本控制机制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被压缩至最低水平。

面对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并且积极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配合出台更为适宜且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与内容,促使企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障。此外,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且结合企业发展现状,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作者单位: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发展影响几何

◎文 王伟

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逐步应用减轻了传统会计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也为会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会计行业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及观察收获,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及会计人员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给会计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会计行业工作方式、核算手段均发生明显变化,会计工作经历从最初的手工核算,变成会计电算化,再到现阶段人工智能引进之后的现代转型这一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很多企业在会计工作中,通过机器人实现自动扫描录入、自动核算,极大提升会计工作效率。第二,人工录入及核算过程可能出现失误。另外,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有许多需要人为判断、调整、编制之处,在此过程中易出现人为失误,甚至有故意篡改、造假舞弊等现象。人工智能财务系统,运用了财务专家的经验与特殊领域知识,经过科学决策程序、方法构建的会计数据模型,可以及时识别错误、虚假的会计信息,极大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信息失真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也给会计行业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人工智能开展会计业务,需要将企业的财务信息存储到网络系统,而网络安全性问题,导致财务信息面临隐私、保密方面的风险,一旦财务信息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可完成许多基础性工作,必然会导致市场对传统会计岗位需求量降低,会计人员可能面临失业、被取代的风险。

人工智能应用实例

A 公司为电子科技上市公司,由3 家企业重组而成,主营业务为光电子元器件、雷达等产品,员工数量为9300人左右,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近年来企业完成了业务变革,在智慧交通、汽车电子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企业财务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经过瓶颈期后,开始应用人工智能。在引入人工智能后,会计工作中大量复杂性高、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多为重复性、基础性工作)由人工智能取代。总体来看,在企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防范企业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行业的应对措施

转变思维 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在上述案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见一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基础性的财务工作逐渐被替代,部分会计人员可能会感到恐慌,担心自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人工智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应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人工智能,逐渐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心态。与人类相比,它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处于下风的。在财务分析中,我们在进行判断时,会存在一些非逻辑性的判断,甚至是一些复杂的逻辑判断,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会计人员要转变思维,顺应时代发展,加速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促使财务工作朝着“管理手段智能化、信息需求多样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会计人员需要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拥抱新技术,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实现财务智能化管理,会计人员必然需要应用智能财务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目前许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大量会计流程,会计人员首先需要学习这些自动化操作方法,借助人工智能更高效地完成基础性操作。

未来,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操作的能力,更需主动学习一些编程技术,如POWER BI、Python 等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满足财务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财务人员还应主动学习财务管理新方法、新技术,以人工智能为辅助工具,避免自身形成知识信息孤岛,促使会计行业将特殊性和智能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应对未来技术发展对会计行业造成的冲击。

拓展职能 向复合型会计人才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对会计行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其目前应用情况分析,会计行业中的许多基础性工作,如会计信息录入、整理、核算及制单等,均可由人工智能通过结构化算法实现,必然会导致未来大量基础性会计人员被淘汰。从短期而言,人工智能基础在处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方面无法形成良好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分析、整理企业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与指导,参与到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决策中等。换言之,在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像专业的会计人员一样,结合企业背景、数据、活动,获得结论或方案,因此这一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力。

要想在会计行业长期发展,会计人员需要主动思考,不断拓展会计行业的职能,向复合型会计人才转型,而这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构建模型及分析数据的能力。会计人员可以在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法的基础上,将之当作助手或帮手,让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自身多关注企业中更灵活、更具前瞻性的非结构化问题,如数据分析、风险管理、决策支持、年度规划等,在深入掌握企业业务流程、业务模式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市场、环境、客户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出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各种驱动因素,从而对企业的管理、经营、战略决策等提供前瞻性信息。

改变原有的财务制度现阶段,很多企业的财务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核心。在传统会计模式中,会计核算是主要工作,其职责为核算、监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使核算效率大幅提升,财务人员在这类工作中的参与度明显下降,而在核算之后的会计决策部分,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因此,企业需主动改变传统的财务制度与会计结构,不再以财务会计为主,而应将管理会计作为核心。这并非是要以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而是让会计人员从传统的大量、复杂核算中解放出来,转而去做更高层次的财务分析工作,而这需要企业从上到下完成组织结构改革,为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对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机遇,这对企业与个人而言都提出了新要求。会计人员应主动拥抱新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辅助性工具,并主动向复合型人才转型升级,从而适应潮流、把握机遇,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网络用户账号权属纠纷的司法解决路径

◎文 龙翼飞 陈佳举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业态的蓬勃发展,网络用户账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普通民众社会交往的“数字身份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网络用户账号的财产价值属性愈发受到关注,拥有庞大群体粉丝的网络用户账号的经济价值愈发凸显,有关网络用户账号的权属问题遂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网络用户账号是网络技术发展下的新兴产物,面对这一新型客体,现行法律规范尚无精准规定。尽管2020年颁布并于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在第一百二十七条中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权益属性予以明确,但尚缺乏专门的单行立法规定。针对网络用户账号权属纷争,学术理论界也尚未达成一致,学说论点纷呈;既有的司法实践也未形成统一的裁判标准,存在不同的裁判观点。

笔者认为,对网络用户账号权属纠纷的化解应以《民法典》基本原则为指导并结合相关法律规范形成公平合理的裁判标准。建议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遵循民事权益受保护原则,保护网络用户对网络用户账号享有的财产性权益。有关网络用户账号的客体属性探讨由来已久,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但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网络用户账号中存在的网络虚拟财产已经得到了《民法典》的确认,这是一项新型的财产性权益,网络用户对网络用户账号享有的财产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尊重网络用户和网络平台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意。网络平台和网络用户之间是一种网络服务合同关系,网络用户依据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服务注册、运营网络用户账号并服从网络平台的管理。在双方产生纠纷时,应依据网络服务合同,尊重当事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对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约定加以确定。

三是遵循公平原则,合理配置网络用户和网络平台间的权利和义务。鉴于现行立法并没有对网络用户账号的归属做出明确规定,在权属判断上主要依据网络服务合同,而网络平台作为合同的制定者具有天然优势,存在排除或限制网络用户主要权利的情形。在此方面,应依据公平原则并基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特殊性,承认民事主体对网络用户账号享有使用权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确立的权利,网络平台则对网络用户账号享有《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等赋予的监督和管理权限,从而公平认定网络用户和网络平台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内容。

四是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障网络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使。司法实践中存在网络平台利用格式条款禁止网络用户转让其网络用户账号的行为,这实际上是网络平台滥用其优势地位的一种具体形态,有违诚实信用的秩序要求。在此方面,根据《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网络用户应享有转让其网络用户账号的权利,但在权利行使上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和平台规则。应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平台的不当侵害。

五是遵循公序良俗原则,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善良风俗。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用户实名制的全面推行就是为了整治网络上的不良之风,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网络用户依据网络服务合同有权在其账户上发布信息内容,但这项权利并非是无限的,而是要受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限制,如不得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所禁止的内容,网络平台对此负有监管义务,需对网络用户发布的内容加以审查和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指标体系出台涉税内容大幅调整需积极应对

◎文 高扬

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旗舰项目营商环境评价于2021年9月暂停。经过《前概念说明书》意见征集后,世行于去年12月和今年5月又先后发布了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的《概念说明书》《指南与手册》《方法论手册》,将新评价体系的工作方案、数据收集方法、指标内容、计分方法完全明确下来,项目英文定名为“B-Ready”。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将对全球180个经济体开展评价,共分三轮开展。目前第一轮经济体的评价工作已全面开展。我国将在第二轮参评,相关工作2023年6月已全面铺开。

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包含10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企业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公用事业服务、劳动力市场监管、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税收、争端解决、市场竞争和企业破产,覆盖企业从市场进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性体制机制。其中税收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一直以来被各经济体广泛关注。在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暂停前,我国在2020年评价报告中,税收指标单项排在第105位。虽与排名靠前的经济体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是从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通过电子税务局建设、各税种合并申报、“营改增”税制改革等,已经在该指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世行新标准涉税内容与我国现行体制存在一些差异,相关部门应冷静分析,结合国情甄别和应对,争取借参评机会优化我国税务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从第五级指标开始计分,逐级向上加和计算得分。整个体系共798个五级指标,分布在10个一级指标中。税收一级指标下设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6个四级指标和50个五级指标。与其他一级指标相同,税收下设的三个二级指标(又称为支柱),均从法规供给、监管配套制度和制度实施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权重均等,体现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兼顾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和制度效果的新理念。税收指标下的第一支柱评估与税收有关的法规和监管质量;第二支柱评估与税收有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第三支柱则从企业的角度以及实际体验,评估税收法规和监管制度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

对我国参评构成的影响

新评价体系对税收法规的明确性、增值税退税、税务审计、争议解决机制、税务申报和税务审计所需时间以及税收成本等内容的考察,均对我国参评构成一些影响。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我国在相关领域已形成较成熟有效的体制机制,世行提出的标准与我国国情不符,不宜采纳;二是因世行采用企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获取数据,导致评价结果可能对我国近年来税收领域改革的实际效果产生低估;三是对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有建设性,可参考借鉴。

首先,部分指标不符合我国国情、可行性不高,对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参考意义不大。如三级指标“税收成本”下考察的有效税收和缴费率,要求计算增值税的税负。世行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适用单一增值税税率的经济体设计,而我国的增值税税率分档,根据纳税人从事的行业实行差别化税率。如何公平计算我国的增值税税率尚待与世行磋商澄清。又如,三级指标“税务审计”与四级指标“一般税务审计的持续时间”中指向的“税务审计”制度与我国的税务稽查制度存在一定差异,并非完全对应。世行所考察的“税务审计”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审计,在我国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税务机关对涉嫌税务违法的纳税人开展的稽查程序中,而非对纳税人广泛开展。在世行数据采集中是否有足够的样本企业填报以及相关程序时限起算的时点等,均需要通过磋商与世行明确。值得注意的是世行本次对税务审计机制的考察重点之一是经济体是否建立“基于风险的审计”制度,即将审计的范围集中于高风险的监管对象,降低对低风险纳税人的合规负担,这与我国税务领域目前推行的“信用+风险”监管模式在改革方向上是一致的。再如,三级指标“税收成本”要求计算企业的社保和公积金缴纳负担。在原指标体系下,该负担即一直是我国总税收和缴费率的主要构成,在2020年报告中,我国总税收和缴费率为59.2%,而社保和公积金的这一比例即超过40%。企业负担部分员工社会福利资金是我国已执行多年的制度,对保障社保资金的稳定有着支撑作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应予坚持。最后,在增值税现金退税上,世行将考察是否存在相关限制。我国在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后,对申请留抵退税的企业仍设有一定条件,以防止纳税人滥用优惠政策,导致国家税收损失,有充分的合理性。对于上述指标,我国应不片面追求评价分数,除了与世行做好有关磋商、沟通和澄清工作外,坚持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做法。

其次,在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中,还有一类是因数据源为专家咨询和企业调查两种方式,可能给我国参评带来不利影响。为体现主要关注市场主体实际感受的原则,世行新评价方法中的计分主要依据来自于企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数据和信息。其中企业调查是通过世行另一个比较成熟的项目“企业调查”部署的。将有70多个营商环境评价的相关问题植入“企业调查”项目的一个模块。企业调查的数据收集过程将严格屏蔽相应经济体的政府干预。企业调查在每一个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的全周期中仅进行1次。目前营商环境评价的周期为3年,即可以粗略理解为“一次收集管三年”。

专家咨询的方式是通过由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组选定的专家参与人填报问卷来采集数据。工作组直接通过互联网检索形成专家候选库,并通过多轮筛选程序最终确定专家参与人名单。与企业调查方式类似,专家咨询的全程严格禁止参评经济体政府的干预,世行将不考虑由政府提供的专家名单。世行也会自行从政府官员中挑选一些专家,但是每个政府部门仅限1名。在此种数据收集方式下,企业和专家对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准确理解,将影响我国的参评结果。该特点在税收指标上的表现明显。我国税制较复杂,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专业性强,往往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困惑。很多企业因不能充分理解政策法规,可能错过享受税收优惠的机会或在报税时错报、漏报。有的企业在接到税务部门的初步问询后即认为自己已经被立案并进入了稽查程序,起算接受稽查的时间。这些误解均与制度设计初衷不符,或将整体影响到每一个二级指标准确填报,特别是二级指标“税收制度在实践中的效率”下的部分三级指标。

建设性的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世行新评价体系中也存在对我国改革有建设性的标准或做法可以借鉴的方面。具体如下:

二级指标“税收法规质量”下的三级指标“税收法规明确性和透明度”将考察税收法规的制定、修改、解释是否能够广泛听取纳税人意见、纳税人对税法的疑问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答复、税法在经济体内是否能得到一致性的执行、对税法的修改是否能及时通知纳税人并留出足够的过渡期等,目标是促进税收监管的可预测性和公平性,为纳税人提供确定性,以改善企业税收环境。我国虽在保障税收法规明确性和透明度上已有一定的制度建设和实践,但仍存在制度缺失,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包括:(1)尚未正式建立事先裁定制度。该制度为税收营商环境比较好的经济体通行的一项由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服务。在该制度下,纳税人就拟开展的交易中可能出现的税务问题,在交易发生前向税务部门咨询,并得到税务部门就相关问题的事先裁定并予公开,征纳双方可达成预约定价安排。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中的类似机制为“私人约束性裁决”。如税务部门认为事先裁定具有普遍意义,还可通过一定程序将其转化为对相同或类似事项和行为的普适规则,即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中所称的“公共约束性裁决”。我国部分地区虽已就事先裁定开展试点,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有效的立法进行规范。应在总结成熟经验基础上尽快形成全国性立法进行推广,并探索建立公共约束性裁决机制。(2)在税法发生变动之前充分通知纳税人的机制尚未建立。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有一定参考意义。在日本,税法修订或附加提案一般在每年最后一个月公布,立法机构将在次年3月前进行审批,且不会针对提案做出过多修改。这种稳健的立法程序可为纳税人预留充足过渡时间迎接规则变化。(3)在税法条文含义不明确时缺乏公众意见征询机制。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新加坡,税务机关通常会就不确定的税务立场或税务处理向多方利益相关者征询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进而确定最终处理方案。(4)世行营商环境新指标体系还将考察经济体是否有公开发布未来税收计划的机制,我国税收制度目前无此机制。

二级指标“税务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下的三级指标“争议解决机制”将考察争端解决的上诉机制。世行要求如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时,在向法院起诉前,存在一个双层的上诉机制。第一级在税务部门内部,需由不同于做出行政处罚部门的另一个内设部门开展。我国的税收行政复议制度与此对应。而第二级上诉机制,即对第一级申诉不满时,世行指标要求经济体向纳税人提供一个相对独立且专业性更强的机构处理申诉。根据世行问卷,这样的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外部专家审查委员会”或“税务法庭、税务法院或普通法院内的专门税务分庭”。世行要求建立双层上诉机制的目的,在于为纳税人提供一个更为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使纳税人的申诉在进入司法程序前即得到解决。我国目前不存在第二级上诉机制。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有一定借鉴意义。日本在国税厅外设独立的国家税务法庭。国家税务法庭仅解决纳税人与国税部门关于国税征纳而产生的争议。为确保独立性,国家税务法庭自行招聘员工,包括私营部门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以及退休法官和检察官。国税厅受国家税务法庭的裁决约束。纳税人可以选择接受裁决或进一步向法院起诉。国税法庭在收到纳税人申诉申请后的一年内作出裁决。建立独立于税务部门的外部上诉机制,尽量在司法程序前解决税务争议,对于减轻异议纳税人的成本、提高税务争议解决机制的专业度和公信力均有积极意义。

面对即将全面铺开的参评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城市应做好准备。一方面紧盯各指标的最细颗粒度,逐一对照分析。对新体系存在部分与我国有较大分歧的指标,应就此尽快拟定与世行的相关磋商口径。另一方面,考虑到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价采用企业调查和专家咨询两种方式采集数据,我国应通过各种方式,如利用好各专业、行业协会的宣传渠道和平台,向有可能入选世行专家参与人和企业调查问卷对象的群体,大力度全面宣传与指标相关的政策法规含义和一些可以公布的数据、信息,以增强市场主体和专业人士对政策法规的准确理解。相关部门近期还应对服务态度开展集中整治,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提升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实际感受。在改革工作中,我们应将参评视为一次以评促改、深化税务“放管服”改革的契机。在提高税法明确性、优化税务争议解决等领域,借鉴其他经济体先进经验,进一步补足短板。同时不单纯追求世行评价的得分,对适应我国国情、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应坚持以我为主,保证税收能够满足社会运行水平和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确保经济安全。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

精准探寻房地产项目营销定位策略

◎文 田国强 田润晅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对房地产项目营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营销外部环境看,主要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从微观层面看,主要受到房地产项目的物业、设计、施工等因素影响。房地产项目在营销过程中应对这些因素通盘考虑,明确房地产营销定位,制定合理的房地产营销方案,才能够与房地产项目相匹配。

房地产项目建设与营销的风险因素

房地产项目建设与营销风险主要集中在政策风险、项目开发地域风险、自然风险、资金风险、市场竞争决策风险等方面。因此,无论是前期房地产项目建设,还是后期的营销工作推进,都需要将这些风险因素通盘考虑进来。在房地产项目建设之前要提前做好调研,了解市场因素、项目周边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在营销过程中也要将市场因素、消费者心理预期、市场竞争等相关因素考虑进来。

首先,政策风险。房地产行业对国家政策调整非常敏感,国家也是通过政策调整方式引导房地产行业发展。对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和营销而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动会直接影响房地产项目的市场环境、供求关系。房地产项目本身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受到的政策影响时间跨度较大。如土地税收、金融政策、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房地产项目建设和后期营销工作推进。

其次,项目开发地域风险和自然风险。房地产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政策、市场以及资源禀赋和政治文化因素。在相应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房地产项目投资结果也会产生差异性。也正是由于这种风险差异性的存在,导致有些项目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有些项目则成为烂尾工程。从自然风险层面看,主要包含水灾、风灾、火灾、地震、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的出现会对房地产项目工程进度产生影响,甚至会对已经施工的主体建筑造成灾难性破坏,进而给房地产项目开发主体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最后,资金风险和市场竞争决策风险。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相应的国家的金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正在收紧,房地产项目开发对于银行的融资需求较高,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可能会使项目无法正常推进,甚至造成烂尾。很多项目建设都受到银行利率变动的影响,低利率会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成本,能够刺激房地产企业入市,争取更多项目;而高利率则会降低房地产企业入市开发项目的积极性,金融政策调整所带来的资金风险,需要房地产开发主体通盘考虑,一旦出现资金风险,对房地产项目建设会造成致命性打击。

从市场竞争决策风险看,由于房地产行业开发利润较高,大量社会资本会涌入到房地产行业,进而形成多个在建项目,一旦市场供需出现不匹配,部分楼盘就会出现销售停滞问题,需要房地产项目主体采取营销策略,加大宣传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房地产项目建设主体要做出合理决策,一旦决策失误,必然会增加投资风险,甚至会被项目套牢,无法抽身。

房地产项目与营销的定位策略

在博弈论视角下,房地产项目营销应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形成有针对性的博弈策略,进一步提升营销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首先,房地产项目产品营销博弈策略。房地产产品项目产品营销博弈策略应将有利于销售,能够增加项目总利润作为基本前提。通常情况下,拓宽或增加产品线能够更好地挖掘项目潜力,提升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占有率,更好地满足不同购房者的特殊需求,发挥项目在专业上的优势和特点,但同时也会增加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房地产项目寻找到产品开发与成本之间的契合点。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对于户型的快速变化需求,既要重视新户型的设计,也要及时地清退衰退户型。通过不同的产品组合保持销售成长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其次,房地产项目价格营销博弈策略。房地产项目价格营销博弈主体非常多元,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房地产项目价格波动较大。从博弈主体看,包含政府、开发商、商业银行和消费者。政府希望房地产项目定价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有利于调节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民生,能够为政府带来收益,并有一定的政绩;开发商希望在价格营销博弈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而商业银行资本希望房地产项目的资本供给变化和住房有效需求变化不会影响自身贷款回收;消费者在房地产项目价格营销博弈中始终有“买涨不买跌”的传统,但同时又希望能够在价格相对较低的时候入手房地产项目,进而实现自身财富保值增值目标。在多元主体共同动态博弈中,房地产项目价格会呈现出波浪式动态。这就要求房地产项目开发主体在价格营销博弈策略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需求,只有理顺自上而下的逻辑,才能够通过价格营销博弈策略吸引消费者前来购房,并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房地产项目渠道营销博弈策略。当前房地产项目渠道营销的形态边界变得更为模糊,这些原本只在传统营销链条上主要负责拓展客户业务的营销手段,当前已经成为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必需品”。通过房地产项目营销渠道搭建能够为房地产项目带来精准庞大的消费群体,进而为房地产项目带来足够的利润。但同时房地产项目与渠道商之间也存在着博弈,渠道费用的高低实际上是渠道方和开发商博弈后的结果,部分房地产项目为了实现销售目标,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接受渠道商所提出的高佣金的无理要求。渠道商掌握着买方市场的佣金定价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部分渠道商在高佣金背景下也不“主动作为”,在客户拓展方面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房地产项目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出现“洗客”现象,影响房地产项目形象。如果房地产项目在产品力上优势不明显,就会对渠道依赖性越强,而渠道商就会漫天要价。虽然并不是所有房地产项目都会选择渠道,但从目前看,渠道营销博弈仍然在房地产市场广泛存在,这就要求房地产项目在渠道营销策略博弈中尽量压低渠道费用,降低营销成本。

最后,房地产项目促销营销博弈策略。当前各个行业竞争更为公开透明,根据博弈论囚徒原理,假定有两个开发商都有房地产项目销售。对于博弈双方而言,要么维持现价,要么降低价格,吸引购房者。对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商而言,所制定的促销营销策略,一方面,需要与竞争对象进行博弈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促销营销本身也是市场竞争激烈的结果;另一方面,房地产项目开发商在与消费者博弈过程中,由于开发商掌握的信息更为全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消费者理性消费已经成为必然,需要房地产项目在促销营销方式上变得更为多元,更加贴近消费者的现实诉求。

总之,当前房地产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加之受到疫情影响,房地产项目竞争更为激烈。要想确保房地产项目获得足够利润,房地产项目应借鉴博弈理论在营销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制定有效的营销手段,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与购房者沟通和互动,进而实现购房行为,实现项目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爱尔兰考克大学

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与风险管控措施探讨

◎文 莫斐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特点

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通常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特点,其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如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度;水利工程可以改善农村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防洪抗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社会公益性的特点,所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往往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而非单纯依靠市场机制。

项目导向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往往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具有明确的项目导向性,例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在投融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项目规模、资金需求、投资回报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收益,而项目导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方式可以通过项目进行融资,得到更高的贷款比例。不仅如此,采取项目融资方式,还能够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来合理规划时间,从而使贷款期限长于一般商业性贷款。

有限追索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往往具有一定的有限追索性特点,即投资者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或者一个规定范围内追索回投资款项,这种有限追索性不仅可以有效保障项目方或债务方的利益,同时也可以避免投资者的过度风险。有限追索性在基础设施项目中比较常见,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项目周期长、风险高,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风险分摊等因素,因此为了吸引投资者,项目方通常会在投资合同中规定一定的有限追索性条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

表外融资性表外融资,即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其中“表外”一般指的是不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活动,也就是说这些融资不会直接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之中,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活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投融资就具有一定的表外融资性特点,即一部分资金并不在财务报表中体现,而是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或机构进行融资。具体来看,这种表外融资性往往是因为政府为了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些特殊的融资方式,如政府债券、专项债券,股权投资等,虽然这些融资方式可以有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需要注意风险控制,避免过度借债带来的不利影响。

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信用风险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是指在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项目的投资回报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其中,信用风险是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中常见的一种风险,其主要是指投资者或借款人无法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导致投资或借贷受到较大损失的风险,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信用风险。政府作为项目的主管部门和出资方,其信用状况对项目的投资回报和风险承担具有重要影响;(2)企业信用风险。企业是项目的实施主体和投资方,其信用状况对项目投融资的影响也非常大;(3)债务人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信用风险,由于借款人是项目的融资方,其信用状况也会对项目的投资回报和风险承担产生很大影响。

完工风险完工风险是指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项目不能按时完工或者无法按照预定质量标准完成,从而影响投资回报和风险承担的风险,通常包括工程设计风险、施工风险、材料供应风险等方面。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会对项目投融资带来很大阻碍。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计缺陷或错误,导致工程无法按照预期进行或无法正常运营的风险;工程发生变更,导致项目投资成本增加或者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建设的风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工程建设进度延误,影响了项目的收益时间和投资回报率等。

运营风险运营风险是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后,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通常涉及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市场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基础设施项目可能会面临市场风险,从而影响项目的投资回报和收益。二是管理风险。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与管理,才能确保其各项性能的完好,如果后期管理不得当,可能会导致运营成本增加,从而形成运营风险。三是竞争风险。在基础设施项目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例如新项目的涌现、同类项目的扩张等,导致项目投资回报和风险承担发生变化的风险。四是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天气、地震、火灾、洪水等因素,如果项目无法应对这些自然风险,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与风险管控措施

对我国相关政策予以完善政府是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的主管部门和实施参与方,如果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势必会产生较大的投融资风险。因此,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税收、可行性缺口补助等方式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以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回报率。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优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方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鼓励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投资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政府还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及时披露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让投资人更好地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透明度。

加大项目投融资管理力度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加大投融资管理力度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防范风险,确保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够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高质高效完工。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首先,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违规操作。应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严密监管,防止违规操作,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其次,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合同纠纷。合同纠纷问题对投融资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核,并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和检查,避免合同纠纷。再次,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期进度。需要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全方位管理,尤其是要对项目进度进行监管和控制,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既定进度完成。最后,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投资回报。需要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对投资人的投资给予合理的回报,以增强其信心和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制随着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想要更好地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体制。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投资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指标,以实现对项目风险状况的科学评估,增强风险管控方案的可行性。二是建立风险管理团队。投资人应当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负责风险评估、控制和预警等工作,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风险分散,降低项目风险。投资人应当通过多元化投资和项目选择的方式,来分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风险,从而降低整体风险水平。四是建立应急机制,及时处置风险事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案制定和演练,及时处置风险事件,避免损失扩大。

作者单位: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如何走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误区

◎文 苏育聪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笔者通过阐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解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的难点和误区,提出相关建议,在国家加大研发力度之际,旨在帮助企业最大化利用政策,依法合规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合规进行税收筹划,创造财务价值。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国家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省级领导在多地调研时也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根据税法政策规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3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3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税政要求,精准把握政策条款及其扣除比例,依法合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难点误区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升到100% ,不少企业在实际享受这项优惠政策时,容易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用不当而被认定为偷税。据了解,江苏省税务局曾经通报过一则行政处罚决定,处罚事由为某单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中,某些项目实际属于对原有材料的性能改善、提升等,而非新开发,不应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而且税务局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用不当,是按照偷税进行处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涉及金额往往较大,一旦被税务局查处,会造成较大的金钱损失,而且对企业的信用方面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企业一定要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谨慎小心、依法合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那么,什么样的活动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过程当中,需要判别企业的活动是否属于税前加计扣除范围,政策上规定了7类活动(负面清单)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一、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二、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三、企业在商品化后为顾客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四、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五、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六、作为工业(服务)流程环节或常规的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七、社会科学、艺术或人文学方面的研究。

另外,企业还得注意在享受加计扣除前准备好备查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中规定,申报及备案管理,以下资料需留存备查:一、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企业有权部门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二、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研发人员名单;三、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的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四、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和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的费用分配说明(包括工作使用情况记录);五、集中研发项目研发费决算表、集中研发项目费用分摊明细情况表和实际分享收益比例等资料;六、“研发支出”辅助账;七、企业如果已取得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鉴定意见,应作为资料留存备查;八、省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资料。”这里特别注意的是第三项“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的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也就是说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前,该项目合同须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强调,税务机关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项目有异议的,可以转请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科技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可见,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是决定能否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

关于合同技术认定登记备案环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的《技术合同认定规则》认定的类型有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对各类型合同有相关认定标准,如“技术开发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认定登记为技术开发的合同,符合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项目合同名称或合同约定内容描述不准确、不具体,难以确定科研项目性质,在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非技术研发合同;抑或因研发合同未使用研发类合同模板且未在研发支出列支,没有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登记备案。

除此之外,企业还会面临其他难点,如对于委托研发项目,合同受托方为关联方企业的,未按要求配合提供费用支出明细;普遍存在项目相关人员对政策要求不理解、把握不准确、执行不到位,存在业财税跨专业、跨领域协同不顺畅,相关工作机制不完善,易出现因政策适用不当,而造成潜在税收风险等问题。以上错误适用政策、备查资料不全、认定登记错误、业财税工作机制不协调等问题都造成了未能充分享受或者错误适用享受了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关建议

在专业上研究引导组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究团队,由财务人员、研发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专责、税务师事务所专业人士、各研发项目负责人组成,深入解读宣贯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把握政策标准,争取最大限度享受税收优惠。

在合同内容上约束细节在合同签订环节,加强合同模板适用性、涉税约束性条款审核,研发类项目必须使用科技研发合同模板,不得使用技术服务类模板;在合同审核环节增加财务税务岗位审核,对合同模板以及相关条款进行把关。同时增加资金支付约束性条款,未按要求在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完成登记备案的,原则上不予支付合同首付款等。

在备查资料上做到完整按照政策规定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前应准备好备查资料,不能总想着事后补救。将备查资料进行清单式汇总管理,备查资料事项要全面、完整,资料合力合规,做到不遗漏、清晰明了。

在工作机制上优化完善建立“动态跟踪+专业督导”工作机制,深入贯通科技项目全链条管理,从项目立项、合同签订、合同认定登记、项目验收、财务付款等各环节,打破业财税职能壁垒,明确“业、财、税”各岗位职责要求、协同配合,解决财税管理滞后于业务管理的问题,畅通协同管理机制,实现税务全流程管控。

作者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及防控对策分析

◎文 荆珊珊

当前,高校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提高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还提升了高校的整体发展速度。为了避免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必须要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进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会计服务。

会计核算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于高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主要基地,不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用的人才,也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各大高校必须要和社会主体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进而保证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高校现阶段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会计核算工作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下降,不仅会影响高校内各个部门的有序进行,还会影响高校及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层必须要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全面分析,并且要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转变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思路。总而言之,目前在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控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不仅能够使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升,还能够使高校内部的财政资金得以稳定的运转。

会计核算风险分析

当前导致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存在较多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现阶段高校中所制定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随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体系的不断改革,对于高校的资金来源也加强了相应的管控,通过对高校资金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其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并且资金数量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在会计核算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必须要将各类报销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并且要明确相应的报销流程,通过制定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使各会计环节有效衔接。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各个会计核算环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轨现象,从中很多投机者获取了较多的利益,进而使高校的资金出现了严重的损失。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大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力度,要明确目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其次,对于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的公开性及透明性,必须要加大对会计核算体系的监督力度,并且要构建起完善的监督体系。随着高校会计核算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难题,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并且所执行的监管标准也较为落后,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所以要明确高校现阶段所实行的内部监管体系的问题,并且要加大监管体系建设的力度,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使监管部门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另外,高校内部所使用的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其监管流程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制度,进而导致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目前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预测能力,在高校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也没有进行准确的预估,进而使高校面临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一旦会计核算风险增加,可能会给高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目前高校内部所制定的会计核算工作制度受到的外部冲击相对较大,例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中,对于一些社会企业来说,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均为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内部的相关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使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难题。同时由于会计核算软件功能不健全以及更新不及时,也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下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越来越开放,这也给高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会计核算风险防控措施

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高校的会计核算风险来说,要想加强其防控力度,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首先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要对会计核算体系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且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健全。同时要使用更多先进的技术使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要不断优化相应的组织架构,保证与会计核算工作有关的各个部门能够规范有序的运行。同时在构建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要对岗位职责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来说,会计核算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岗位职责不明确,进而也影响了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价值。所以相关负责人员要在建立了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后,制定合理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确保一岗一责。所以相关管理人员要在会计核算体系构建之前,既对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维护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制定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体系要想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首先要加强监督力度,相关领导人员必须要明确监督体系的重要性,并且要构建起完整的监督部门。在监督部门中要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通过不断进行教育和学习,使监督部门中的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在针对高校会计工作进行分析时,要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出现逃税漏税或者其他的与财务经济有关的不法行为。一旦发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出现问题,则应该及时进行处理,进而保证高校内部与会计核算有关的各岗位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引入专业人才 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通过使用专业的会计核算人才,不仅能够使高校的会计核算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提高高校的整体发展速度,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要明确会计核算人才的重要性。要针对会计核算人才进行全面的考核,既要保证会计核算人才掌握相关计算机设备的操作流程,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模式,又要保证会计核算人才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要构建起完整的人员管理体系,进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改善,要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不同才能,通过定期的考核,使引入的人才能够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并且不断提升与会计核算有关的相关能力。要对引入的人才进行培训,并且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变更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培训内容上要体现会计核算的新标准及新要求,使负责会计核算的人才能够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要配套使用更多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不断改善相应的软件功能,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要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计算机软件的选择过程中,高校中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软件的开发利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明确软件在使用时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构建起安全防护体系,使高校内的财务信息数据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要和社会上的相关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合作,要指定专业的技术人员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学习,进而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选择适应性更强的软件。

综上所述,要加大对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分析与识别能力,并且要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通过改善相关管理体系,引入先进的会计核算人才,使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得到改善,进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电力企业有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选择

◎文 粟烨

随着“大智移云物”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电力型企业在开放共享的发展环境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局面,亟须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其中,全面预算管理工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项措施。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电力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的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电力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全面预算管理改善措施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有所裨益。

电力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财政部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 号——预算管理》中的权威表述,预算管理是企业通过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配置企业各项财务和非财务资源,并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分析、评价和反馈,进而提升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企业通过制订全面的预算计划,并对预算计划进行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发展质量,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电力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具有现实必要性。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支持企业战略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助力企业实现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可以进一步通过预算管理的PDCA 循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测算、实施和评价,有利于不断发现并改进调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因此,电力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更好地实现管理提升和战略转型。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面临的困境

预算过程控制不够严格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对预算计划的控制不够严格,没有起到预算引领经营的作用,导致预算计划的执行出现偏差,在后续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动态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大,如没有对各项费用进行预算事前审批,没有起到预算的约束作用。其次,预算管理没有跟踪问效,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部分企业虽然会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反馈,但总体来说实时性和准确性效果较差。最后,预算执行情况在考核中不能得到体现,影响了预算管理人员落实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利于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

预算管理工作全员参与程度不够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全员、全要素、全流程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全员参与程度不够。首先,部分电力企业主要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认识淡薄,不能精心做好铺排和组织动员,预算目标制定主观性较差。其次,部分电力企业管理层认为预算管理就是财务单部门的事情,其他业务部门不配合、少参与,部门间缺少必要的协作,部门间权责划分不清,预算管理失去了引领经营和预算强化管控的作用;最后,预算管理与实际经营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全面预算管理在许多电力企业的管理中没有真正实施。

预算信息化程度低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人、财、物方方面面的信息,预算编制的过程是反复沟通的结果,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工作质效就难以保证。同时,电力企业没有统一的预算管理平台容易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预算编制失去及时性和准确性;另外,预算执行、分析和考核环节也十分迫切地需要专业预算信息系统的支撑,以强化预算管理的预警和控制机制,确保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优化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树立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文化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指定战略目标、优化“投、融、营、退”资源布局的重要手段,体现的是战略定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效果。电力企业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战略目标具有积极重要作用,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预算管理工作。首先,一把手要亲自抓,高级管理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地带头重视预算工作;其次,企业内部人员要统一认识,明确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所有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工作计划进行通力配合,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全程参与;第三,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归口和牵头部门,要营造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

健全全面预算全过程监督与评价体系全面预算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全过程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调动预算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确保各项预算工作的有效落实。要完善预算监督体系,细化分解预算指标,落实责任,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要建立重点预算指标的红线预警机制,加强预算重点指标执行偏差管理,结合预算开展进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有效执行监督和分析反馈工作,确保预算得以严格执行。公司上下应加强预算支出管理,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各项资金支出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同时,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披露预算执行情况。

优化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大智移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更为精准的全面预算执行控制有了更好的土壤。要以精细化预算管控为基础,全面建设信息互联互通、业财融合的信息高度共享的预算管理系统,实时将财务数据和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偏离预算的原因,并且及时推送给相关预算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求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办法。要深入推进预算信息化工程,实现预算全功能、全要素、与业务相互融合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管理会计深度应用,决策能力全面提升,为公司经营管理者及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支撑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和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如预算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度低、没有很好地发挥预算管理工作承接战略、引领经营的作用等问题。要使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相关企业必须要正视自己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境,管理层必须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和推动,树立良好的预算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形成一套从预算制定、执行、分析、评价、考核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制度,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夯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保证预算的落实,提高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唯有如此,电力企业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的互相融合,打造财务数据共享、资源运作高效、风险防控有效、引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市高新供电分公司

Q 公司财务共享实施案例研究

◎文 姜圣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财务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和财务建议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由于财务核算数据量大、层级复杂,对数据信息加工呈现要求更加迫切。财务共享服务已经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广泛实施和应用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提高财务整体工作效率、统一核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内部信息共享应用以及企业资源统筹规划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研究财务共享理论,结合Q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研究Q公司财务共享的实施策略。

财务共享理论

财务共享是将集团内大量、重复财务核算及相关业务从企业个体中抽出集中到一个新的自主业务单元,由这个业务单元通过模拟市场化方式为整个集团内部不同业务主体服务的一种机制。这种业务单元被称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重点不在于管控,而在于服务。共享服务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和提高服务质量。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日常交易处理和标准的法定报告和管理报告业务,而集团内部各业务主体在财务方面保留数据收集和输入以及决策型财务管理活动。

Q 公司财务共享实施研究

Q 公司财务管理现状Q 公司1993 年上市,是国内知名的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生产企业。截至2022 年年底,Q 公司在国内拥有 57 家全资和控股生产企业,以及2 家联营和合营生产企业。公司总人数为31707 人,其中财务人员共计1179 人。

Q 公司目前财务管理体系以一体化、专业化为方向。公司总部设有财务管理总部,纵向统筹管理各制造和营销分/子公司。财务管理总部根据公司战略制定财务职能规划,制定各项财务管理体系与制度流程,对子公司进行监控管理、专业化业务支持。分/子公司按照总部的各项制度流程规定,根据总部要求执行会计业务核算、税务核算及属地纳税、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目标分解执行、资产管理、收入成本费用管理、配合审计工作等活动。财务管理总部不仅兼具财务核算和管理职能,还要负责处理内外部的财务工作。

现阶段Q 公司这种分/子公司分散核算、财务管理总部统一标准管控的模式不能适应集团公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主要弊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从业经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会计核算处理不准确,不仅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公司管理会计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难以有效支撑公司财务报告信息和战略管理需求。二是税务核算属地原则,由各公司独立纳税实体自行展开,分散核算和属地税务政策不同会对公司税务管理造成影响。

三是资金支付虽然执行资金计划和账期管理,但仍然受到分/子公司针对供应商具体执行不一致的影响。四是公司内外部审计在基于财务制度,准则执行的审计过程中耗费大量资源于财务核算的不合规处理,严重影响审计效率。

Q 公司财务共享实施策略基于Q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其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策略为财务管理总部负责统筹财务管控,制定统一的制度、标准、流程,进行财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财务公司(已成立)分别承担财务税务核算共享服务和金融共享服务,实现公司管理职能与基础核算职能的分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责范围主要是规范化,标准化、业务量大的基础业务,根据财务管理总部制定的统一业务规则进行业务核算,承担各分/子公司财务核算、税务核算、账款审核付款、财务报告编制等职能,并对财务管理总部和各分/子公司提供横向、纵向比较数据,模拟市场化行为提供专业共享服务支持。

各分/子公司接受财务管理总部统筹管理和监督考核,以及共享中心和财务公司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各分/子公司职能主要是原始单据的审核传递、预算目标分解执行、属地税务财政政策落实、资产实物管理等。

根据以上定位,财务管理总部、共享服务中心、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核心职能划分如下:

一是财务体系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制定公司财务职能战略、搭建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公司财务制度和流程体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分/子公司执行。

二是资金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并完善资金管理体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执行资金收支预算。

三是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组织编制年度预算;分/子公司制定本单位财务预算、跟踪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四是财务审计内控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审计管理及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组织审计实施、组织评价财务风险体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分/子公司配合审计和风控工作、识别整改财务风险。

五是会计核算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统一会计管理体系、统一会计政策、组织实施会计控制与监督、编制定期财务报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核算及具体财务报告编制;分/子公司原始单据审核传递,提供财务共享中心。

六是税务核算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税务管理体系、研究税收政策、指导各单位争取税收和财政政策、指导各单位依法纳税、跟踪税务稽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税务核算及缴纳;分/子公司争取税收和财政政策、属地税务稽查。

七是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资产运营效率指标体系、实物资产管理体系、往来款项管理体系;分/子公司进行现场实物资产管理,维护资产安全。

八是成本费用管理。财务管理总部建立成本费用管理体系、推动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改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成本费用,分/子公司管理本单位成本费用。

Q 公司财务共享实现目标Q 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预期将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财务组织架构层次更分明、责任更清晰。二是业务处理更高效,财务核算标准更统一,财务报告生成更及时、准确,提高公司总体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支持公司战略实施。三是公司风险控制更加有效。共享中心会将财务风险点的审核和控制通过系统流程加以固化,最大程度降低财务风险。四是财务人员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有效支持运营,推进财务系统向公司“战略合作者”角色转变。五是公司内部信息共享应用更加便捷,提升企业资源统筹规划。

Q 公司财务共享中心成立后,可以有效解决财务部门层级多、会计核算分散带来的财务质量风险;提高财务系统对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支持全价值链管理与控制目标的实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有哪些变化

◎文 康瑞玲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应推动固定资产管理革新升级,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上,体现传统核算模式优势,强化核算意识、加大清查力度、坚持平行记账,提高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

核算基础变化过去,我国事业单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并且按照折旧计提制度开展固定资产相关工作。但此种折旧是虚提而不是实提,这代表着固定资产折旧不属于成本科目,而属于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无论是固定资产增减还是折旧计提核算均采用平行记账法,即同时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账簿中记账,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不仅需要体现在预算会计套账中,还需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记入到财务会计套账中,从而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到成本科目中。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际与账面值保持一致。

核算范围变化“如何确定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历来是固定资产管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对此,新政府会计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必须符合如下要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1 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必须符合与超过规定标准;使用过程中基本维持原有物质形态的固定资产;图书、文具等大批同类物资,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畴;满足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需求而管控的固定资产。

核算要求变化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从“虚提”转向“实提”,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并且将其纳入“当期成本”中,这是此制度背景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出彩之处,能全面、直接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变动情况等。事业单位在采购、调拨固定资产时,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必须按照初始计量金额记录、核算。但是事业单位后期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预算会计无需记录固定资产折旧计额变化,财务会计必须真实记账。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首先,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具有一定难度。一方面,事业单位重点关注固定资产使用及其相关工作,忽视资产核算。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选择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单一性,难以科学、有序地开展固定资产核算工作。

其次,新政府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要求单位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但是事业单位缺乏严谨、细致的管理制度,常常出现一人数职等情况,极易产生各类人为失误,加大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不到位。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未独立设置监管部门,多由财务部门负责监管工作,既不能维持监管权威,也不能实现自我监督。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优化对策

强化固定资产核算意识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应强化固定资产核算理念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事业单位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近些年,我国事业单位渗透到社会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中,直接提升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难度。虽然政府会计制度及相应规章条例能指明工作方向、约束工作行为,但是会计实操过程中仍存在经济事务和制度规范冲突等问题。对此,事业单位应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指导下,针对固定资产类型、形式等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核算租入固定资产时,因此类资产主要由租入方控制并且提供一定经济增值服务,所以事业单位应先进行计量确定,随后根据相应折旧率逐月折旧计提。

加大资产清查核算力度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与实施符合国内外发展环境。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积极制定、推行政府会计准则。对此,我国制定与完善政府会计制度能提升国家财政管理水平,迎合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改善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制度,能为政府部门运行及治理提供精准的财务报告数据,提升政府财控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为提高财务管理与公共资源配置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清查结算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核算包含着多道步骤及程序,要求事业单位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确定资产类型、范围等,保证清查全面、详实;第二,事业单位应制定清查方案,包含时间、地点、人员、计划等,严格控制清查进度与质量,保证清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第三,事业单位应编制清查报告,详细记录清查结果,如资产量、价值、具体情况等。

为保证清查核算工作有序进行,事业单位应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第一,事业单位应制定资产登记制度,记录资产基础信息、原值等;第二,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台账管理系统,动态更新资产信息,保证台账信息与现实情况相符;第三,事业单位应制定资产清查制度,明确规定清查流程、标准、内容、方法等。

依照会计科目对应关系平行记账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核算规则、科目等均产生较大变化。对此,事业单位应正确采取平行记账法,既要精准运用会计科目,也要加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事业单位可针对各类科目及其规则开展会计核算计量工作,例如,在负债类科目核算时,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具有收入、结余等科目,而财务会计没有直接对应的预算科目,应通过辨识经济业务资金性质决定是否同步预算会计。

健全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事业单位建设完善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能提升单位财务管控水平及资产利用率。对此,事业单位应从人员、方法、技术等入手:一是培养高质量的会计核算人员。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强化领导层、管理层的创新意识,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知识水平,让会计核算人员具备财务分析能力、掌握多种核算方法。例如,针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人员应选择“资本化计到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化计到当期费用”等方法,并且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解决核算难点。同时,事业单位应加大实践培训比例,通过讲解案例、模拟操作等方式增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核算能力,能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另外,事业单位应健全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将固定资产折旧、清查等纳入到考核标准体系中,以此掌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具体情况,不断增强会计核算人员能力。

建设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前,应先确定各项工作具体要求及流程,并将其引入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保证资产获取、变动、查备等高效且精准。通过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先进技术,会计核算人员能快速获取各项信息数据并且加强集中管控。例如,会计核算人员可通过资产登记系统与台账系统动态更新信息数据、查询最新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报告工具,会计核算人员可获取更加精准的资产核算报告,确保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专业、高质、真实,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相关工作朝着规范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平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如何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

◎文 李阳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在经济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践中能够发挥巨大价值。因此,强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讨论,对于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升工作效果、发挥工作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和原因

结合目前的实践做分析可知,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对具体的因素进行归类可知其主要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形成的风险结合目前的调查研究做分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会因为外部原因产生,且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阶段的党政干部以及国企主要领导人在实践中存在着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这不仅导致了审计工作难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风险的发生率。在实践中需要加大任中审计比例,以此来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存在不真实的问题,比如会计资料、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会议记录、工程资料等材料。虽然被审计单位在提供材料的时候会出具承诺书,但是有些材料依然存在虚假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是以相关资料为基础的,如果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存疑,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和外部原因进行比较,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更加多元。其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审计工作开展之前没有做充分的调查,所以审计方案不够准确,因而导致审计风险。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必须要清楚掌握的,比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机构设置、主要业务等,如果审计方案在范围、重点、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不当情况,就难以真实地反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此会出现审计风险。

二是在开展审计评价工作的时候存在着脱离审计内容的问题,这也会引发审计风险。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人情”评价、“超职权范围”评价和“空洞”评价。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工作总结性评价已成为很多审计人员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对审计工作确实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总结性评级会让审计报告缺乏严肃性,导致让审计出现超脱职权范围的情况。

三是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手段局限的问题。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主要手段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类资料进行核审,并通过资料核审来完成问题的查证。在实践中,审计单位拿到的不少资料是被修改过的,而审计单位所利用的手段难以发现被修改的内容,因而导致审计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四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所形成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比如对法律法规知识、政策内容不够了解,或者是综合分析能力、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以及查账技巧等存在欠缺,那么其在工作中就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导致审计工作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问题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价值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一是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之前需要与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的成员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形成监督合力,使得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单位的领导均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有效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发生率。

二是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健全审计承诺制度。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正确地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对降低风险是有积极意义的。上文提到会计资料的虚假会导致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因此,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做详细的划分,要在实践中运行完善的审计承诺制度。从制度的建设和利用来看,主要强调两点:首先,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升法律法规的震慑力;其次,确定处罚标准,对签署承诺却依然提供虚假材料的单位或者是个人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三是强调审计前的调查工作,要基于调查内容来制定具有周密、可行的方案。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审前的调查工作,比如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同时还需要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在调查中寻找审计工作执行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并在审计执行的时候对这些环节做重点审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是强调业务把关,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从事实、法规等视角入手,对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等进行界定。在三级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的专业性对最终出具审计报告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实践中也需要做好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来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性,降低因为人员问题而引发的审计风险。

猜你喜欢

会计核算财务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与重点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
水利财务
“营改增”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