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开展策略
2023-12-23邓胜男
邓胜男
一、引言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业财融合的模式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该模式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并且能够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敢于突破传统的界限,创造新的业财融合模式,以便有效促进企业内部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实践与发展。
二、业财融合概述
1.业财融合的内涵
业财融合是指将业务开展与财务管理进行双向结合,并把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转移到业务开展的前端,使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中的业务活动能够与财务管理相互支持,以实现高效协同,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及推动企业持续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业财融合的特点
(1)财务管理重点由传统核算转向价值创造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财务部门是“账房先生”,财务工作的重心主要是通过对收入、成本、费用等进行核算,并以此出具企业的财务报表,然后再根据财务报表来为企业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而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财务部门则更像一个“全能管家”,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为核心,并从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重组等将财务管理延伸到业务的最前端,同时还将其思想贯穿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企业的价值创造。
(2)财务参与方式由事后介入转向全流程管理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其中会计数据的获取则取决于业务人员对相关业务资料及有关的单据能否及时地进行传输,这属于事后审核与监管的范畴。而在业财融合的模式下,财务部门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与各业务部门共同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相关的工作,从而使企业的财务部门能够全过程、全要素、全范围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3)财务人员需求由专业人员转向复合型人才
在业财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人员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在战略决策、资源配置、项目选择、业务执行、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实现业务、资金、信息流等数据的实时共享,以便为决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及建议。因此这就需要企业财务人员逐渐转变为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同时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1.有助于制定战略目标
在国企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资源的分配和评价的重点都是不同的。推进业财融合能够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让企业领导全面掌握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业务特点、经营问题,从而能够帮助其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以做到均衡资金,建立闭环的预算、决策、执行、考核等工作的协调,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1)帮助企业获取业务信息
国企的经营信息作为企业的“预警器”“晴雨表”,通过该经营信息企业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的发展动向及竞争状况,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资源的协调,从而为国企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经营计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企通过业财整合,能够获取优质的经营资讯,包括采购,融资,市场竞争,政策等。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国有企业就需要建立一个财务共享平台,以为企业的业务提供在线商务信息。而要想有效地运用全面预算、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方法,国有企业就需要对其业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减少信息收集过程的复杂化,使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运营信息输出的支点。
(2)实现企业内部各战略单元的价值链全方位整合
在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是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由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比较漫长,信息反馈机制又相对落后,而要想实现其业务的发展,就必须要采用业财融合的方式。实行业财结合,除了需要与财务部门的协作之外,还要拓宽外部的信息交流,业、财部门通过将业务、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综合起来,并根据各种费用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评估,通过源头把控,过程监管,终端巡检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完善的数据支撑。
3.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企业实行业财融合,财务部门就可以通过经营信息和财务数据的结合,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潜在的风险,以便制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针对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债务风险等部分风险监控指标触发监管预警。通过业财融合建立机制,厘定职责,明确目标、分解指标,然后再根据业务类型将各风险指标管控工作分配至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部门应根据分工安排来对所负责的指标进行研究和分解、风险管控、监控审核等工作。同时企业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来确定最终方案,并明确指标责任主体,多措并举,以为风险预警指标管控提供依据。
4.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1)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当按照“业财融合”的思路来开展财务工作,这样既可以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接近于商业的现实,又可以促使财务管理工作为业务工作提供相应支持,进而拓展企业的经营规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最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能够对各个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
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是国有企业的职责所在。业财融合是指把财务分析与评估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并运用全面预算、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手段,通过资金统筹、资源配置、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等方式持续改进和优化管理过程,创造财务价值,使国有企业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措施
1.抓住融合的重点
(1)融合流程的一致性
在业务和财务方面展开高效协商的前提下,要以满足双方的需求为中心,在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要重视线上业财融合,并将云计算数据存储和共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让企业财务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业务信息,以确保二者的融合更加有效。
(2)业务明细账、会计总账保持密切联系
在业务明细账与会计总账之间维持勾稽关系,并强调了明细账的总和就是总账,在维持勾稽关系、动静勾稽关系、平衡勾稽关系等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强化业财融合。与此同时,通过业财融合可以为构建勾稽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以各业务端为依托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如此能让业务端的账目更加清晰,进而形成一种透明化的局面经营状态,这就可以化解企业管理中的“黑幕”现象,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业财融合质量。
2.提高融合基础构架的稳定性
在财务管理业财融合中应贯彻“金字塔原则”。国企应贯彻“金字塔原则”来进行财务管理业财的融合,以强化业财融合的基本框架,这样就能够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变,并在此框架下实现横向、纵向关联的基础上落实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目标。在实施层面,国企需要成立业财融合团队,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相关工作;为了实现企业数据的在线共享,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以便支持企业的财务管理,构建出业财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在方法论层面上,国企应充分利用高科技来对业务财务进行整合及改进,尤其是要将大数据转变成财务管理工具,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收集来对国企发展趋势、现状、风险、需求等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国企立足于业务端进行预见性布局;同时,要打通国企经营资源的有效使用渠道,以各种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为基础来推动国企稳步发展。在目标层面上,国企需要根据财务及管理会计来对以前业务活动中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对国企过去的业务活动的有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国企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定位,以便为国企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强企业的执行力。
3.高效建设目标层
在目标实施系统的激励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应将国企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导向,促使国企在业务运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参与到企业战略规制、风险评估、资源配置等财务管理工作中,以强化业财融合,实现业务部门协同运作。此外,在建立目标层次之前,财务业绩也可以在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段性评估和实施后的国有企业价值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对目标实施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通过对财务业绩的评估来指导企业进行经营路线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业财融合的方式进行管理还能提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而提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质量。
4.加强信息技术利用,提高运营融合效率
要实现业财融合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就应建立“全财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业财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企业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将人力资源、物资采购、行政审批等系统与业务系统、智慧财务信息系统等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业务与财务数据交互、关键节点与业务端口的实时监测。通过统一基础体系结构与程序规范,横向将各个业务端口连接起来,垂直贯穿各个分支机构,促进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充分对接与集成,以克服“信息孤岛”,进一步推动国企从“经验”到“数据支撑”“模块化”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为契机的业财信息共享模式和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从核算中心到多领域共享数据中心的转变,这将会对国企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升。
五、结语
现代国企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管理者选择了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以达到对业务活动的全方位管理。国有企业要想取得较大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业财融合,通过业财融合重构企业内部流程,打通业务壁垒,实现各个部门间的联系,促进业财融合的深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确保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