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塔林?考里科:徘徊在失业边缘的诺贝尔奖得主等3则

2023-12-22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加西亚林森娃娃

卡塔林·考里科 徘徊在失业边缘的诺贝尔奖得主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来自匈牙利的生物化学家卡塔林·考里科和来自美国的免疫学家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得开发针对新冠病毒(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成为可能。

作为第十三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考里科的人生经历并不寻常——她的研究本身极为艰巨;在科研上长期坐冷板凳,生活也十分清贫;更是在很长时间内缺少慧眼识珠的投资者。

考里科1955年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个屠夫,母亲是一名会计。1972年,考里科进入匈牙利著名的塞格德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在一场学术报告会上第一次知道了mRNA——它携带着DNA中的遗传信息,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承担着“传讯者”的角色。

考里科对这种神奇的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当时的科研界,mRNA的研究并不被看好。因为mRNA非常不稳定,极容易被体内的酶降解,同时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相比之下,研究DNA既轻松又容易出成果,所以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家都更喜欢DNA,RNA就这样被冷落了。

此时,考里科性格中坚毅执着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她坚信RNA更有前途,便决定继续留在RNA领域,为此她不得不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学习如何与脆弱的RNA分子打交道。她直到58岁时还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正是这种对科研工作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枯燥的生化实验超强的忍耐力,让她在RNA领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1982年,考里科在塞格德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并继续留校从事RNA方面的研究。1985年,由于所在的研究所缺乏经费,她惨遭裁员。好在美国天普大学为她提供了一个博士后职位,于是她和丈夫卖掉了所有家当,带着两岁的女儿来到了美国。

刚到美国时,全家人仅靠考里科微薄的博士后工资生活,每年只有1.7万美元。她先在天普大学做了3年博士后,又在马里兰州的美军医学大学工作了近一年,作为老板的助手参与了一种新药的临床试验。可惜试验没有成功,老板没钱了,考里科第二次被解雇。

所幸考里科很快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她在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年便开始撰写申请经费的报告,连续写了好几年,却连一笔钱都没有拿到。因为没有自己的经费,她只能寄人篱下,辗转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各个实验室,给不同的老板打零工。就这样又过了几年,考里科最终被宾大降职降薪。

那段时间对考里科而言是沉默而苦闷的。考里科被诊断出癌症,而她的丈夫又因为签证问题滞留匈牙利。在艰难的研究和生活中,令考里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苏珊·弗朗西亚不仅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犯罪学与社会学硕士学位,还成为美国赛艇队的一员,帮助美国队拿到了北京和伦敦奥运会的两枚赛艇金牌。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丈夫的签证问题终获解决,她的癌症也被证明是误诊,就在她熬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之后,考里科终于抓住了几乎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97年,考里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复印科研资料时,偶然遇见刚加入医学院的免疫学家韦斯曼。韦斯曼对考里科的研究很感兴趣,立刻邀请考里科加入了自己的实验室。考里科主要负责mRNA改进,韦斯曼则负责免疫性检测。两人合作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抑制mRNA疫苗引起的过度免疫反应。

2005年,两人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投给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科学期刊,均被退稿,最后只有一家不算太有名的《免疫学》杂志接受了这篇论文,发表后也没有激起任何水花。直到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依靠二人的发现,辉瑞/拜恩泰科和莫德纳公司率先研发出两款mRNA疫苗,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考里科这位一直默默无闻,但因为热爱而执着于mRNA免疫反应研究的科学界边缘人物,终于得到了作为科学家最好的回报。(辑/豌豆,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凤凰网等)

加布里亚·加西亚 用电子游戏保护文化遗产

加布里亚·加西亚来自西班牙布尔戈斯,和他这一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会花大量时间和朋友们一起玩网络游戏《我的世界》。玩家可以在这个游戏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和核心区。于是,加西亚和朋友冒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布尔戈斯的建筑和古迹搬到游戏里呢?起初,这只是他们一时兴起的游戏灵感,但6年之后,它演变成一个名叫“打造你的世界”的项目,他们先后在游戏中再现了超过215座文化遗产,囊括了许多人口稀少地区的古迹。

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加西亚成功地在虚拟现实中逼真还原了那些古迹复杂的细节,并成功地让成千上万的用户对布尔戈斯大教堂等标志性建筑,以及一些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却富含文化底蕴的古迹产生了兴趣。

加西亚拥有视觉工程及照明艺术与图像捕捉两个学位,如今正在自学平面设计。据他说,他刚开始玩这个游戏时“只是为了消遣”。他在游戏中复刻的第一个建筑是加莫纳尔(布尔戈斯街区)的谷仓,成品让他感到“非常满意”。加西亚认为,这个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用更大的热情完成历史、艺术等科目的作业,甚至可以进行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

要完成对一座建筑的虚拟再现,加西亚需要查阅大量的建筑照片和资料,并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对于保护西班牙人迹罕至地区的文化遗产,他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他与那些致力于保护日渐衰败的文化遗产的协会进行合作,建于16世纪的富恩特奥德拉教堂就是合作成果之一。有些把三维建模运用到教学中的老师看到后,开始与加西亚团队取得联系。比如,有一位巴塞罗那的教师曾向他们申请使用洛布雷加特水域博物馆的三维模型,如今这家博物馆本身也在使用他们的三维建模,来向游客展示这座建筑的特征及微小的细节。

林森 自创甩爪技能的抓娃娃大神

明亮的灯光中,抓娃娃机里可爱的玩偶随意堆放着,但站在机器前的玩家,却心情复杂。如果总是抓不到,有的消费者甚至会报警,但如果遇上那种总是能抓到娃娃的玩家,就轮到商家报警了。

“他们(商家)怀疑我作弊。”自媒体博主“抓娃娃上瘾的扑克大爷”林森就有这么一段经历。那天,林森抓到了207个娃娃,老板直接关店报警。可查过监控后,商家并没有发现他有任何作弊行为,林森憑实力清空了娃娃机。

时光回转到2010年,林森开始了他与娃娃机的缘分。刚结束高考的他,走进了沈阳市一家万达广场的游乐中心,在抓娃娃机前停下了脚步。朋友们都去玩跳舞机,内向的林森选择了独自一人来到娃娃机前,尽情享受这种独特的娱乐方式。

币全用完了,一个娃娃也没抓出来,这勾起了林森的挑战欲。正巧抓娃娃机旁是一款射击游戏,林森看到不少玩家斜着射击而非正面射击,于是萌生出让钢爪斜着抓娃娃的想法。为了让钢爪斜着下去,林森会使劲摇动操纵杆,让它甩起来。借着惯性,一些本该在洞口外侧掉落的娃娃被甩到了洞口里。

2014年,林森初次参加抓娃娃世界大赛,他感到非常不适应,因为国外的娃娃机与国内的有很大差别。林森在比赛中边赛边适应,不断练习,终于顺利闯入决赛,最终在这场抓娃娃大赛的“世界杯”中赢得第一名。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两届比赛中,林森又连续登顶大赛的冠军宝座。

此后,林森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抓娃娃技巧。现在的抓娃娃机借助大数据,已经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现在很多地方需要扫码玩游戏,扫码之后,你的数据会被追踪。如果你在单位时间内抓出很多娃娃,后台会针对你的ID调整钢爪力度,让难度升级。”但林森还是有对策,比如,趁着有限的观察期快速抓娃娃,或是借朋友的ID换着玩。

猜你喜欢

加西亚林森娃娃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一路踽踽独行
一路踽踽独行
阿尔法星球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