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环境报道的内在张力与质量提升

2023-12-22□马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马 梅 汪 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指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理应记录、讴歌、礼赞新时代,忠实记录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阔进程中的理论概括、实践探索、伟大创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生态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出发,探讨新闻媒体生态环境报道的内在张力与质量提升。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环境报道的意义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闻媒体要自觉呼应这一主题,新闻报道要主动紧跟时代步伐,呈现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经验书写,与受众同温同感、同心同行。

(一)新闻的作用

新闻来自何处,新闻的打开方式如何,是厘清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新闻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新闻应始终不渝服务人民,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定力,把握“确定性”。

一方面,新闻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实际,来自人民的实践探索和伟大创造。因此新闻首先应回归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将新闻写在大地上,写进人民的心里,忠实记录人民在实现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中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所愿。脚下踩着多少新鲜的泥土,新闻就会呈现多少鲜活厚实。

另一方面,新闻是人民观天下、知天下、满足文化需要的重要通道。进入全媒体时代,官方媒体作为新闻信息发布唯一渠道的“通道”“信源”地位遭遇挑战和消解,多元渠道、多种表达成为新闻进入人民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特别是读图时代的到来,大多数人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碎片化”的新闻,鲜有人读大部头的文化专著和深度的新闻报道,而短视频尤其是娱乐类的短视频大行其道,不少人对新闻的理解停留在较为浅层的娱乐层面。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重塑社会的底层技术逻辑,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传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大数据既带来巨大的信息红利,但亦可能产生更多不确实性的变数[2]。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变局之中,人民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化解挑战和威胁,增强“确定性”,不是要告别新闻,而是比以往更加需要新闻,更加呼唤回归新闻的本源、本真。这集中体现在对新闻的事实之真、价值之真的渴求,对高层次、多样性信息供给和文化供给的需要。

(二)生态环境报道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也体现在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上。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3]。显然,“更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然维度。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七个更”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4]。“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高质量、高层次的新闻报道与之相协调、相适应。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下,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语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 “更优美的环境”同向同行,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报道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更优美的环境”有机统一,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供给,满足人民“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学者指出,公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接受取决于四个要素,即知识联结(articulated knowledge)、真相声言(truth claims)、新闻实践本身的正当性以及受众对知识、声言的接受或拒绝[5]。在深度媒介化的信息社会,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依赖新闻信息,即事态信息、意态信息、情态信息[6]。生态环境报道在三重向度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报道提供“事态之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报道是真实、全面、完整的事态信息,不是表面化、片面化、碎片化的。生态环境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新闻媒体的责任首先在于不断增强公信力,确保新闻信息源头的可信、内容的真实、要素的准确,科学把握好时度效,让人民全方位知晓生态环境建设的实然状态。

第二,生态环境报道提供“意态之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报道内蕴客观理性的、精辟新颖的观点性的意态信息。这类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遵循,对生态环境新闻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哲理、学理进行深刻阐发,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有效指导人民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断聚力、团结奋斗。

第三,生态环境报道提供“情态之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报道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同频共振,表现在对人民群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绿水青山”的实践、实际、实态,具有反映、引导和激励功能,意在与人民实现共情、达成共识。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环境报道的张力

“张力”,最早见之于物理学,是指“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意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7]。近年来,这一概念被不少学科借用、征用、化用,已深度嵌入不同学科的研究之中,带来了学术研究的转向与重塑。

探讨生态环境报道的张力,首先应归位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范式。概言之,新闻传播学视域下的“张力”,指的是从内涵和外延的基本维度,深度影响新闻的生成、传播、接受,以及由此带来的可以深度挖掘、能够引发持续关注、产生重大溢出效应的特性。从这个角度言之,具有张力的新闻才是好新闻。生态环境报道的张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呈现生态环境的“美好”意蕴

“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8]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好生活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等同于对美好生态、美好环境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9],既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绘出了宏伟蓝图,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设定了“路线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追求与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基础和支撑。生态环境报道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媒介呈现,展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我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生态环境报道在于将山与水的风景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通过生态环境报道传递和呈现出来,凸显人民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主动作为,展现一幅幅壮美的生态画卷,其“美好”意蕴从报道中跃然而出。

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的生态环境报道更加凸显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报道与社会的关联耦合,将低碳绿色生活置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下,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更加注重人民的信息需求,自觉主动设置议程与议题。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都聚焦内蒙古准格尔旗的生态环境,生动记录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从“黑色”到“绿色”的嬗变。《人民日报》推出《准旗成首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光明日报》报道《准格尔旗:“五花肉”上种沙棘》,《经济日报》记录《准格尔旗:让绿色扎根黄土沟壑》,等等。2023年8月,中央广播电台特别策划《江山壮丽——我说黄河》系列节目,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黄河滋养的土地上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生态环境的美美与共。这些新闻报道将生态环境的“美好”意蕴渗透其中。

影像化的生态环境报道无疑更具穿透力,其具象化手段更易打动受众。以“长江”系列纪录片为例,从1983年的《话说长江》到2006年的《再说长江》,再到2019年的《长江之恋》,对生态环境的报道以实地走访的原生态呈现方式,记录长江流域的美丽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将广阔、鲜活、生动的长江影像记录了下来,真实呈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及其背后社会政策的演变,是中国人36年之间温暖的集体记忆。再如《航拍中国》,其运用俯瞰视角呈现中国幅员辽阔、壮美秀丽的人文地理风貌,运用迭代升级的技术手段对自然地貌进行全景式、沉浸式展示,蕴含了对人文情怀与地域文化的情感表达。生态环境报道建构了极富穿透力的视觉文化话语,在影像的叙事创新与公众的叙事交往中实现了共情传播,呈现生态环境的“美好”意蕴。

(二)彰显生态环境的“建设”旨趣

人民的美好生态需要,既立足于对自然环境自在之美的把握,也有对“人化自然”人为之美的呼应。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生态美和社会美的交融,是对“自然中心”美学和“人类中心”美学的双重超越。美好生态环境,不仅来源于原生态大自然的馈赠,更在于一以贯之的建设。主流媒体的生态环境报道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实践同行,彰显“建设”旨趣。

其一,树立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精神标杆”。在党的长期奋斗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梳理这一谱系,不难发现其内蕴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建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标杆”,可为美好生态环境建设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例如,红旗渠精神不仅是人民的奋进拼搏之歌,而且是建设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象征,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出品的《重返红旗渠》,以重返历史现场与重构媒介记忆的方式,呈现“红旗渠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人类价值”[10],赓续新闻价值,使其更具观照现实、启示当下的时代意义。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并提炼概括出了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突出和抓住这一典型,集体发声、全媒体联动。其中,中央媒体发挥“主阵地”作用,河北主流媒体立足“发源地”优势,坚持媒体融合传播,将大屏小屏同“屏”共振,线上线下全“线”发力,通过媒体融合传播,舆论热度与宣传声势持续不减,树立了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又一“精神标杆”。

其二,实现讲好美好生态故事的“范式转换”。一方面,优化报道方式,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强化新闻叙事创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报道《解码十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可视化数字新闻,聚焦空气质量的十年蝶变;川渝融媒体开展大型主题新闻行动《一江清水向东流》,讲好巴蜀大地长江大保护的美好生态故事,尤其是直观呈现了长江宜宾段由“生产岸线”蝶变为“生活岸线”,以不同时期的卫星地图进行直观对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全程报道生态环境之“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之建设性解决方案。换言之,就是媒体呈现“是什么”,解释“为什么”,提出“怎么做”。沿着这一破题路径,一些新闻媒体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回头看”的理路设置生态环境报道的议程,引导公众参与,倡导多方对话,有力促进了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政府、媒体、公众的三方共赢[11]。比如,江苏广电总台常态化推出《污染防治在攻坚·263在行动》,就是新闻媒体打造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类专栏。2017年1月播出以来,报道、曝光、督促、跟踪解决江苏省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见,融入建设性,搭建参与性的对话平台、倡议共建性的行动场域是生态环境报道发挥报道、监督、建设作用的有益有效尝试。

(三)凸显生态环境的“保护”指向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12]近年来,对生态环境进行大保护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亦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报道在“曝光”的同时,也凸显了“保护”的指向。从学理上看,媒体主要借助新闻话语的力量,以各种媒介为平台,联结“生命共同体”[13],共享生态文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阅读和写作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更是一种戏剧化的行为”[14]。新闻不仅记录事实,在呈现“事实是什么”的同时,也引导公众讨论“事实应该是什么”;新闻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搭建多方参与、以实践为指向的“戏剧化”舞台,引发人们对意义的讨论,引领人们不断优化实践。戏剧化舞台是一种仪式,人人都是参与者和对话者,相互博弈、互相影响、双向对话。以陕西秦岭违建别墅为例,秦岭是著名的“父亲山”,对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情感价值,然而,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顶风作案,对生态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由此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愤怒、惋惜等各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和情绪冲突。公众置身于生态环境报道所营造的“戏剧化舞台”,面对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痛心疾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感同身受,在新闻媒体与公众的新闻对话中,媒体发出的“环境保护”呼吁得到公众的积极共情和强烈认同。

普利策曾经将一个国家比喻为 “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而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其作用就是“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绵绵发力”的过程,需要媒体驰而不息的知识传递、观念引导、舆论监督,未雨绸缪,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环境报道张力的质量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新闻无学论”“新闻无用论”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这既折射了我国新闻学科、新闻建设源头上存在的不足,更反映了新闻报道不足以吸引受众,尚有提升空间。化解这一误解误读误判的关键在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供给更有张力的新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生态环境由人民共有共享共建共治,其外在表征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内在本质体现的是人的问题,即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美好生态环境为了谁。

其一,生态环境报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新闻生产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价值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5]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体现“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鲜明人民立场,更加突出服务意识。

其二,生态环境报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立足于人民,为建设与保护美好生态环境的伟大创造,不断呈现、总结、提炼、概括新做法、新经验、新理念。比如,全国各地广泛涌现的 “护林队”“护鸟队”,以及“山长制”“林长制”“河长制”等创新性生态环境保护实践,需要媒体用滚烫的镜头和深情的笔尖记录火热的实践、歌颂伟大的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也都是种树者”[16]的美好生态环境理念。

(二)坚持“以内容为王”的战略定力

真正好的新闻作品,必定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必定是“以内容为王”的体现,在新信息技术不断出现、媒介深度融合、视听符号占绝对优势的当下,思想与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新闻作品,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新闻作品是新闻的魅力与张力所在。新闻张力,体现在新闻的符号(语言、图片、影像、声音)之形式美与其表达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的深刻深厚的巨大感染力的统一之中,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生态环境报道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7],做到有态度、有高度、有锐度。

所谓有态度,就是要准确表达态度,旗帜鲜明,绝不含糊,生态环境报道要坚持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勇于讴歌生态环境保护的真善美,也要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假恶丑敢于“亮剑”,聚焦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做到“接地气”“有意义”。所谓有高度,就是要提升报道的思想深度,不停留于表面,而是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生态环境报道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展现生态环境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新变化,善于捕捉、发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的“亮点”,打造沉浸式、专题式、追踪式的深度报道,将“建设性新闻”与“慢新闻”有机结合。所谓有锐度,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真问题,推动真解决,敢于揭短亮丑,针砭时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的整治、整改,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向好,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报道既要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树立坐标,也要有效纾解公众的生态环境焦虑。

(三)坚持“以技术为先”的呈现与传播

其一,“以技术为先”的呈现。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呈现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卫星云图可直观展现同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对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则可以有效助力环境污染的协同管控与综合治理。因此,生态环境报道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同时,还要坚持“以技术为先”的呈现方式,强化技术的加持与助力。一方面,要依托成熟的技术,快速推出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新媒体产品,精准投向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利用VR、AR等前沿技术,在产品样式、交互方式等方面锐意创新,强化更加个性化、沉浸化的用户体验,有效提升受众与新闻产品之间的交流、对话、互动,为创新生态环境报道注入新内涵。

其二,“以技术为先”的传播。生态环境报道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单向式、宣教式传播。制作融媒体的生态环境报道可视化产品,打造读图时代 “有图有真相”的立体式、互动式传播,以传统的图文配以短视频、直播等不同形式,打造多元的传播矩阵,形成传播合力,让“有意义”的生态环境报道更“有意思”,让“主旋律”“正能量”更亲民,擘画和书写生态环境主流话语传播的新样态。

四、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内蕴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生态环境“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关乎民生福祉,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新闻的素材和“富矿”,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新闻媒体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讲好中国生态环境故事,创作更有张力的高质量生态环境新闻,是在绿水青山间践行“四力”的必然要求、应然实践。广大新闻媒体立足中国大地,定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所擘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蓝图、谱写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画卷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