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2023-12-22□闫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英双语跨文化黄河

□闫 鑫 张 玮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儿女守护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名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对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世界舞台上讲述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既要世代相承,吐故纳新,又要借助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媒介载体,利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才能有助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

一、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

黄河流域沃壤无限,孕育出的黄河文化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体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兼收并蓄,日益成熟,不仅在沿黄地区发展延续,还辐射到周边地区,甚至走出国门,传播海外。

(一)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际传播作为当前争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加强黄河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厚重的黄河文化传递给世界,不仅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有机融合,能够让世界多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且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黄河文化的海外传播中,注重对外话语权的创造力、感染力,拓展黄河文化走出去的渠道,能够不断提升对外交往中文化交流的水平,讲好中国故事、黄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

(二)促进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内容体系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会点,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黄河文化,通过对外交流、海外传播,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把数千年来凝练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其焕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光彩。黄河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龙山文化、周文化、农耕文化、河湟文化这样的主体文化,又有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以建筑文化的国际传播内容体系的构建为例,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培养国际传播复合型的后备人才、建设国际化平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打造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系统来宣传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例如,中国著名古建筑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这些古今优秀建筑工程体现了黄河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时代精神。结合新时代特点,守正创新,不断深入发掘这些建筑工程中的人文精神,能更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海外传播的价值,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跨文化视域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差异影响传播效能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受众会因文化差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的不同对不同文化中蕴含信息的理解有所不同。例如,亚洲日韩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受众对于黄河文化的理解就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新时代,黄河文化要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势必要考虑文化沟通上的差异性。“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方块汉字的形象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思维,而注重逻辑推理的科学实证论和强调个体奋斗的二元论形成的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发生冲突的哲学根源所在。”[2]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必然对于文化的输出有一定的阻碍,会增加外国朋友对黄河文化理解的难度。目前很多传播黄河文化的作品是以汉语为主,对外传播的工作也大多停留在翻译阶段,从跨文化视角对黄河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视度不够,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二)缺乏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在黄河文化海外传播的不同语言中,英语在双向沟通交流中担负着积极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在世界各国交流沟通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有着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构建着中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有机融合。文化传播是一种创新型的智慧推广模式,需要根据新技术的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3]新时代对更好地使用中英双语宣传黄河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具备扎实专业功底、有较高英语水平以及有人文精神和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既能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内容进行精准的翻译,又能从文化外宣方面把握传播的方向,选择适合的且为受众喜欢的新颖的传播形式,进行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阐释。

目前黄河文化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结构分布较为单一,主要以中文媒体从业人员为主,缺少以中英跨文化知识为基础的对外文化传播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融媒体环境下具备对于黄河文化传播的敏锐的运营意识,且技术水平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很多中英双语黄河文化的介绍,依旧多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出现,相对于音视频的表现形式来说,无法立体化展示黄河文化。

(三)受众对于国际化传播参与度不高

近些年,沿黄各省区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交流活动,包括出版中英双语书籍、精品旅游线路的双语介绍、海外专场推介会,或是组织外籍专家学者来华参加一些论坛、会议等。这些文化传播活动大多依托于线上或者线下的途径,受众对于这些活动多数以单向参与的形式进行,大部分的活动中受众主动参与度较小,文化体验感不强。会议、论坛的形式覆盖面较窄,参会人员的类型较少,对于黄河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基本等同于“对外宣传”。单向对外传达的信息并不能成功地得到其他国家受众的认同,也就造成了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参与程度不高的局面。

三、跨文化视域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提升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黄河文化走向全球,宣传中国的发展变化,可以从跨文化视域下探索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

(一)找到双语传播的契合点

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要重视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考虑受众的心理特征和文化背景,找到双语传播的契合点。例如在使用英语进行文化传播时,应以优秀的本土文化为基础,注重英语语言中的习语,或者尽量以受众的英语思维方式以及英语语言表达习惯进行黄河文化的背景知识讲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跨文化理解的难度。如果仅仅局限在文字表面的翻译,而不注意由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造成的差异,必然会影响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跨文化视角,从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工作人员既要熟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又要掌握文化的国际传播规律,重视海外受众的特性需求,消除因语言障碍造成的文化误解。同时,成功的中英双语传播应该基于文化差异,对文字讲解进行认真的梳理、调整、重写、改写、深入加工甚至是二次创作,以打破语言沟通的障碍,从而达到使国外受众更加容易理解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的目的。

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五 W传播模式”。基于该模式,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可以对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找到文化交融的契合点。在传播有关黄河历史文化的时候,可以将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与其他国家同期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或者进行类比,增强代入感,拉近与国外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更大的共鸣。以黄河文化中的周文化为例,对来自欧美国家的受众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如把介绍周文化的时间对应欧洲的罗马王政时代及罗马共和国时代,会在时间上降低黄河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距离感。

(二)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扎实的语言基础,出色的翻译能力,是优秀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注重文化差异,拥有较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挖掘优质传播内容,也有助于黄河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是在新时代提升黄河文化跨文化传播能力,使黄河文化更有效地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高等教育在相关专业课程的育人体系建设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地方。新时代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应该不断探索培养对外传播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路径。要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传播学、翻译学、语言学等复合型人才的技能培养与跨文化传播中的风俗习惯、历史知识、价值体系等融入课程教学。具备条件的高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开设中英双语采编播专业、双语主持专业,培养和储备双语传播人才,积极适应新时代双语传播的需求。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4]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创新性、差异性上挖掘承载黄河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内容,使之成为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的教学素材。如可以将蜚声海外的少林武术、焦作太极、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甲骨文作为教学素材,还可以将黄河水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融入教学。从跨文化角度来看,这些也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内容,贴近他们的需求,能够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三)融合创新拓展传播方式

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的传播方式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和使用,人们往往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资讯、知识等。智能手机、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和数字电视等共同构建了新时代的数字媒体环境。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还需要依托不断发展的科技力量,大力拓宽传播途径,让黄河文化走向世界。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可以融合创新,拓展不同的传播方式,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例如在受众面广的网站或者公共的社交平台,开辟出双语频道,或者制作系列双语文化作品,将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内容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通过设计制作配有中英双语的图片,以及制作中英双语视频推送给受众,也可以将制作的双语视频,通过在国外受众颇广的社交平台进行播放。以视频方式进行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相对于图片、文字等静态传播方式来讲,会更加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例如 《唐宫夜宴》《国家宝藏——贾湖骨笛》等文化热点,既体现了浓厚的黄河文化,又极具观赏性,如能及时以中英文制作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作品讲解的短视频,会增强文化宣传的趣味性,激发不同国家观众对于黄河文化的兴趣,更进一步了解黄河文化。

开发出更多具有中英双语界面或者简介的可视化数字化产品也是提升黄河文化中英双语传播方式的路径之一。在新时代高科技的支撑下,我们现在已经制作出不少集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黄河文化产品,今后还可以依托3D虚拟技术、AR、VR等,开发出融入黄河文化的数字化产品,以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这些作品中如能有一些设计成中英双语交互界面,开展交互式、沉浸式、智慧化、多模态技术的云展览文化体验应用研发,打造线上文化体验与展示呈现系统,会令悠久的黄河文化焕发新时代的新活力。例如以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元素和创作灵感进行数字化产品设计,同时辅以中英双语展示界面与介绍,对作品的关键部分进行中英双语讲解,展示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将会扩大作品的受众面。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推广黄河文化,更能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多方位的黄河文化展示给国外受众。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跨文化视域下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需要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大力传播黄河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时代加强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是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工作。积极探索和实施有效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与发展策略,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增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性,从跨文化视角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人才,有助于讲好“黄河故事”,使凝聚着中华精神的黄河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猜你喜欢

英双语跨文化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中英双语阅读 金银岛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中英双语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黄河』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