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嵌与重构:纪录片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12-22李易阳林升梁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易阳 林升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能成功。民族团结进步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各民族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基础。[1]而影像本身兼具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职能,例如中国纪录片自诞生以来,不知不觉地承担着文化属性的意识形态传播。如今是新媒体时代,可谓“万物皆媒”,纪录片传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像”

(一)内容层面上纪录片传播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各民族的家国情怀

各民族的家国情怀蕴含于影像之中,例如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栏目中的五集纪录片《统编教材》第一集《国家事权》讲述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再比如《同心共筑中国梦》第一集《辉煌历程》,讲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聚为一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幅员辽阔的中国;近代中国在遭受列强的侵略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三座大山”。

2.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例如《航拍中国》第三季第十集《一同飞越宁夏》中讲述了宁夏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同心清真大寺大约有600年的历史,古老的寺院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即陕甘宁预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3.民族的风土人情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各不相同。例如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三季《第3集:调和·渊薮至味》中反映辽宁盘锦的风土人情以及饮食文化,6月黑嘴鸥齐聚辽河口,以及老李一嘴浓厚的辽宁方言,加上乌虾的发酵过程,展示了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

(二)传播方式上纪录片传播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平台

在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传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2]例如纪录片《统编教材》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的同时,还在微博、网易新闻等其他互联网平台上播出。还有《航拍中国》第三季不仅在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播出,还在哔哩哔哩、西瓜视频、CCTV网络平台同时播出,通过多平台共同传播,更能够在受众心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冲破时空的界限

以往在传统媒体时代,央视播出相关纪录片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时空的界限,比如纪录片有具体的时长限制,而且作为受众,只能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进行观看,因此在时空上具有局限性。而今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破了时空的界限。[3]例如《风味人间》第一季到第三季在腾讯视频上播出,用户可以自己控制时间,灵活选择观看地点,还可以选择0.5、0.75、1.25、1.5、2、3 不同倍速观看, 打破时空的界限。

3.传者和受者地位转换

以往在传统媒体时代,央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官方的传播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泾渭分明,很难相互转换;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受众的个人,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例如分享到抖音或者朋友圈进行再传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实现相互转换。

(三)制作方式上纪录片传播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加入了新媒体技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比如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三季《第3集:调和·渊薮至味》中体现潮沟,海洋伸进陆地的触角跟潮水一同起落,潮涨潮落以及昼夜的更替;再比如《第5集:时鲜·秋去春来》中,表现赤甲红蟹肉采用的显微摄影,光洁剔透,一丝一缕将“鲜”这一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纪录片表现了民族的风土人情,风味美食,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如虎添翼。

2.“PGC+UGC”模式两者兼而有之

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制作纪录片往往是专业的记者、剪辑师,也就是PGC模式,即专业生产内容;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既有PGC模式,又有UGC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两者兼而有之。例如央视通过纪录片《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PGC模式,同时用户可以将纪录片剪辑生成自己的内容在抖音平台上传播,即UGC模式,在新媒体时代,“PGC+UGC”模式可谓双管齐下。

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不同地域的美食,代表着乡愁、代表不同民族的特色,科学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例如《航拍中国》中通过微摄方式细致入微地探究玄幻的水下和地下世界,同时通过瞬时摄影航拍的角度表现东北虎跳跃的一瞬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自然中国。

二、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

新媒体视角下,需要纪录片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因何在呢?

(一)中国的历史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陆地上分布着56个多元化的民族,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56个多元化的民族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土人情,[4]例如:傣族的“泼水节”、阿昌族的“火把节”、京族的“唱哈节”,但56个民族团结一心,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个民族众志成城,全力以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环境和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存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薄弱的现象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狭隘民族分裂思想的消解。中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各民族有着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新疆和平解放后,“双泛”势力虽然一蹶不振,但没有彻底绝迹,分裂思想的余毒并未彻底根除,其影响仍然存在,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死灰复燃。其思想的内核就是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因此,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当前来说可谓势在必行。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的消解,例如“藏独”“疆独”“台独”等民族分裂势力仍然存在,面对民族分裂势力对于我国民族团结的破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中之重,显得至关重要。

再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西方多元文化理论的消解以及西方反华势力的威胁冲击。例如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侵入,冲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固堡垒。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面临着西方多元文化理论的消解,更面临着西方反华势力的威胁冲击,例如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对此强烈谴责、坚决反对。同时,全球多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发表声明,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美方侵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因此,对于西方反华势力的威胁和冲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纪录片中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防范西方多元文化理论的消解和抵制西方反华势力危险冲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三)中国人的主观情怀

“56个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就像歌中所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深植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主观情怀。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无论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是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心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5]虽然56个民族各有不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56个民族一家亲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份真挚的民族情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的共鸣,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的集中体现。

三、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策”

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做呢?

(一)传播共有符号促进民族融合

纪录片传播中,选择共有符号,实现有效的编码和译码:

1.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符号。

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马文化、茶文化、旗袍、四合院、中国结……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比如马文化,是蒙古族、汉族、满族、哈萨克族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茶文化是汉族、苗族、彝族、高山族、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旗袍是满族创造的;四合院是汉族、满族共同创造的;中国结是藏族、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2.红色文化符号。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纪录片传播中,可以加入红色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传统节日符号。

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不分民族,都会热烈庆祝。

4.“家国情怀”共有的情感符号。

每一个民族心目中都有深厚的民族情感[6],是共通的。

5.历史人物符号。

虽然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有56个多样化的民族,但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可以通过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作为传播符号,作为民族共同的根,形成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纪实美学与技术美学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要内容为王、技术为翼。内容与技术两者要兼而有之,[7]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纪实美学与技术美学相结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纪录片《航拍中国》,展现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宏伟版图,采用实拍和三维动画相结合。内容与技术紧密结合,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在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纪实美学与技术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中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8],奉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只有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我们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应该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的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能成功。民族团结进步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各民族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在万物皆媒的时代,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不懈、为之奋斗。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