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

2023-12-22武小峰周明伟

种子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间作大豆作物

程 实,武小峰,周明伟

(蛟河市天岗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吉林 132501)

目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理选择适宜的间作比例和方式以及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进行适应性调整仍然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优势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是以玉米和大豆2 种作物在同一地块轮作的种植方式。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优势。

一是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传统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中。在间作种植模式下,2 种作物可以在同一地块轮作[1],不仅可以减少经济成本,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以提高2 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是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玉米生长期较长,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较高,而大豆生长期较短,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较低。在间作种植下,大豆种植在玉米苗期,可以为玉米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和气候环境,从而促进玉米生长发育[2]。玉米收获后,大豆可以利用残留的养分和水分快速生长,并提供氮肥,2 种作物可以有效互补养分和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三是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玉米和大豆之间具有较强的物理和化学互作效应。玉米高大的茎秆和叶片可以遮阳和防治大豆病虫害[3]。大豆根系具有吸附和分解玉米根系残留物的能力,可以减少玉米病虫害,并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四是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大豆根系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可以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氮肥。玉米根系能够深入土层中,提高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这样一来,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五是玉米-大豆间作可以降低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大豆具有较强的自身养分供应能力,能够固定大量氮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而玉米和大豆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减少病虫害,进而降低对农药的需求量[4],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避免污染环境。

总之,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控制病虫害、改善土壤结构和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因此,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种植方式,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利用不均衡

当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在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由于2 种作物生长期的差异性,如玉米与大豆生长期不同、生长规律不同,在同一个时间段内2 种作物对土壤营养物质和水分的需求存在差异,容易导致部分作物得不到充分的养分而生长不良[5]。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大豆对土壤保水能力要求较高,玉米对水分需求量较大,使得两者的产量很难达到最优。

2.2 病虫害防治难度大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一方面,因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增加了作物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病虫害传播速度。另一方面,玉米和大豆存在共同病虫害,如蚜虫、玉米缠枝叶蜂等。这样会导致玉米和大豆受到双重侵袭。在同一地块中,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可能共存,发生一种病虫害会导致另一种作物受到威胁,从而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6]。

2.3 种植结构限制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可能会受农民种植结构的限制。由于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模式和管理要求与传统的单一种植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农民难以迅速适应新的种植技术,预示着农民在技术转型上面临一定的困难。此外,农民还存在一定的认知问题,认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在经济效益上不如传统种植方式,而且还需要加大管理和投入力度,这些因素限制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推广。

2.4 供需匹配问题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面临供需匹配问题。由于两者的生长周期和收割时间存在差异,导致供需不平衡,加剧市场价格波动。当大豆和玉米同时收割并进入市场时,供应量会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下跌,农民可能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在其他时段,由于供应紧张,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进一步影响市场。这种供需不匹配现象可能会增加农民经营风险,降低农民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信心[7]。

3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要点

3.1 合理选择品种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中,选择适合品种是确保2 种作物丰产高效的关键。合理选择品种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适应环境条件、抗病虫害能力、产量稳定性等。

一是合理选择玉米品种至关重要。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玉米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对于北方地区来说,适用早熟性较强的品种,如京科528、怀优2 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周期较短,适应北方短暂的生长季节,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可选择适宜中熟或晚熟的品种,如康裕538、川单99 等,这些品种对于南方地区的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产量潜力[8]。

二是合理选择大豆品种至关重要。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必须考虑其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对于蚜虫、褐飞虱、根腐病等病虫害,选择抗病虫害性较强的品种非常重要,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病概率,保障大豆丰产高效。此外,选择具有较高耐旱、耐寒能力的大豆品种也至关重要。在干旱缺水和寒冷气候条件下,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对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非常重要。现代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研发出许多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在苛刻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稳定性,适合在干旱和寒冷地区种植。

总之,合理选择玉米、大豆品种对于间作种植技术非常重要,可以确保丰产高效。考虑种植环境、抗病虫害能力、产量稳定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玉米、大豆品种是提高2 种作物产量和生产效益的关键。选择早熟性、抗病虫害性强、耐旱、耐寒的玉米、大豆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能够确保作物提高产量。

3.2 土壤管理

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常见的作物种植模式,其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在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中,土壤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下面探讨土壤类型选择、土壤改良和有机肥施用等方面,以了解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中的土壤管理技术。

一是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是玉米-大豆间作的基础。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通风透气的土地进行种植。由于玉米和大豆的生长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2 种作物的生长特点在选择土壤时应注意两者之间的相适性。玉米对土壤要求较低,喜阳光,对土壤酸碱度和水分要求适中;大豆对土壤要求相对较低,喜阴凉潮湿,对土壤酸碱度和水分要求较高。因此,在玉米-大豆间作时应选择兼具两者要求的土地。

二是土壤改良是玉米-大豆间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通过适当改良土壤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以满足玉米、大豆的生长需求。土壤改良的方法包括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中草药肥等。施加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提高土壤持水力和肥力、促进土壤团聚。施用农家肥、腐熟畜禽粪肥和绿肥等有机肥。同时,适量施用矿物肥和中草药肥,可为作物提供更丰富的营养物质,改善土壤结构。

三是适当施用有机肥也是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中的重要一环。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其富含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和改良土壤。在玉米-大豆间作过程中,可以施用鸡粪、牛粪、鸭粪等有机肥。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活性,提高土壤利用率。因此,适量施用有机肥对于提高玉米、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中土壤管理非常重要,选择土壤类型、改良土壤和施用有机肥等都会直接影响玉米、大豆的生长质量和产量。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壤,可以为2 种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2 种作物的潜力,高效利用农田。因此,在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中,应该注重土壤管理,确保2 种作物良好生长。

3.3 适宜的播种密度

玉米和大豆是常见作物,间作种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田生产力。适宜的播种密度是决定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下面详细介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中适宜的播种密度。

一是玉米-大豆间作的原则是要保证2 种作物生长和发育都能得到充分的空间,避免作物之间竞争营养物质。对于玉米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为100 005~120 000 株/hm2;对于大豆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为600 000~720 000 株/hm2,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2 种作物之间激烈竞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二是在确定玉米-大豆间作播种密度时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土壤肥力决定了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能力,营养物质充足的土壤可以支持更高的播种密度。如果土壤水分供应不稳定,需要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以减缓作物之间的营养争夺,提高养分利用率。

三是播种密度受种植方式和农艺措施的影响。对于玉米-大豆间作来说,常见的种植方式有混播和分隔播。混播即将玉米和大豆混合种植,一起撒播在土壤中;分隔播是将玉米和大豆分开撒播在土壤中。在确定播种密度时,应根据具体的种植方式进行调整。对于农艺措施的影响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作物品种、栽培地区、土壤及水分管理等。不同的作物对播种密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早熟、矮秆的品种播种密度较高。

总之,具体的播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水分供应、种植方式、作物品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密度,才能更好地发挥间作优势,提高2 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4 控制病虫害

加强调查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杆喷雾机等机械喷施高效、低毒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病虫害。

一是播种期。在确定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耐密、耐阴、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密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预防病虫害。处理种子以防治大豆根腐病、大豆拟茎点种腐病、丝黑穗等土传、种传病害。苗期以草地贪夜蛾、蚜虫等害虫为主,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等成分的种衣剂包衣种子或拌种。

二是苗期至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重点防治玉米螟、桃蛀螟、蚜虫、烟粉虱、红蜘蛛、叶斑病、大豆锈病等。采取理化诱控措施,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害虫。针对棉铃虫、斜纹夜蛾、金龟子(蛴螬成虫)等害虫,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喷施防治。在田间棉铃虫、斜纹夜蛾、桃蛀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密度较大时,于幼虫发生初期,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三是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至成熟期是大豆保荚、玉米保穗的关键时期。在前期防治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褐斑病、钻蛀性害虫、大豆锈病、叶斑病、斜纹夜蛾等发生情况,喷施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兼治玉米、大豆病虫害。根据玉米生长后期植株生长情况,利用高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防治。

4 结束语

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科研机构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技术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益。

猜你喜欢

间作大豆作物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