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2023-12-22常新文
耿 建,常新文
(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办事处,山东 滨州 256600)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0%,远超其他农作物,且大豆中的胡萝卜素、异黄酮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大有裨益。我国种植大豆的历史可上溯到氏族社会时期,已拥有5 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现阶段,我国重视粮食安全,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大豆生产效益、改进大豆栽培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用新的种植理念、采用新兴种植技术完善传统种植模式,提高大豆的品质与产量已成必然之势。通过这些方式,能有效提高大豆的种植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种植户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1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栽培技术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豆种植经济效益较高,因此大豆也属于经济作物。大豆在食品、家畜饲养方面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市场对大豆尤其是优质大豆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探索大豆栽培技术非常有必要。一方面,通过合理应用大豆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大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大豆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生产效益。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营养成分丰富,大豆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高效的栽培技术能够提升大豆的品质,逐步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大豆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同时,合理应用新的栽培技术和模式有助于促进大豆健康生长,提高其种植生产效益,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作为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之一,产量丰富的地区可以进行外销,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1]。例如,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因此,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意义深远,有必要探索其栽培技术。
2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面临的问题
以滨州为例探讨大豆种植效益,滨州位于“种豆大省”山东的北部、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地势南高北低,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 ℃,地面平均温度14.7 ℃,这种环境较为适宜大豆生长。但是,由于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相较于之前有所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导致我国境内的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目前,我国大豆相对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国家提出了相关的扶持方案,着力提高国内大豆的生产效益和供给量,进而减少进口数量。其中,大豆种植补贴方案最为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但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大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两个方面着手。因此,探索大豆栽培技术十分关键,相关农业部门应履行自身责任,提高关注度,进而确保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从生产环节来说,大豆生产环节较多,需要做好不同环节的衔接工作。大豆生产环节主要有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大豆生产环节必须遵循科学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考察,制订衔接措施。但是有一部分种植户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和短期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一是种植密度问题。一部分种植户在大豆种植中没有科学控制植株之间的距离,种植过于密集,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大豆植株发育不良,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的光合效率偏低,产品质量下降。植株过于密集还会提高病虫害发生概率,易导致田间杂草丛生,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二是栽培技术问题。技术问题的涉及面广,影响较大,比如因技术水平不足导致操作失误等。三是田间管理问题。田间管理主要包括田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如果未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病虫害防治策略,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易出现养分不足和病虫害威胁等情况。错误的混合施肥方法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的化学物质,毒害大豆植株;施肥过多会烧苗,施肥过少会导致作物营养不良;没有有效控制病虫害会导致作物大面积死亡,没有相应的防治措施会降低作物产量,尤其是一些易于扩散和为害性强的病虫害,没有完善的防治手段和措施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从而降低大豆植株的成活率和大豆品质[2]。因此,在应用大豆栽培技术过程中,应针对生产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以此提高大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大豆的生产效益和经济价值。
3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3.1 种植区域规划
滨州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这种气候春季回温快、阳光充足,但是容易出现春旱;夏季炎热高温、降水量大,容易出现夏涝;秋天快速降温,降水减少;冬季干燥且寒冷。在这种生长环境下,大豆种植有相对良好的光照条件以及适合大豆生长的生态环境。大豆生长对光照需求较高,其发芽、生长离不开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来讲,大豆种子发芽温度在11 ℃左右,生长温度在18 ℃左右,开花和结果温度在15 ℃左右。大豆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不同,温度过低会导致发芽缓慢、生长受阻和开花结果延迟等[3]。因此,相关人员应结合大豆对生长环境的需求科学规划种植区域,选择合适的种植地。优先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层厚、土壤透气性好、排水较便利的地区。在栽种技术上,可根据大豆的生长特点选择轮作种植模式。即先种植玉米或小麦,在此类作物收获后,清理田间并施肥,将玉米或小麦秸秆施入耕作层后种植大豆。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处理前茬作物的秸秆,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大豆生长的养分供给。
3.2 大豆品种选择
优质的品种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大豆的生产种植效益。在选定种植区域后,要根据种植区域环境选择大豆品种。滨州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易发病虫害,所以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抗虫性好的大豆种子,以此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提高大豆作物的适应性和成活率。优先选择山东本地品种,这类品种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抗逆性好、适应力强。例如,菏泽农科院培育的菏泽大豆12 号能有效抗倒伏,对大豆花叶病毒也有一定的抗性;济宁农科院培育的山东济宁16 号产量较高;山东农业园培育的齐黄34 号耐旱涝、耐盐碱。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应选择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大豆品种。需要注意的是,在品种选择完成后,种子还应通过无害化技术进行处理,提高种子活力,杀死种子内部的病菌和虫卵,提高种子发芽率。具体来说,在播种作业开始前,应先筛选种子,剔除残种、弱种和杂粒,确保大豆种子饱满、均匀、健康,之后选择晴好天气晾晒种子,温度控制在12 ℃以上,晾晒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激发种子活力。在晾晒完成后,对种子拌种处理,配制有杀虫杀菌物质和营养成分的种子包衣剂,将种子与包衣剂混合,这一过程中大豆种子会膨胀,内部胚胎开始萌芽发育,充分释放包衣剂的营养物质,促进种子发育和生长,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
3.3 播种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中的播种技术可供选择的方向较多,除了间作模式之外,还可采用混作的复合种植模式。复合种植可在保障大豆健康生长的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差异,合理规划土地,解决作物争夺养分的问题。大豆植株较矮,玉米植株较高,两者混作种植可以有效利用空间,提高经济效益[4]。具体方式为先种植2 行玉米,再种植4 行大豆,既不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也不影响通风情况。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为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玉米、大豆根系互作,还能改善土壤环境,为应用农业机械提供条件,有利于提高大豆的种植生产效益。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农业机械进行作业,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应选择“4+3”,大豆、玉米的间距应控制在60 cm,玉米行距控制在50 cm,大豆行距控制在40 cm。
3.4 田间管理
大豆植株的快速生长期往往集中在雨季,雨季降水量多且集中,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大豆的生长特点和当地环境情况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手段,确保大豆生产效益。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田应在雨季来临前挖掘沟渠并购入排水设备,确保实时排放积水,为大豆生长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大豆在开花期和鼓粒期对水分需求较大,要及时开展浇灌作业,补充土壤水分。具体可以采用喷灌或滴灌的方式,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滴灌为例,滴灌过程中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溶性肥料,通过管道设施均匀地滴施水和水溶性肥料,从而保障作物根系发育,高效率利用水资源和肥料,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种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传统的灌溉模式。传统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会导致田间湿度较大,容易滋生病虫害。而滴灌可以有效控制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除了浇水作业之外,田间管理应重视培土工作。培土作为大豆种植过程中重要的栽培技术之一,是大豆田间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5]。培土应按照“先浅后深”的原则,在大豆复叶时浅培土,在植株高为10 cm 时中耕,以此贯彻“先浅后深”的原则,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在花期前进行1 次深培土,深度控制在10 cm 左右,以此促进大豆植株生长、固定土壤中的氮元素。大豆生长中后期对氮元素的需求较少,可以施加叶面肥促进豆荚发育,叶面肥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3.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和制约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关键,因此,在大豆栽培技术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重中之重。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遵循“预防第一,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综合采用农业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手段和化学防治手段,以减少和避免病虫害[6]。一是农业防治手段。农业防治手段是指在栽培大豆过程中,通过农业管理方式为大豆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如耕作、选种、田间管理等。运用农业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后要科学处理作物秸秆,防止病菌和害虫寄生在作物上。在处理秸秆后及时翻耕土地,并在翻耕完成后晒田,进而杀死部分病菌和害虫卵。采用轮作的模式降低同类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选择品种的过程中,可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大豆品种,从选种阶段就控制病虫害。在夏天降水季节及时排水,防止种植地过湿。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拔除受侵害的植株,并将植株集中销毁后填埋处理。二是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具体分为生物基因防治手段和生物天敌防治手段,其中生物天敌防治手段的应用较广。生物天敌防治手段是指在大豆田中引入病菌害虫天敌,形成病菌害虫天敌的优势种群,挤压病菌和害虫的生存空间,进而实现以菌抑菌、以虫治虫的目的。生物防治手段对环境的影响小,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防治手段。例如可以用甲基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豆灰斑病,可以引入七星瓢虫防治大豆蚜虫。三是物理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手段是利用物理设备控制病菌、害虫,同样具有绿色、可持续的特点。例如杀虫灯、振式高压电网可以有效杀灭害虫,诱捕装置可以用毒饵诱杀害虫。四是化学防治手段。化学防治手段是最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通过喷施化学农药减少和控制病虫害。
4 结束语
通过合理、有效应用栽培技术可以确保大豆种植行业稳定发展。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帮助农户了解提升大豆生产效益的意义,结合当前大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农户从种植区域确定、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合理应用大豆栽培技术,提高大豆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