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励方”:小学生劳动素养数智评价的校本创新

2023-12-21莫建忠朱杭锋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智画像劳动

◎莫建忠 朱杭锋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劳动教育越来越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许多中小学校展开了创新性探索。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劳动素养“评什么、怎样评和谁来评”等问题逐渐凸显,亟待从评价体系构建、评价路径优化与评价数据反馈等维度,系统建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基于此,学校依托数字技术开发劳动素养数智评价平台,整合已有的“岗课赛证”劳动实践重构劳动图谱,通过数智数据的采集、开发,创新“劳励方”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导航学生劳动成长。

一、借助数字技术智慧,整合重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存在诸多困境和误区,如评价内容单一、方式简单、主体缺失等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根据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下称《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框定,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且各有侧重地分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级。[1]在这一框架下,《标准》对评价方法作出明确要求,即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可采用劳动档案袋、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等工具,同时,对阶段性综合评价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2]不难发现,《标准》对劳动教育评价主体更加开放,包括学生、家长、同伴、教师和其他劳动辅导员等。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需要校家社资源的有效整合,而评价系统的智慧化设计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建构劳动素养评价平台,实现多方资源的高质量整合。

基于这一理解,学校整合校内劳动、劳技课程、家庭生活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借鉴“北斗导航”理念,融入数字技术形成了“四元主体、四大类别、四重激励、四维画像”的评价思路(见图1)。立足劳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学校将其命名为“岗课赛证”评价体系,依托数智平台建设,着力开发评价主体的基础评价数据,制定后台量化的计算规则,最终形成数智评价全息画像。以此,唤醒学生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为师生、家长提供清晰的学生劳动教育成长轨迹,也为后续学校劳动教育及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提供参考和方向指引。

图1 劳动素养数智评价思路

其中,四元主体凸显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同时,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促进其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和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导师四元“联动型、共育式”的家校社多方评价主体。四大类别着重整合梳理劳动教育评价内容,结合浙江省小学生劳动清单要求,将小学阶段需要完成的劳动教育任务编制到各种劳动岗位中;岗位的任务设置以《标准》的劳动内容要求为基础,通过劳动课指导劳动技能学习,培养劳动品质;进而通过劳动竞赛强化劳动氛围和技能形成,最终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四重激励强调评价进阶提升,岗位证书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岗位任务的纽带,证书的星级分层及二次评价激励旨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完成岗位任务中能够精益求精,保证劳动质量和劳动时间,更好地提升劳动素养。

立足劳动全过程,最终依托大数据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四维画像。即紧扣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素养维度,设定岗、课、赛、务四类劳动的素养比重,制定每项素养计算量规后,通过四大主体用户端的评价数据录入,形成学生全息画像,从而为其劳动素养的均衡发展服务。

二、聚焦劳动素养表现,导航“岗课赛证”实践评价过程

基于“岗课赛证”的劳动教育评价,重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实现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的蜕变。学校遵循“经历即成长”行动路径,依靠家校社的共育力量,构建“以岗导评、以课促评、以赛领评、以证定评”的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开展利用每周一节的劳动课进行劳动技能学习,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劳动技能竞赛强化劳动技能,在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育人资源的量化评价后,确定劳动岗位的等级证书加以激励。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素养为评价维度,实现游戏化的数智激励,并通过评价数据的采集开发,为个体、班级、年级及全校学生的劳动素养画像,使其服务于学生成长。

创设多样岗位,提供岗位选岗菜单。立足学生日常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劳动内容,通过劳动提升其生活能力和尊重劳动的意识。学校根据《标准》设定生活自理类、生产劳动类、服务实践类和劳动特长类等四大类的岗位,前三类覆盖劳动内容的全面性,而劳动特长类旨在鼓励学生在劳动、科技实践等方面持续展开创造性实践。常规岗位24种,内涵68项劳动教育清单。各年级所设定的岗位项目各有不同,学生可查看每个岗位的目标任务并自主选择(不超过四个岗位),将作为一个学期的劳动目标岗位。以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激发其劳动意愿。

制定岗位要求,落实劳动实践任务。基于个体差异,学校对每个劳动岗位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让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就能知道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做到目标明确。同时,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同一岗位的不同要求,力求让学生既有实际能力完成又有挑战性(见表1)。岗位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岗位任务要求逐一完成劳动任务,并且根据平台提示提供影像证明,当完成岗位所有任务要求后,平台才会开放评价界面,这样明确的劳动任务会促使学生坚持劳动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表1 部分劳动岗位分层任务要求

聚焦素养表现,形成证书激励机制。学生在完成劳动岗位任务并上传劳动影像凭证后,由自己、教师或家长,结合其劳动表现,在评价平台完成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四维5分制评价,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折合得分按低段2:8、中段3:7、高段4:6分配,平台根据各评价得分折算学生该岗位的得分情况,并给予电子星级证书。其中星级评价规则为:17分及以上获三星级证书、15-17分获二星级证书、12-15分获一星级证书,12分以下无星级。例如,三年级某学生在烹饪小厨师岗位获得16.5分,即获二星级电子证书,如果学生对于第一次的评价星级不满意,可开放第二次评价。学生的影像资料和岗位证书都将作为数据记录在个人评价平台上,存入劳动评价电子档案。

三、强化数据采集画像,激励“岗课赛证”劳动成长自觉

“岗课赛证”评价体系注重整合开发校家社育人资源,学校依托数智平台开发了“劳励方”劳动素养评价平台。在此,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技能导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可对“岗课赛证”的劳动全过程,进行实时、便捷、过程性评价。如此,让劳动目标有方向,让实践过程有记录、让素养提升看得见,激励学生劳动素养养成自觉。以某中段学生为例,“劳励方”平台后台量化数据的形成与采集如表2所示。

表2 小A(中段)劳动素养评价后台数据统计表

首先,评价类别和综合等级的评定方式。劳动岗位是学生落实劳动实践的最重要的方式,劳动课是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主要阵地,劳动竞赛则是激励学生掌握和强化劳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每日家务是鼓励学生坚持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通过四类劳动实践形成必要的劳动评价内容,劳动岗、劳动课、劳动竞赛和每日家务分别占比40%、20%、10%和30%。另外,为鼓励学生长期进行劳动技能特长的学习训练,专门设立劳动特长加分项。分类量化评价即为综合评价等级做基础,合计分类评价的折合得分后再转化为评价等级,即为学生的劳动素养的阶段性综合等级。

其次,四维不变量和变量的量规设置。学校细化四维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和劳动精神的量化评价,每项按5分制计评,并根据岗位特点设置素养配比。以此为后续形成素养画像提供基础依据,这些量化配比即为不变量。立足每个类别、每个岗位的劳动过程,评价主体对学生劳动实践作出表现性量化评价,按照是否爱劳动、是否会劳动、是否经常劳动和是否克服困难劳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数据即为自变量,四大素养的折合得分根据公式自动取得。

再次,数据分析和数智画像的自动形成。评价主体通过“劳励方”数智评价平台上传影像凭证作出评价,评价平台将根据评价数据,结合数据整理量规,计算出每项素养所得分占应得分的百分比,并把分数转化成等级制,形成分项等级评价。根据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四维素养百分比,自动生成学生劳动素养的个人数智画像。如此,完整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为其今后的劳动素养努力方向提供参考。后台通过数据汇总与分析,生成班级、年级和全校学生的数智画像,为学生个人画像提供对比参考,同时也将为学校今后的劳动教育定岗定标提供决策依据。

劳动素养数智评价的校本实践,改变了传统学生素质报告单上单调“一个字”的模糊评价,也改变了由教师“说了算”的主观评价,革新后的劳育素质报告单,形成集过程性、表现性、激励性于一体劳动素养评估报告。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受到激发,劳动素养有所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充分认同。

猜你喜欢

数智画像劳动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威猛的画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00后”画像
画像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