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地区表观健康人群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危险因素

2023-12-21薄得乐刘学青

吉林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石家庄患病率发病率

刘 佳,薄得乐,刘学青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胆囊隆起样病变,无明显不适症状,在早期很难被发现。我国研究证实,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以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受到区域、种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其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分歧[2]。腹部超声对PLG具有较高的诊断性和可操作性[3],因此基于超声诊断技术探讨石家庄地区表观健康人群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为胆囊息肉的早期预防、积极制定个体化的随诊计划及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2021年7月~2022年4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纳入本项研究。入选标准:①身体无明显不适症状的受检者;②受检者一般资料[如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超声资料、生化检查(如三酰甘油、胆固醇、血糖)完整者。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切除胆囊受检者;拒绝接受超声或血液检查或一般资料不全者。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资料收集与汇总:由固定人员记录每位受检者的年龄、性别,精准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BMI,正确测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所有受检者需空腹8 h以上采集肘静脉血,常规检测血液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由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超声医师对受检者进行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标准为胆囊壁可探及一个或数个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同时观察有无脂肪肝。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计量资料做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结果

2.1胆囊息肉组和无胆囊息肉组人群资料的比较:本研究将符合标准的体检人群13 254例中男7 366例(55.6%),女5 888例(44.4%)纳入本项研究。按照有无胆囊息肉分为胆囊息肉组(PLG组)和非胆囊息肉组(非PLG组)并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胆囊息肉组和无胆囊息肉组人群资料的比较[n(%)]

本研究发现,体检人群总体PLG的患病率为13.1%,两组在年龄、BMI、SBP和GL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息肉组患者年龄的中位数为49岁,其中女性805例(46.4%);非胆囊息肉组年龄的中位数50岁,其中女性5 083例(44.1%)。

2.2不同性别总体患病率与年龄分层比较及胆囊息肉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2.2.1不同性别总体患病率及年龄分层比较:按照有无胆囊息肉分组,体检人群男性总体患病率为7.0%,女性患病率为6.1%,总体不同性别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7,P>0.05)。统计结果初步表明,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受检者只有在年龄≥70岁组中女性胆囊息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两组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年龄分层中女性的胆囊息肉患病率高于男性,但男女性别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胆囊息肉的患病情况

2.2.2胆囊息肉与年龄的相关性:将受检人群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后,男性和女性PLG的患病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的上升趋势,并在40~49岁组(14.6%/15.3%)中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趋势,总体各年龄段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95,P<0.001)。男性 PLG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至顶峰后又下降的趋势,检出率最高的年龄段为40~49岁,各年龄段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55,P<0.001)。而女性PLG患病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上升达到顶峰后下降又回升的趋势,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也为40~49岁,各年龄段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81,P<0.01)。

2.3PLG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 PLG 为因变量(PLG患者=1,非PLG患者=0),以年龄、BMI、SBP、GLU为自变量,研究四者是否是胆囊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显示,BMI成为胆囊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SBP及GLU经二元回归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及检验结果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发病率较高和地区性差异,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4]。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和超声检查的普遍应用,PLG已成为健康体检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关于石家庄地区PLG的相关情况,了解本地区PLG的发病率及分析PLG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个体化预防和健康诊疗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甘肃省企事业单位人群PLG的检出率为9.39%[5],新疆地区整体PLG的患病率偏低为5.8%,其中汉族人群患病率为7.1%、维吾尔族患病率为3.5%,具有民族差异性[6]。郑普生对广东某高校职工体检在2013~2015 年连续追踪3年发现PLG的发生率分别12.31%、13.01%、14.17%,呈逐年上升趋势[7]。本研究表明在石家庄地区PLG的发病率为13.1%,石家庄所属区域为二线城市,相对于广州一线城市其发病率稍低,但高于甘肃、新疆偏远地区,证实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可能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且不能排除所属地区整体人群的工作压力和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造成机体物质代谢能力下降。有研究[8]表明,空军飞行人员2016年胆囊息肉病变的患病率为10.45%,较2010年的7.42%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增高的原因可能是与空军这种特殊职业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致身体机能内分泌受到损伤。

有研究[9-10]表明年龄是胆囊息肉形成的影响因素,PLG的发病率呈先上升至顶峰后下降的趋势,高峰年龄为40~60岁。在本研究中将年龄进行分层,证实了男性PLG的发病率呈现了随年龄增长先上升到高峰段后下降的整体趋势[11-12],高峰年龄主要集于40~49岁。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PLG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出现先上升至高峰后下降而后又上升的趋势,与党学娟[5]的研究结果相似。PLG在群体高峰年龄出现在40~49岁,可能与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关,精神处于紧张状态,饮食不规律,胆汁代谢的自我调节受损造成排泄异常、胆盐水平上升,使胆囊黏膜产生息肉。PLG发生率达顶峰后又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会因年龄增长胆囊结石患病率升高会造成超声对息肉的漏诊[1]。女性PLG的发病率在老年组中出现波动,不排除有某些胆囊息肉会出现自发消失的可能或女性雌激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但具体分子代谢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证实在石家庄地区年龄并不是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需特别关注40~49岁高发年龄组人群。

在本研究中除了在60~69岁男性PLG的患病率高于女性外,在其他年龄组均呈现出女性PLG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但男女性别差异在各个年龄分组中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男性PLG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其原因可能为女性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承受的各方面压力不低于男性,女性雌激素水平的早期提前降低会对脂质代谢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少,造成性别在罹患PLG的差异并不显著。

目前对于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是否为PLG的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13],通常认为大多数PLG为胆固醇性质,胆汁或血液中的胆固醇沉积会促进胆囊息肉的形成[14]。低密度脂蛋白是肝脏合成代谢和胆固醇转运状态的代表,高水平的LDL可降低胆囊对胆囊收缩素的敏感性,导致胆汁淤积和胆酸相对缺乏,从而促进胆固醇息肉的形成,但两者关系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表明在石家庄地区高脂血症及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对PLG无明显影响作用,但血糖升高与收缩压升高等高代谢综合征症状在单因素分析与PLG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失去统计学意义,与韩国Park E等[13]的研究结果相同。目前关于血糖对PLG的影响也不能达成共识,一部分研究认为血糖高不是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15],一部分研究认为血糖升高会抑制肝脏的胆汁分泌,降低胆囊的收缩运动,是PLG的独立危险因素[11]。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为PLG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SBP升高[16-17]。在本研究中初步证实血糖升高和SBP升高会对PLG的形成产生影响,但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我国肥胖人群的增多和超重带来的一系列代谢异常,本研究以BMI进行超重和肥胖进行分组,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中均证实BMI是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与Zhou等[16]研究中表明BMI在单因素分析中与胆囊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临床研究发现,BMI超过24 kg/m2的患者,胆固醇转运到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明显增强。BMI是在日常生活中相对好监测和自控的指标,因此,在石家庄地区积极控制和及时减重对于早期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更为重要。

本项研究存在部分局限性:由于本院体检中心承担的多为省市公务员的单位体检,而来自农村地区的体检人群相对较少,不能全面代表石家庄整个地区人群,可能会出现选择人群的不全面性,未来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进行连续性研究。另一方面,有研究证实不良饮食习惯会促进胆囊息肉的形成,而在本项研究缺少了对于吸烟、饮酒和饮食规律的一些调查问卷的统计,后期本研究将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来进一步评估生活和饮食习惯对于PLG形成的影响。

胆囊息肉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不同地区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在石家庄地区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证实了年龄、BMI、SBP和血糖与胆囊息肉发生密切相关,而BMI是胆囊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体重并有效减重,可降低因肥胖带来的一系列的血脂、血压和血糖的问题,对今后PLG的精准预防和降低本地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石家庄患病率发病率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梁丛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