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3-12-21于钦明
于钦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中国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解决过去农业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以生态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得到了认可,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如何推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结合《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一书,在阐明乡村振兴对生态农业内在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提出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由胡巧虎、胡晓金和李学军联合编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一书,就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该书共八个章节,作者首先对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进行了介绍,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并就生态农业与经济效益的耦合互动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将视角放在环境污染问题上,立足于生态农业发展需求提出环境污染治理办法;最后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具体论述了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内容。该书通过对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性探究,表达了迫切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观点,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建议,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了理论视角。
书中提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进行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如何兼顾“搞粮”“搞钱”与“搞绿”成为农业发展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自应用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建成。本文结合书中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就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总结如下。
其一,持续完善农业管理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性工程,与“三农”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处于该系统中,相关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同样,生态农业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复杂且庞大,农业经济产业、农业污染治理、生态农业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来运行。如果未能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各项管理制度,那么生态农业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和地方需要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农业管理体制机制,针对生态农业发展不同领域的工作搭建协同合作平台,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系统性特征,奠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其二,推进农业现代化环境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代表的创新元素成为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为了推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仍需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环境。如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精确的播种、施肥、灌溉、喷药等农业生产工作,减少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推进生态农业育苗技术、生产种植技术的研发,实现生态农业提质增产;推进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生态农业信息数据、标准和交易等要素的流通与运行,提高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流通率,实现多地区、多领域的生态农业信息实时交互。
其三,持续培育高质量的农业劳动力。人才资源是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对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高素质的人才是带动生态农业理念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农业格局形成的关键力量。不过目前来看,生态农业领域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数量并不多,从业人员依旧以大龄农民为主,青年人才和科技人才占比略显不足。为此,各地区政府应积极搭建政企校研合作平台,由地方政府牵头规划生态农业人才培育专项工作,对接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及农业科研单元,共同培育青年人才与农业科技人才,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注入人才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各地政府以及乡村一线建设者需积极增强生态农业发展意识,正确认识生态农业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并基于此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格局。未来随着生态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会更加协调,乡村振兴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