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融”共建“五个家园”不断谱写湖北民族工作新篇章

2023-12-21耿新陈诺

民族大家庭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家园共同体

文/耿新 陈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融嵌、文化融汇、经济融通、社会融合和情感融洽,共建各民族美好生活家园、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家园、团结幸福家园和互助和谐家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谱写湖北民族工作新篇章。

空间融嵌:共同缔造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空间是各民族成员日常生活、生产与学习的共同场所,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融嵌的实践场域。空间上的交融互嵌,有助于突破地域上的阻隔,缩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空间距离。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实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以建好“三区”(社区、景区、园区)为重要平台,为各族群众营造交流融居的美好生活家园。

以社区为基础,打造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温馨家园。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发动居民力量,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各族群众全方位参与社区治理,大家成了知心朋友、和睦邻居,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景区为载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平台。目前,武汉黄鹤楼、恩施女儿城等承接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项目,促进各族青少年和群众开展休闲旅游及交流互动活动。

以园区为桥梁,打造各民族群众美好家园。湖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科技教育园区、商贸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园区,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园区、模范企业、模范班组。鼓励企业更多招收省内外各族群众就业,支持企业强化各族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各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实行混班混岗、同工同酬,引导员工间互动交流。

文化融汇: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动各民族文化融汇,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促进灿烂多彩的荆楚文化资源共同成为中华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元素,发挥以文化人、文化润心的民族关系润滑剂功能。应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湖北省注重保持各地区各民族多元文化活力的同时,在“融”字上下功夫,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黄石市、孝感市每年邀请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群众同过中秋佳节已成惯例;宜昌市每年端午节组织各族群众到屈原故里感悟先人家国情怀;武汉市起义门社区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点,每季度组织在鄂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开展诵读比赛。

在国民教育中融入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教育。秭归县九畹溪中学通过打造民族文化长廊、中华传统文化长廊、“汉字英雄”长廊、景点名胜知识长廊、教室文化长廊等,促进各族文化融合式发展。

在传承保护中促进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星光大道》2022 年度总冠军、湖北恩施“土家稀奇哥”在央视舞台欢唱《四季》《六口茶》《土家敬酒歌》等歌曲,将荆楚大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展示给全国观众,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精神力量。湖北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打造优秀民族文化精品,支持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打造的土家音乐剧《黄四姐》《太阳照在山窝窝》等精品力作分别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和湖北省综合最高文艺奖项(屈原文艺奖)。

经济融通:携手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民族团结的直接动因,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各民族经济融通包括经济形态的多样化、经济贸易的互惠互利互补、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湖北省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和重点任务,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汇聚强大力量。

突出“融”的重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湖北民族地区全面融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恩施机场迁建、清江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恩施中医药产业与宜昌生物医药、荆州健康医药等产业实现互补,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

打造“融”的品牌,画好守望相助同心圆。实施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疆援藏,突出产业援藏援疆,推进科技援藏援疆,巩固民生援藏援疆,创新就业援藏援疆,鄂藏经贸往来更加密切、鄂疆合作纽带更加紧密。湖北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茶为媒,谱写“羊来茶往”的佳话,沿着昭君出塞之路尽情绽放民族团结的绚丽花朵。

夯实“融”的基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湖北“一州两县”布局实施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项目,形成了集生态文化旅游、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和融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大数据等于一体的“4+N”产业集群。恩施州拥有5A级景区3 家、4A 级景区21 家,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不断推进创建全国优质休闲康养基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社会融合:构建互嵌式各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多民族融合互嵌的社会结构体现了多向性、主体性与平等性,可以增进各民族间的互动与交融,使各民族成为利益相关、感情相通、结构相连的共同体。随着社会流动,各族群众共事、共学、共乐、交友和通婚不断增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社会融合度明显加强,朋友圈、同学群、同事群等现代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湖北省推进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共同营造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有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认同以及市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接纳和融入。

多措并举推进“三项计划”落地生效。湖北省民宗委制定实施“三项计划”行动方案,2023 年,实施100个“三项计划”省级试点项目,支持武汉市、巴东县、来凤县、五峰自治县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

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环境。湖北全省先后建成90 多个市、区级民族团结服务中心,670 多个重点社区民族团结服务站和窗口,200多个民族团结联系点,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沟通协调,建立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协作机制,形成了广覆盖、立体化服务网络。

切实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合力。建立湖北省委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明确21 家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民族工作列入省级督查事项;组织、宣传、巡视等部门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两个纳入”的工作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明确其在考评项目中的权重;重视发挥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商会协会等联系广泛组织优势。

情感融洽:营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情感认同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将个体的单一性与集体的整体性紧密地结合,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整个中华民族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融为有机整体。高度的情感融洽有助于激发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而奉献的决心和干劲,并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湖北省着力促进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各民族友谊;深入研究阐释湖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推出《唐崖土司夫人》《老兵》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用好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打造昭君出塞、唐崖土司城遗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旅游线路,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的全过程。武汉市江岸区依托武汉“微梦传媒”新媒体,推出系列创意短视频,广泛宣讲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鄂就业创业、共同抗疫、助人为乐等故事,使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用情讲好湖北故事。深入挖掘荆楚文化、长江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蕴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精神价值,在大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组织编纂湖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持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家园共同体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寻找失落的家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绿家园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