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对唐代社会文化的折射
——评《唐代书法与文化》
2023-12-21赵紫文
书名:《唐代书法与文化》
作者:王元军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年1 月
ISBN:978-7-5000-7896-8
定价:32 元
唐代书法历来被学界认为是古代书法史发展中的关捩性时期,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就有“书之盛,莫盛于唐”的观点。朱翌《猗觉寮杂记》也认为:“《唐百官志》有书学,故唐人无不善书。”可见洎乎宋人的书学认知中,唐书即为法门,并可堪比魏晋,以至成为后世取法的源脉。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更是总结道:“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矣。”至当代,虽现代学术方法介入该领域,但总体上还是集中于书史内部的书家、作品、书论的研究,对于外部非艺术因素及其与唐代书法本体的关系,尤其是在书法如何折射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往往失之应有的关注,这无疑是我们亟待需要惊警与反思之处。
由王元军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唐代书法与文化》一书,从书法本体与社会文化的复合视角切入唐代书法史,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探赜,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范式。著作由21 篇文章组成,内容可分为四类,一是唐代政治文化与书法发展的关系,如翰林书待诏及其活动、“四才”制度、干禄进士书法等3 篇文章。二是探究唐代书法群体与生活文化的交互,如佣书、妇女、经生、收藏者以及文人题屏、壁、器物、雁塔题名等活动的文章6 篇。三是关于唐代社会文化下书家书法及书事的考证,涉及䛒光、李邕、武则天、韩愈、怀素、邬彤、刘洎,还有《快雪时晴帖》中的“君倩”、《撵茶图》中的人物等共11 篇。四是书法地理文化的考察,即对九成宫文化意义的考索与阐述1 篇。从该书研究内容的构成来看,作者尤其注重通过唐代书法反观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并较之以往研究在史观、视域及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从史观上看,由于历史是根据实物和文本史料所进行人为叙述的结果,所以研究者的历史观念及立场决定着其看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一直以来,唐代历史文化维度皆被作为研究书法本体的“背景”,似乎社会文化早已为书法发展“准备就绪”,且都是正向的促进而没有丝毫限束,这实质上是一种偏颇书史观的体现。而该书作者所体现出的书史观则在于,唐代书法既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亦有其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氛围。认为在“他律”与“自律”的涵濡过程中,书法艺术方可得以发展。同时两者之间并非单向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对书法本体折射文化渊源的关注,可称之为一种对“所以然”的深入挖掘。
其次从视域而言,书法史的真实状况较之后世的想象要相对复杂,遂人们希冀通过将视域锁定在少数楷模和作品上来构建书史。但是过于注重阐释“经典”并将其直接等同于整个时代,则会因视域的局限而偏离史实。对于该情况,该书作者在《书法与唐代社会生活》一文指出:“唐代书法绝不仅仅是文人墨客书斋中孤芳自赏的艺术,也不仅仅限于纸上展示其线条的魅力,而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认为书法发展与社会文化中的群体趋向力密切相关。因此作者关注到了唐代群体性的题写活动和以书饰物的行为等。这样的视域增加了新角度的体察,有利于开拓研究范围,亦可涤除研究视阈的盲点。
最后从方法来说,唐代书法史研究固然离不开传统的史料考订,以此方法可以较好地把握风格、流派及思想的构成。但随着史观与视域的调整,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方法。该书在运用考证方法的同时,还在极力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历史情境进行还原。这实际上有类于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提出的“情境分析”方法,即不局限于书法本身,而是通过对古人艺术行为的文化渊源进行说明,调查该行为由哪些因素而引发,并且艺术行为对这些因素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该方法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我们客观地理解历史的真正面目。
综上,唐代书法并非存于真空环境之中,社会文化既是其发展因素,同时也受到书法艺术审美的塑造。如唐人“官壁题诗尽”的书法普及,到“粉壁素屏不问主”的创作状态,再到“崩云落日千万状”的艺术效果,可见书法已成为唐代社会文化中重要的审美力量。而这些都需要学者们借鉴《唐代书法与文化》一书的方式,尝试更新史观、融合视域、适配方法,如此方能在不断阐释中发掘出古代艺术与文化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