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篆为源——当前全国书法统考现状与反思

2023-12-20唐楷之

大学书法 2023年6期
关键词:书体篆书篆刻

⊙ 唐楷之

一、字书教育的历史沿革

中国书法历经变革,薪火传承、赓续不断。自商周贞人秉事文字传习著刻,至西周开始了六书教学,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作为童蒙识字范本。秦汉时期统治者命史官教授童蒙文字书法,组织官方考试,遴选人才。西晋时有书博士,北魏置八书吏,至隋唐时期,书学教育在制度、铨选、教材、文献等方面皆趋完备,足见古代高度重视书法教育。从商周至汉末,书法的发展表现以书体流变为主,此时童蒙教育以《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章》《说文解字》等为范本。魏晋以后,出现了以名家书帖为主的教学范本,形成了以字书与名家法帖并行教学的书法艺术样式。中国古代注重字书教育,其以小学训诂为基础,贯彻文字演进脉络,重视接受篆隶古体的研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

东汉学童识籀书九千字能入仕,以八体应试,最优者为尚书史。同时,文字书写不端正者便遭惩戒弹劾,可谓法规严苛。东汉书法教育以《史籀篇》为范本,此时社会通行隶书,但仍需掌握古文篆字。篆书为文字演化之源,历代蒙学皆重视篆书古文的基础培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六书之祖,作分、隶、行、草,必以篆法绳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古文篆书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北魏置八书吏,专掌八体书。北朝书家江式教授学子书法,依八体培养善书者,重视掌握古篆的书写。唐时设书学博士二人,学生三十人,其习书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兼习之”[2]。《石经》文字为古文、篆书、隶书三体,限学三年。《说文》为篆书,是文字训诂的典范,限学二年。《字林》为大型字书,书体为隶书,限学一年。唐代规定以此三篇作为习书范本,其中《石经》《说文》学习时间较长,于此可见重视文字训诂,以小学为根基突显古文篆字在书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书学承扬唐法风尚,加强古文篆隶的研习。《宋史》载:“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3]

宋代肇兴金石著录,文人士大夫皆推崇古文篆字,书学主要有篆、隶、草三体。要求以篆书为首,识六书,通篆法。学书必以篆为先,因古文篆字最近字源,可溯源融通字体、书体流变。元郑杓《衍极》称:“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4]从古文篆籀到行草,书体在漫长历史中趋简演化,故学书当追溯源头,以篆籀始,师法自然之妙,自出机杼。“以篆为源”的书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主流,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称:“故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然后熟临‘二王’正书。”明赵宧光亦称:“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5]历代书家皆以篆隶为书学根基,由此通识文字义理,体悟书艺嬗变。汤临初称:“故学书而不穷篆隶,则必不知用笔之方,用笔而不师古人,则必不臻神理之致。”[6]古往今来,书学以篆隶为根基的教学模式,皆因篆书为书体发展之本源、文字创生之端。由篆书深汲小学训诂,方能通晓六书义理。如今,全国书法统考改革明确了篆书的位置与作用,既承袭发扬了古代书学范式,回归篆隶筑基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与时俱进的书法艺术创作与创新风尚。

各省市2024 年书法统考统计表

二、书法统考的现状与意义

汉字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的兴衰命运,记录着文明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7]“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8]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9]新时代社会文化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高校书法专业立足高远,成为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为当下书法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近期全国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发布的最新书法类统考说明中反映,高校书法招生考试的内容及评价标准均已对应调整,已明确将“篆书创作”规定为必考科目。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提升书法统考规格,注重艺文并进、贯通汉字与文脉精神的核心思想。书学津梁回归篆书根源的传统教育,通过考察汉字溯源流变以应用于篆书创作的实践能力,对书法考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技能素养要求。

如下表所示,全国各地区2024 年书法类统一考试说明,多地首次将“篆书创作”规定为必考,集中反映出国家对未来书法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篆书乃五体之首,承接古代国学之小学体系,也能为真、行、草书体的研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统计,可见书法统考的命题创作要求为两种书体,其中“篆书创作”为规定动作。对比各地的“篆书创作”,考试也存在难易之分,如有八地在篆书创作中提供指定的篆字,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目前考生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对于创作要求的第二种书体,则可以从楷、隶、行中选择其一,如江西、广西指定创作的第二种书体为行书。综合全国各省市书法统考的新要求,显示了篆书在统考中的重要地位,统一确定了“篆书创作”的内容和标准,要求考生掌握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以达到参加全国书法统考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全国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院校中,仅部分美术学院、艺术院校保留校考,其他高校均以各省书法统考成绩择优录取。在校考试题中,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招生考试常设篆书创作科目,并有篆刻创作、印稿背摹与小篆辨识内容;河南省统考曾包括篆刻临摹与印稿设计科目;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亦有篆刻创作科目;此外,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要求考评印稿设计科目;内蒙古艺术学院考试也包括小篆辨识内容。当前,书法统考与校考的科目要求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书写格式、纸张尺幅、创作字数、书体指定等。考生备考训练疲于应对,应试主体表现出一种被动现状和学习困扰。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现有的篆书、篆刻与小篆文字学考试为全国统一推进“篆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今后,在书法统考中,篆书临创、篆刻考核等科目都会成为普遍性的要求和标准。

三、对书法统考篆书规定的反思

各省份书法统考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考生培养方式的转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书法统考进一步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以书法统考“篆书创作”规定为始,促生了高素质书法人才培养及高校课程体系规划的新模式。无疑,篆书研习对书法高等教育大有裨益,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应以书法统考改革为切入点,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努力推动书法教学体系优化发展。

(一)科学规划备考时间

综合分析各地书法统考说明可知,考生需掌握包括篆书在内的两种书体创作技能,以及两种书体的临摹能力。第二种创作书体可为楷、隶、行等,也有直接指定第二种创作书体为行书的,如江西、广西两地。此外,有些地区随机或从题库中抽选某一书体创作,增加了应试的挑战性。书法考生至少需掌握好四体书,加重了应试学习任务。通常,在一些已有书法校考的地区,书法考生的专业培训较为成熟,能够顺应变局调整、增加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快速适应新规以达到升学目标。如以杭州地区书法高考培训看,考生需经过八个月的专业系统化培训,其中篆书学习周期一般为两个月,篆刻为两个月,楷书学两个月,隶书学一个月,行书学一个月。其他地区主要训练楷书和隶书,统考新规发布之前也不教习篆书,基本没有篆刻教学。面对篆书创作现状,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辨识篆字,兼备古文字基础常识,加强并掌握好篆书临习与创作能力。此外考生还需要掌握隶书、楷书、行书等经典碑帖的精准临摹能力。针对目标性的美术院校的招考要求,这类考生还需要掌握好篆刻以及印稿设计、小篆识写等科目的技能。相对于全国范围或考生聚集众多的省份来说,只有擅长篆书创作或篆刻技能的考生才能脱颖而出取得佳绩,确保完成升学指标。总之,不能忽视书法高考普遍面临学习内容繁多而时间有限的困惑,应按照统考新规科学规划学习课程与进度,认真落实篆书创作科目要求,保证考生的学习时间和成效。

(二)深入篆书研习教学

全国书法考生在篆书学习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二:其一,篆字的辨识、背记与临写。许慎《说文解字》为历代篆书学子通径,此外王福庵《说文部目》、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均为初学篆书津梁,对篆书辨识背写大有裨益。曩时,笔者在熟悉说文部首的基础上查阅篆书字典,自觉以《唐诗三百首》释成小篆,重点背写疑难篆字。其二,提高篆书创作书写能力。经过对各地考生基本情况的调研发现,使用小篆创作的考生取法风格以清代吴让之、赵之谦、邓石如三家为主,较少部分取法秦代《峄山碑》和唐代李阳冰篆书风格。唐宋铭石篆书细挺通畅,书写难度较大,不仅要运用笔性弹力和对结构的精微控制,而且要表现一定的艺术个性,这些都是在熟悉篆体发展情形下所展开的篆书创作。清人篆书结体自然,加强提按,书写性强,更易掌握书风特征。目前,书法高考篆书培训的临摹与创作风格集中在清代吴让之和赵之谦两家,是否会成为评审篆书创作水平的瓶颈?事实上,在书法本科阶段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考生的基础与应试能力问题,更多是反映了书法教师自身的篆书、篆刻技能与教学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学子学业要求的现状。所以,从书法统考开始,必须改变这一僵局,应该培养、发挥擅长篆书、篆刻创作与教学的师资力量,让考生认识更多的篆书类型与艺术风格,不以考试篆书创作为学习目的,自觉展开字体与书法艺术研习,将考试规定纳入篆书学习与创作实践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要规避为提高篆书创作的分值而取法展览体和时风捷径的现象,这些都不是书法统考设定篆书创作的立命思想,各层级书法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发展中小学字书教育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当前,国家着力强化中小学汉字教育,在书法教学中,应逐步加强对篆书和古文字的认知及审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000 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10]对篆籀古文字的学习不仅能从小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发展史的认知,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从中小学开始认识和学习篆书能为书法统考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更能全面落实篆书创作社会化整体发展。

(四)完善高校篆书教学体系

国家重视书法教学,挖掘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书法统考以篆为源。以书法统考楔入,统筹优化书法教育体系,贯通中小学至高校书法教育教学。中小学学生适度认识篆书能为书法统考夯实基础,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篆书的相关课程体系,以构建不同阶段篆书艺术的学科化教学。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为例,其坚持尊重传统、弘扬传统的道路,培养学生掌握好书学、印学、中国画等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能力。[11]专业基础课程按教学规律设置应以篆书、汉印临摹为首,其后开展各书体(印风)临创及理论研习。磨炼篆刻和篆书金课教学成果,积极实践高校篆书教学教改项目和专题临创展览,为把书法学打造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对篆书、篆刻课程的反思

篆刻是篆书表达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形式。汉定摹印篆为六书之一,其介于篆隶之间。书法学习回归以篆为源,应进一步发展篆刻教学。清代篆刻家强调“印从书出”,以书法笔意增强篆刻艺术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如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王福庵等篆刻家书刻俱佳,既是书法家也是篆刻家,而且“以书入印”,成为一代大家。故“以书入印”是篆刻艺术创造性、超越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美术与书法”并列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全国高校篆刻教学研讨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内容。从书法统考开始推动篆书、篆刻艺术创作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了篆书学习、篆书创作的当下意义与价值,更有利于篆刻艺术独立成为一门专业。当前,全国书法统考对“篆书创作”的统一规定为高校篆书和篆刻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和重心,对于目前忽视篆书(篆刻)临创的专业教学模式,势必会引发教改风潮。中国美术学院历来重视篆刻教学,校招恒定篆字、篆刻及印稿背摹内容,其以篆、识、写通用的能力,加之“篆书创作”能力的提升,不自觉地成为当前书法统考篆书科目教学的一个模板。在文、史、哲、艺、美和考古、文博等跨学科的专业中,篆书学习与创作同样具有传统与现实意义,篆书通识教育的觉醒成为中华人文审美提升的显著标志。

但是,我们不能以某一模式来覆盖全国,也不能简单照抄某一模板。目前全国书法统考虽然已经过不断革新,但是在当代书法统考中以“篆书创作”科目作为规定动作还是第一次,书法统考依然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复杂性。就是在山东、浙江等书法高考成熟的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首先,我们已对考试科目与分值标准形成了共识,强化考生专业学时与文化分占比的重要性等问题;其次,如何对具体的书法高考培训机构的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管理制度等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如何推动统考与校考规格模式统一,进一步简便考生报考程序,推进就地报考,等等。这些都是在国家规定“篆书创作”成为书法统考科目后所必须应对的棘手问题。

由此,我们欣喜书法高考已经走向国家文化战略发展规划的进程,而不再是亦步亦趋尾随社会培训以延喘。同时,全国书法统考“篆书创作”成为必考科目所反映的现状与问题也值得业界和学界深思。建议各相应机构积极落地调研,依据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严格规范书法统考工作,以服务考生为中心,优化考试条件,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书法艺术人才健全各项保障措施。

猜你喜欢

书体篆书篆刻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篆刻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瑩波篆刻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