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2023-12-20王德群
王德群
有人说,15岁前,孩子是家庭的;15岁到18岁,孩子是学校的;18岁后,孩子是社会的。所以——
作为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成绩呢?众所周知,孩子的努力是内因,家长、老师、社会都是外因,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外部因素形成合力呢?我认为必须以亲子关系为基石。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体会一:一起制定成长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儿子今年参加中考,被河南省一所示范性高中录取。
中考前,儿子向我透露:“班里一些同学去西安、天津、新疆等地方学习了……”言语之间有羡慕也有惆怅。
我和儿子交流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由来,特别谈到古代科举的作用和当代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我形象地比喻:全国许多省级行政区,就像许多条江河,这些江河水容量不一、深浅不一、盐碱度不一,学生在户口所在地学习,就像这些江河里的鱼,游向大海,同时参加高考,但录取标准不一样是合理的,这是中国的国情。
在河南,我们已经适应本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即使去了外地,外地的教育水平也有限,未必适合我们,而且求学之路很长,高考之后还有硕士生、博士生考试,博士后流动站的选拔等。河南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全国数一数二,录取分数线也排在前列,但是,只要冲过这一关,将来考研、考博等,再无地域之分,是不是要占些便宜?
这次交流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近期,在一次聊天中,儿子说:“我们班同学,好多家里很有钱……”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我猛醒,儿子渐渐长大了,需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远大的学习目标。
我用开玩笑的口吻问:“假如有机会选择,你想当王建林还是当王思聪?也就是说,你想当有钱人还是想当有钱人的儿子?”
儿子说:“我当然选择前者!”
我趁热打铁:“我记得你小时候说过,你想长大后赚好多钱,然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告诉儿子,许多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有价值。我认为这样说不全面。人的真正价值与人生目标相关联,比如,假如你的人生目标是当一名地质学家,那么,你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认识地球、开发地球、保护地球方面。当专家做科研、当教授做学问,也有正常的工资和津贴,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上为孩子们传授地球知识,或者开科普讲座、出版相关的图书……这样也能体现人生价值。
儿子渐渐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成长的目标,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体会二:做好自己的事,给孩子做好榜样
我有一个信条:家长成为更好的家长,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更好的孩子。
在我家,家庭教育的分工是:我负责精神鼓励,孩子的妈妈负责物质保障,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营造氛围。
精神鼓励不好掌握火候,说得多了,孩子烦,但孩子烦家长也不能“躺平”,要找对方法,积极向孩子灌输正确观念。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辅导功课我可以胜任,但从他上初中开始,我就感觉力不从心了。怎样更好地做好精神鼓励呢?我琢磨从自身寻求突破。
近几年,在几次重大考试、参加马拉松比赛活动中,我加班加点、刻苦训练,明显感觉对儿子有所触动。我大学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都是非法律专业,但我利用碎片化业余时间努力学习,通过了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取得了A证。证书领回家的那天,儿子跟我开玩笑,说让我拿出来看看,鉴定一下真伪。看得出,他是用这种方式向我表示“难以置信”的敬佩。
我经常和儿子分享,做人的本分是做好自己的事,从事每一种职业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某种程度上,学生也是一种职业,要像对待工作那样努力、主动学习。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行业的珠穆朗玛峰,要敢于、善于攀登自己行业的高峰。不知不觉间,这样的观念已融入儿子的血液。
体会三:努力找方法 共同解难题
有人说,15岁前,孩子是家庭的;15岁到18岁,孩子是学校的;18岁后,孩子是社会的。相信每位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
孩子终究要面对社会的考验,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就像现在,孩子和家长都要面对手机的诱惑。
如何抵御游戏、短视频的诱惑呢?正好当时学校推荐阅读《荷马史诗》等书籍,我就和儿子分享奥德修斯的故事。
奥德修斯是希腊智慧的代表。特洛伊战争以后,他和一些水手在海上航行,经过一片海峡,那片海峡据说有海妖。海妖唱歌很好听,水手经不住诱惑,会投水寻找,结果被淹死。奥德修斯很聪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所有水手的耳朵都堵上,这样就听不见海妖的歌声了。他自己想听,又恐有性命之忧,就让水手们把自己捆在桅杆上。经过那片水域的时候,海妖出现了,唱起动人的歌曲。奥德修斯听得如痴如醉,想投身入水,却无法动弹。这个无法动弹是他自己预先筹划好的,帮他捡回了一条命。
分享这个故事之后,我和儿子约定,我们也要把自己捆起来,即相互監督,设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掌握学习方法?我和儿子一起观看清华大学李森林教授的视频《终身学习与大学之道》,领悟学科知识框架的构建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一起观看系列视频《曾国藩教子十法》,交流心得体会。
面对《三体》的种种假设,如何重构科学认知?有人相信“农场主假说”,有人相信“射手假说”。我跟儿子开玩笑,假如我们真的是“二维生物”,我要当一名“火鸡科学家”。
面对选课苦恼,我和儿子探讨:“你科幻基础不错、空间思维缜密……无论选什么,我都支持你,最好听听班主任的意见。”
面对学习压力,我陪儿子利用周末和假日去户外跑步、打球、骑行、郊游,在大自然中释放压力。
面对成绩起伏,儿子也曾纠结过。我鼓励他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多向老师请教,多和同学交流,自己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也要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班里学习氛围更好了,大家的成绩都会更好。
总之,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知识、能力的增长与身体、大脑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以孩子为中心的“放养型”亲子关系、以家长为中心的“圈养型”亲子关系,都不再适合。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放手、信任、尊重,也期盼和家长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互动,所以,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