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成绩上不去多是立意太浅
2023-12-20远方
远方
像冰淇淋可以适当品尝却不能代替主食一样,流行读物不能代替经典名著
【人物名片】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特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的一句话,也是温儒敏最欣赏的一句话。
他认为:从社会层面来讲,当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动起来,想提升国民素质、国家软实力,就要提倡阅读;从个人层面来讲,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喜欢阅读,不知道怎么阅读,那么他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有缺损的。
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有着怎样的阅读经历?他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又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
可以给孩子指定阅读范围,但哪些读、哪些不读,他们可以自行选择,要允许他们读闲书
笔者:众所周知,您是一位爱书者。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阅读的?又有着怎样的阅读经历?
温儒敏:阅读对我而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觉得阅读是一件“很个人”甚至很私密的事。周作人就说过“书房不可示人”的话,意思是别人看你读什么书,就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不过对未成年人,在阅读上给他们做一些引导,还是必要的,但不宜强制,要给他们选择的自由。就是说,可以给孩子指定阅读范围,但哪些读、哪些不读,他们可以自行选择,要允许他们读闲书。如果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灌输思想或者考试升学,不允许有个人爱好,就难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老师上课没有PPT,但都很尽责。记得有位姓黄的语文老师,每周都用一两节课来讲故事、读小说,极大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当时能找到的多是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我都读过。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我至今能完整背诵。
我还读过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为磨炼意志,我甚至模仿青年毛泽东,洗了五六年的冷水澡。
除流行读物外,我读得最多的还是古典章回小说。我外祖父家有藏书,都是竖排繁体半线装的。这些书我是“连滚带爬”地读,似懂非懂地读,不求甚解地读。
我上小学时读《西游记》,里面很多字不认识,我就跳着读、猜着读,看到写风景的就跳过去,看到诗词也跳过去,看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了。之后,我又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龙图》等,阅读量上去后,阅读习惯也养成了。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要归功于自由的课外阅读给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您又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呢?
温儒敏:上初中时,我对文学尤其诗歌产生了浓厚的興趣。我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惠特曼,同时迷上了艾青,并用笔名“艾琳”尝试写诗,给杂志投稿。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走过那个艰难的饥饿年代。
初中毕业,我离开小镇,到县城上高中。当时,我买不起书,读书不是从图书馆借就是站在书店里读。那时不光我没钱,学校也没钱。记得《青春之歌》刚出版时,学校就买了两本,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里。我和很多学生围着公告栏读,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追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连续剧一样。
我幸运地碰到了几位爱书的老师。我至今记得高中语文老师钟川的家,阴暗、潮湿、窄小,不过里面全是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等大文豪的作品,一摞摞地堆放在简易的书架上,让我大为震撼。
上高中时,我不光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当时的流行小说,还读哲学、天文学方面的书,虽然不太懂,但就是愿意读。
研究生阶段,我读的书更多了,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读的书不下一千本。书读多了,内心就有了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作文成绩老上不去,多是立意太浅,老师一看觉得千篇一律。说穿了,不是写的问题,而是思的问题
笔者: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考试作文能拿高分,但孩子表示作文拿高分很难。对此,您有何建议?
温儒敏: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想清楚、想明白,然后才是表达得有特色。
作文成绩老上不去,多是作文立意太浅,老师一看觉得千篇一律。说穿了,不是写的问题,而是思的问题,是视野太窄,对事物的了解不深不透。就是说,大脑的思维能力不行。
笔者:那怎么培养思维能力呢?
温儒敏:大量地阅读积累是关键。作文满分是60分,老师可以教孩子写到30~40分,要想再提高,就要靠孩子大量地阅读积累。
国外有个针对高中生的写作教学实验:一个班一周写一篇作文,对阅读不做要求;另一个班三周写一篇作文,同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一年下来,两个班都有进步,但以阅读为主的班进步更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提高写作水平,多读比多写更有效。写作是信息输出行为,考查的是学生怎么筛选信息,怎么给文章立意。如果阅读太少,头脑中没有信息量,哪来的文章立意呢?如今,我们的高考阅读题与写作题,涉及面相当广,如果孩子除课本知识外什么都不知道,考试是会吃亏的。
总之,想提升写作水平,就要大量阅读。用大量阅读来培养思维能力,然后加上适当的写作技巧训练,读写结合,才有效果。
笔者:现在很多孩子除教材教辅外,基本上不读课外书,对语文课也没有多大兴趣。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温儒敏:孩子没有阅读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缺少家庭阅读氛围。
孩子除少数天赋异禀的外,多数在不阅读的家庭中是很难爱上阅读的。家长不阅读,整天打牌、喝酒,怎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所以,家有小学生或初中生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阅读时,自己一定要阅读;如果真做不到,最起码不要影响孩子阅读。
小学和初中,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以后就难了。
另外,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阅读方法的引导做得不够。语文课都是精读精讲,把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抠得很细,这样细致地学习会让孩子感到疲劳。
精读的目的,本来是给例子、给方法,让孩子学会后用于自主性泛读,可老师担心这样做有遗漏,对考试不利,于是把所有课都精读精讲、细嚼慢咽,导致孩子失去了阅读延伸的空间,本来不多的兴趣也被扼杀了。
加上语文课传授的阅读方法太单一,都是分析性阅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其实,除精读外,还有猜读、跳读、群读等,对不同的文章,阅读方法要有区别。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对此很少关注,结果孩子上了很多课、做了很多题、考了很多试,依然不会阅读。
海量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只要孩子有兴趣,怎么读都行,哪怕“连滚带爬”地读
笔者:如今,中高考越来越看重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孩子想要飞得高、飞得远,一定得对阅读有兴趣才行。请问,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温儒敏:这需要家长、学校和孩子三方共同努力。
1. 家长不要把考试和阅读对立起来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常孩子是喜欢阅读的,但从初三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一路下滑,到了高中阅读则变得非常功利,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孩子读与考试无关的书。
当下我们还是应试教育体制,分数重要,我能理解。如何让孩子既考高分,又少伤害甚至不伤害阅读兴趣呢?这就要看家长的智慧了,聪明的家长不会把考试和阅读对立起来。
如今,高考考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考的是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面对这种变化,平时阅读面广、书读得多、思想活跃的孩子,考试中容易取得好成绩;阅读面窄、只读教材教辅、只注重刷题的孩子,在考试中就很难取得好成绩。其实,这样的孩子哪怕后来上了大学,阅读面窄的劣势也会逐渐显现,制约其发展。
2. 語文老师要成为点燃孩子阅读热情的“火种”
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与老师是分不开的。很多语文老师课堂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我长期深入语文教育一线,发现很多老师只读与职业相关的书,很少读其他方面的书。问其原因,无非是社会浮躁,语文界有太多流派、太多改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难以沉下心来读其他方面的书。
语文课人文性很强,老师的学养对孩子的影响重大。如果连老师都不热爱阅读,孩子受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肯定不大。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成为点燃孩子阅读的“火种”。这既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老师自身成长的需要。
3. 要允许孩子“连滚带爬”地读
海量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只要孩子有兴趣,怎么读都行,哪怕“连滚带爬”地读。所谓“连滚带爬”地读,包括快读、猜读、跳读,就是说不用抠字眼,也不用精读。有时不求甚解,反而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此外,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阅读口味。
近年来,玄幻、言情类小说颇受欢迎,并成为网络原创文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像冰淇淋可以适当品尝却不能代替主食一样,流行读物不能代替经典名著。孩子读什么书,需要家长、老师引导,如果家长、老师放任不管,孩子读了有黄色、暴力内容的书,阅读口味变坏,会得不偿失。
笔者:如果让您推荐,您推荐孩子们看什么书?
温儒敏:我曾给大学生开过一个书单,上面有20本书,国内的有《论语》《孟子》《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红楼梦》,还有《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等,国外的有《理想国》《沉思录》《哈姆雷特》《社会契约论》《正义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我尤其推荐年轻人多读读鲁迅的作品,从中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国民性,学会独立思考,学习他不随波逐流的批判精神。
最后,我祝孩子们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们都能培养出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那么除他们自己受益外,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会受益。
【编辑: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