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基本运动技能表现性评价测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亚运之旅》测评方案为例
2023-12-20徐贞华蔡际榜
文/徐贞华 祝 芳 蔡际榜
基本运动技能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1],主要表现为走、跑、跳、踢、钻、爬、投、接、抓、击等基本动作。本研究测评的基本运动技能主要涉及到跑、跳、投、跨、钻、爬等基本运动技能,通过测评综合评定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找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一、测评内容与参考标准
(一)测评对象
学校二年级1班47名学生,其中男生24名,女生23名。
(二)测评时间、地点、天气
2022年9月22日下午14:00—16:30;户外无遮挡塑胶排球场地2块;气温29度,微风,阴天。
(三)测评方案与器材
本次测评采用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提供的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项目式学习内容《亚运之旅》进行测试(表1)。
本次所采用的器材与方案中规定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器材的摆放也是严格按照测评方案场地示意图进行放置(图1)。
图1 水平一基本运动技能表现性评价场地示意图
二、测评总体情况概括
本次有47名学生参加并且全部完成测试,没有出现中途退出的情况,完测率100%。在测试前教师只进行了测试方法的讲解,并请出一名学生进行示范,其余学生均没有练习,相当于是一次“闭卷考试”。本次测试罚时情况比较突出,全班47人,41人出现罚时,最多罚时40秒,最低罚时5秒。虽然这个成绩不太理想,但是这是学生最原始的测试状态。
测试总体情况表现女生优于男生,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认知上,女生比男生更能听明白教师所讲的方法,在测试的过程中表现出思路更清晰,失误更少。
三、测评项目分析
(一)第一关“低姿匍匐”测试项目分析
1.测试结果
男生触杆1次的有9人,触杆3次的有1人,1人触杆未放回;女生触杆1次的有4人,触杆2次的1人,触杆未放回的1人。全班总共触杆人数17人,占测试总人数的36.17%。
2.问题分析
测试现场观察学生能够做出“低姿匍匐”的动作,但是动作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爬行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手臂的力量,交替向前爬行,很少用到下肢蹬地动作,导致爬行速度偏慢,爬行姿势不够规范。
3.改进策略
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爬行姿势的练习,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情境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爬行动作的价值。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测试时,可以设置各种不同的测试场景让学生自主判断需要采用何种爬行姿势。
(二)第二关:跨越小栏架测试项目分析
1.测试结果
小跳0人、漏跨栏架0人、碰倒栏架0人。
2.问题分析
从测试结果看,这一关难度偏低,没有很好地体现“跨跳”的能力,因此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现实水平。
3.改进策略
“越”的能力在体育技能中主要表现为跨越一定的高度,跳跃一定的远度或者是翻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本关主要测试连续跨越能力,不仅考验学生跨的能力,还要考验学生跨过前面一个高度后还要继续起跳跨过下一个高度,因此本关的动作要求体现为跨和跳的结合,所以跨——跳连续性应该作为本关考核的重点。
(三)第三关:极限攀岩测试项目分析
1.测试结果
正确攀爬过两组障碍的男生11人、女生12人,合计23人,占总评人数的48.93%;绕过1组障碍的男生6人,女生4人,合计10人,占总评人数的21.27%;绕过2组障碍的男生7人,女生7人,合计14人,占总评人数的29.78%。
2.问题分析
相对其他项目来时,说这是难度最大的一关,也是最有趣的一关。从测试结果看,有一半的学生没有攀爬过垫子,不是因为动作的问题,而是缺少类似的应用场景。在平时教学中有类似单一攀爬动作的教学,但是缺少攀爬组合活动的整体设计,因此学生第一次接触会出现动作变形,这是学生频繁失误的主要原因。
3.改进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单一动作的教学,更要进行多环境、多样化的组合动作学练,将攀爬动作嵌入到各种运用场景中。在测试的过程还发现有好多学生,第一次失败后还想尝试第二次、第三次,这是学生的好胜心驱使他不断尝试,但是在现实中考试一般只有一次机会,因此要教育学生珍惜机会。还有一些完全无能力攀爬过的学生是否能有补偿机制,比如肥胖、身体素质较差的,这些学生平时就不太自信,这样一次公开测试估计会对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因此可否给他们设置低一点的垫子,给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四)第四关:钻过障碍测试项目分析
1.测评结果
触碰栏架1次的男生有2人,女生有2人,占全部测试人数的8.51%;无碰倒、漏钻栏架和触碰2次及以上的现象。
2.问题分析
从测试结果看,本关测试难度偏低,其实也不能体现测试灵敏性的目的。测试中除了“钻”的动作,有些学生是手脚并用爬过障碍。
3.改进策略
如果要体现“钻”的动作,应该是连续性地穿过一定距离的狭小空间,因此是否考虑增加栏架个数或者依次并排放置,构建出一个连续的狭小空间,这种体验感会不会更好[2]。或者在栏架下方挂垂直高度不等的小铃铛,以提升学生钻的难度,达到提高灵敏性的目的。
(五)第五关:原地投掷+20米直线跑测试项目分析
1.测试结果
选择垒球人数46人、排球1人,占总测评人数的97.87%;在动作方面采用抛的有7人、扔的有17人、投的有19人、其它4人;在投掷过程中踩线1次的有12人,占总评人数的25.5%;投过标志线的27人,占总评人数的57.44%,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未投过标志线1次的有16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11人;未过标志线2次的有4人,全部是女生;在投球结束能够正确触桶的有42人、漏触1次的有4人、漏触2次的有1人;在测试结束时能够将器材摆放回原位的有47人。
2.问题分析
这一关用时最长、考查内容最多,从测试数据分析,学生在选择器材时几乎全部将垒球作为投掷物,可以看出学生从众心理很明显。当然和人们的日常认知有关系,在我们的印象中垒球是投掷的,排球、羽毛球等都是有特定其他用途。在讲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的选择趋向同质化,这不是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还是比较保守。在学生选择何种投掷动作时出现了分化的现象,有抛、扔、投,还有甩,这和教师日常的教学没有强调抛、扔、投、甩(从下往上为抛;从上往下为扔;肩上出去的为投;侧边出去的为甩)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有关。教师不仅要清楚这些动作的结构,还要教会学生抛、扔、投、甩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还有在投掷过程中出现踩线行为,这和教师没有强调动作的特定规则有关,包括投结束后有没有触桶,器材摆放有没有到位,都是在强调特定规则,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3.改进策略
回顾这一关的测试,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投的动作越标准,相应投的距离就越远,导致学生跑的距离也越远,整体所花的时间越多。后面的学生就学聪明了,我投得近一点,就可以跑得短一点,这就和测试的出发点相违背了。针对这一现象可否进行连续三次投掷,再去捡球;或者前面设置一定距离的标志线,投过标志线可以减5秒,或者更远的可以减10秒,这样会更好地增加学生测试时的积极情绪。
四、测试总结
本测试只是关注走、跑、跳、踢、钻、爬、投一般运动能力的测试,而对于灵敏、协调等高级技能测试关注较少。比如灵敏性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遇到不确定情况的判断作出身体反应。首先眼睛看见,再大脑做出反应,指挥身体采取不同运动形式做躲闪、移动等动作,因此灵敏是和思维有关的活动形式,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在测试中还要明白测试的目的是通过测评推动课堂转型,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观察出女生的认知明显优于男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同时要求提高教师的有效讲解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讲解,促使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听懂任务,理解任务并执行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执行能力[2]。
总体来说在整个测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一定体能、技能才能完成,而且学生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