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阈下儿童文学的价值重构

2023-12-20安静芸

新疆艺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一带一路文学

□ 安静芸

儿童文学作品插图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所发挥的作用愈发突显,文学以人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与关切,儿童文学因其自身独特气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作用。儿童文学因其精神内蕴中“真善美”的存在,在世界文学中兼具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儿童文学所彰显的纯美、欢愉、稚拙的特征使其融合于世界儿童的审美视野,并积极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新时代发展中,“一带一路”为儿童文学拓展了广延度,在“一带一路”视阈下,对儿童文学进行价值重构显得尤为必要,可及时更新儿童文学的历史价值,助力儿童更为健康地成长。

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历史久远并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这同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和内涵意蕴是无法分离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①,出自天然能使人感到万古常新,摒弃了豪华之气方能显出真实淳美的风格。天真、善良、纯美是儿童文学的典型特质,因此,儿童文学的传播具有了共性审美的接受平台。在万物互联的今天,儿童文学因译介建构了传播的“高速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儿童文学能够深入的交流,不仅彰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独特的艺术功用,也促使儿童文学冲破国与国的边界,向世界性迈进,演变成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属性的儿童文学审美现实。

一、新时代语境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新时代语境和媒介融合传播方式赋予了儿童文学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化交流的新渠道,“一带一路”提供的广阔平台让儿童文学挣脱了时空束缚和阅读限制,通过译介和全球儿童共有的审美基因,新时代的儿童们可以在“地球村”中共享儿童文学精神。基于“一带一路”这一视阈,儿童文学也应承担起一份独特的责任,作出一份独特的贡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新文化运动后,“儿童精神”得以被独立思考,儿童文学开始聚焦儿童本位——尊重儿童、认识儿童,儿童不再是缩小的成人或是成人的预备。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承接现代儿童传统与观念,“解放儿童”作为“童年本位”思想的延续与继承,不断发挥新作用,并结合新时代语境提出了许多新方向、新思路。可以说,儿童文学的变革与新生赓续了时代薪火,注入了时代的精神。

新时代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文学自古至今都是时代的书写者与见证者,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在“一带一路”视阈下,应切实履行新时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职责与使命,彰显时代之色彩。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儿童小说、绘本故事、寓言、童话等都提供了儿童释放天性的广袤虚幻空间。在此空间中,儿童的想象力得到无限激发,情感体验和角色体验得到有效补偿。

尼尔·波兹曼作品《童年的消逝》

(一)网络文学产生的影响

时代是孕育文学的助推器,在当今社会,信息的高速传递、获取,加速了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缩小了人们思考的时间。网络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从狭义的角度看,其一,其内容更具时代前沿基因,紧密结合网络热词,并同影视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二,网络文学的故事情节发展更为迅速,注重人的性格投射和情感表达,整体的情感倾向是主动的,表现人物第一性的,而在传统文学中更注重人物细节塑造。其三,网络文学更注重直抒胸臆,文本表达较为浅显,而传统文学的表达意蕴更深厚、内涵更广阔、思考更深入。

尼尔·波兹曼在其《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以“童年”作为切入点,以其媒介传播理论为支撑,探索了童年的起源并记述了媒介影响下童年的“消逝”。这一论断一经提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尤其是对于关注儿童文学的学者和作者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网络文学风靡后,网络儿童文学也相继萌生,现有许多儿童文学网站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刊登于网络,供儿童欣赏。还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将作品发表在正规的儿童文学网络刊物上,例如“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及“榕树下·故事大王”等,都是儿童文学的园地。还有一些网站,刊登的是儿童自己的习作。在一些儿童小说中,常会出现一些专用词汇、网络用词,为童话故事加入了时代因素。儿童文学在书写儿童精神的同时,更记录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但就本质而言,信息时代儿童文学真正得到提升的是其广延性,其本质属性始终未曾偏移。

(二)乡土文学的影响

有学者曾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民族未来性格的塑造者,对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价值建设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儿童文学以想象力著称,但想象与脚踏实地均是不可或缺的,落地于现实生活的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儿童的意志培养、人格养成,勇气造就。以乡土文学为例,长久以来,“故乡”对人类个体来说,是极为复杂的,从幼时的极力挣脱到成年后的情感归宿,“故乡”见证了人类个体的心理变化,对“故乡”的描述间接地记录了故乡人文风貌的变化。在儿童文学中涉入乡土文学元素,以生活在乡村的儿童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描写乡土变化的同时,也记载了中国的发展历史,其中既有坚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品格,也有儿童的精神成长。以此类儿童文学作品对新时期儿童进行教育启蒙,通过乡村优美的自然氛围和淳朴的人文风貌,与儿童的纯真本质相互呼应,促使儿童健康成长。新时代中涌现了许多讴歌乡土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唐池子、安武林、孙卫卫等,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召唤真善美的品质,发挥着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以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为例,在其诸多乡土小说中,作者着力于呈现乡村与城市之间疏离的关系,而在其儿童文学作品《勇敢的花朵》中,唐池子将未被文明唤醒的古寨,描摹得独特清雅,飘逸清丽,让小读者感受古旧、淳朴的真实,展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力量,在儿童成长中留下了重要的情感印记。

唐池子作品《勇敢的花朵》封面

孙卫卫作品《外婆说我是窝里横》封面

再如孙卫卫的《外婆说我是窝里横》,作品内容以乡村生活为主,但作者并未沿用传统乡土文学中的抒情风格,而是以写实作为着眼点,诚挚地书写童年往事的真实场景、真情实感。书中,作者孙卫卫对童年进行一帧帧的回顾,在瞭望远方的同时也在审视逝去的时光。儿童文学作者童年真实的乡土生活阅历与情感构筑的文学世界,犹如一条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彩虹桥,当儿童读者畅享其中时,可以对其成长的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精神原乡的一种追溯,作家以成长经历中的自我体验为基石,为读者理解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提供了新时代语境下的典型范例,这对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媒介融合传播方式的影响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环境的更迭不仅会为文学表达提供内容和经验,还会影响文学的观念形态和文体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会改变文学的传播方式。声音、图画、文字、网络……正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媒介呈现了多样化。儿童文学的阅读群体可凭借自身喜好择选不同类型的阅读媒介,市场也可以通过不断调研和规划,及时调整儿童文学的销售方式和定位,以及受儿童群体青睐的文本主题。

儿童文学作品《叶限姑娘》插图

同时,新媒介传播方式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主题,部分作品从现代文明入手,批判不良现象环境对儿童的侵害。在作者创作故事框架时,儿童这一对象被定位得更加清晰。作品中儿童所蕴藏的力量和希望,为当下处于迷惘期的少年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情感支撑。但在新媒介融入儿童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电视、电脑、平板等科技产品的引入,纸媒所具有的独特文学思考正在被快速消解,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深入思考逐渐被快餐化的阅读模式所取代,这是在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须正视的问题。

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让原本就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闪烁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在与时俱进中,儿童文学的价值维度更加契合于这个时代的儿童,儿童文学的精神本质得以进一步彰显。在不断引领儿童认识并实践真善美的过程中,新时代的儿童文学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持续培养着儿童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二、“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2021 年9 月7 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发起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正式成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示:“文学永恒的主题是友谊,是合作,是人心。正如古老的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打开了和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窗口。‘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正是一个把我们多边和双边交流聚合起来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够为各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更多的事情。”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间,成为世界儿童的精神寄托。儿童文学同样可以贴近现实生活,成为反映和关照社会的一面镜子。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生活、自然风貌,但儿童文学呈现的文学审美价值却是殊途同归的,儿童文学是世界儿童的情感共识的密钥,发展儿童文学,有助力于世界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一)儿童文学中的中华美学

文学经岁月濯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注解和解读,儿童文学也是如此,其主题始终蕴含着时代发展基因,凝聚时代精神,传承时代审美。中国儿童文学中有许多传承悠久、散发古人睿智与情怀的作品。如《孔融让梨》,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了中华美德,长大后能自觉遵循社会的公序良俗;如《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让儿童体会到了“世间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中华坚毅品质的精神内核,从小培养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再如《叶限》,让儿童读者了解到,原来“灰姑娘”的故事最早起源于中国,叶限身上传递着劝人向善、感恩图报的东方处事原则。在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处处彰显着中国美学精神,对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儿童文学的共鸣文化场域

“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了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在这个多种文化元素共存的空间里,文学转变成一种富有内涵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形态,在不同民族间、不同国度间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学自身的沟通功能也得到彰显。儿童文学是各国儿童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各国儿童虽有不同的成长阅历和社会文化背景,但儿童文学中所传达的真、善、美可以提供共鸣的文化场域。在这片场域中,儿童读者们可以去除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文化标签,在故事主人公或梦幻或现实的世界里,实现情感共鸣。

(三)儿童文学的使命担当

“一带一路”视阈下,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桥梁,传递着不同国度的人文风貌,儿童文学的使命担当日益凸显。自新文化运动后,儿童文学被真正赋予学科理论意义,更多成人开始关注到儿童文学,并在创作中不断提升儿童文学的精神力量,通过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创作,逐步深化了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儿童文学的新时代构建需要符合现代发展理念,且能获得儿童读者认同。儿童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展现,是诉求的追溯,是精神的外化,是品质的渴求。儿童文学传递的价值取向需故事支撑,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具体生活升华出的典型。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通过译介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知晓各国各地人物的人格品质,品味他们的人性光辉,形成共鸣的同时,也为儿童形成良好的三观和人格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儿童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传播互相滋养,绽放出友谊之花。

具体来看,从家喻户晓的《山海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伊索寓言》《我也有过的小时候》《草房子》《小王子》等,这些具有鲜明地方、人文特色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蕴含了诸多文化背景。这些作品风格多变,时代元素突出,从中可以发现儿童文学随时代的演变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核心价值体系因不断注入时代基因而得以延续。在“一带一路”视阈下,儿童文学的价值体系变革应更贴近时代记忆,更贴近生活,以及成长、发展中的世界儿童。在新时代,对于传统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应不断发掘其中的价值成分,吸取其中的养分,进而对当下儿童文学进行重构,在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价值和意义。儿童文学的作者应思考的是传统资源的现代化开发,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风貌融到儿童文学作品中去,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儿童文学坐标,为儿童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特征、宏观政策背景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注释:

①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一带一路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我与文学三十年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