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2023-12-20周家彬
周家彬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这次全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信”这一重要概念。在迈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页。。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没有明确提出“历史自信”这个概念。但在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他们始终坚持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懈奋斗的历史中获取自信,不断巩固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马克思正是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和分析历史的基础上,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自信地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从而揭示了“两个必然”这一重要规律。中国共产党创建至今,也始终坚持和不断增强历史自信。例如延安时期,在对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3)《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7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生动写照。也正是得益于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才能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在挫折中奋起,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历史自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其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社会舆论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和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经验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完善。
首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提出历史自信问题的重要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国家力量。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以历史为突破口,通过质疑、歪曲甚至丑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改革开放,导致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滋长。另外,历史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部分人在学术创新的名义下,以局部否定整体、以某些特殊时期否定整个中共党史,加剧了中共党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4)参见武力:《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正》,《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部分研究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的思想认识甚至政治认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在对中共党史的认识上出现了“不自信”的状况,他们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62页。
中共党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自信”和政治认同等问题,直接推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自信问题的思考。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在理论上对其展开批判。习近平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论丛》第1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第12页。在反对错误思潮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推动确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力图做到标本兼治。如2013年1月,习近平阐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针对党内外曾经出现的以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观点,他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并指出这是个“重大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强调,“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5页。。虽然这里没有明确使用“历史自信”概念,但强调“光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讲历史自信的问题。通过这个讲话,习近平初步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问题摆在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面前,并逐渐引起全党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文化自信”的提出为深入探索历史自信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党史领域的“不自信”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种种“不自信”问题的一部分。“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倾向,曾经存在于思想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问题,往往与思想文化领域其他方面的自信问题交织在一起。(8)参见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正式提出了“文化自信”。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后,他又多次论述这一问题,并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之中。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6页。。这里的“文化”不是特指某种具体文化形式,而是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成果的统称,“文化自信”也不是关于某种具体文化形式的自信,而是思想文化领域中关于自信问题的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重要概念。
一方面,文化自信的提出,表明党开始从思想文化全局上把握自信问题,这使其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历史自信问题。另一方面,在探索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对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后不久,2014年6月,习近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3年的奋斗历程和成就,指出党领导人民的奋斗“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不断成熟自信的党”(10)《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54页。。讲话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问题,为后来“历史自信”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又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中继续阐述相关问题。如2016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页。又如2018年,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1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37页。。这些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自信的地位和意义。
最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经验是提出“历史自信”的重要契机。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要求。其中,“学史增信”讲的就是历史自信问题。随后,他还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45页。这就直接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历史自信的关系。3月,他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自信的核心内容。(14)习近平:《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求是》2021年第13期。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历史自信”这个概念。他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15)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并对“历史自信”的内涵和来源等内容进行了阐释。
1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围绕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历史认知与历史自信的关系、在新征程上如何坚定历史自信等内容,进一步阐释了历史自信问题。他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要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46页。这一年,党中央还通过举行庆祝大会、开展“七一勋章”评选颁授和全国“两优一先”评选表彰、举办大型主题展览等系列活动彰显和增强历史自信。随后,习近平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历史自信问题。在此过程中,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并逐渐系统化。
二、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分析党的历史,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回答了历史自信“是什么”、历史自信“从哪里来”、历史自信“如何形成”、坚定历史自信“为了什么”等重要问题,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
(一)历史自信本质上是基于中共党史形成的政治认同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历史自信是一定历史主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历史实践形成的一种积极评价自我的心理状态。但在习近平论述历史自信的具体语境中,历史自信是有明确指向的。如在“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17)参见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习近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等论述中,“历史”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而不是泛指一切历史;“自信”主要指向对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的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对过去历史的认同,也包括对现实和未来的认同。从目的指向来看,这种认同主要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即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伟大事业的认同。因此,历史自信虽然表现为一种历史情感、历史心理,但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政治认同。由于历史自信的主体并不只是中国共产党人,而是包括“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因此,在习近平论述历史自信的具体语境中,“历史自信”是党内外的全体人民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共党史形成的政治认同。
那么,这个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如前所述,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多个场合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这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自信的核心内容。中共党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百年党史形成的历史自信的主题自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坚强的领导力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前进道路。因此,坚定历史自信,核心就是要在了解中共党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此基础上,历史自信所蕴含的政治认同,主要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这就意味着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后者的主要对象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但就主体而言,无论是历史自信还是“四个自信”,其主体都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人民。就形成过程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是在党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也就谈不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就二者所蕴含的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而言,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习近平强调,“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8)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可以说,历史自信本身就蕴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历史自信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而增强“四个自信”。反过来,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对党的奋斗历程与成就的肯定,也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
(二)历史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成就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45-546页。科学的自我认识是历史自信形成的重要前提。性质宗旨问题,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是一个政党的根本性问题。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地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对自身初心使命的科学认识,确认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而形成了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成就是历史自信的实践来源。正如毛泽东所言,“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2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页。。历史自信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基于特定历史实践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其基本依据就在于“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22)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正因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才真实可信。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是历史自信的精神来源。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3)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历史自信不能凭空产生,只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孕育了许多伟大精神,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蕴含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思维和方法。这些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历史自信经由正确历史认知而来
历史自信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认知。在习近平看来,历史自信的形成不仅建立在学习中共党史的基础之上,还建立在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多种历史的基础之上。只有了解这些历史,才能真正知道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是什么、要干什么,才能真正理解“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是》2021年第18期。,进而才能确立认同、坚定信心。
获得正确的历史认知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对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如毛泽东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25)《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0页。这里的“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指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围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等问题展开多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26)《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而坚持唯物史观,就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获得正确的历史认知要注重正本清源。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还要开展正确的认识活动。百年党史纷繁复杂,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习近平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5页。在习近平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正本清源要求首先必须认识和理解党的初心使命。此外,他还提出,在宏观上,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在微观上,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
(四)坚定历史自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主动
习近平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1页。历史自信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自信,更是对未来前途的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四史”教育并突出历史自信问题,就是为了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确保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掌握历史主动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是历史主动的前提,只有增强历史自觉才能强化历史思维、认识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才能明确历史担当、抓住历史机遇、创造历史伟业,进而才能掌握历史主动,“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对于党内党外不同的主体而言,历史自觉的内涵和要求是不同的。在习近平看来,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来说,增强历史自觉意味着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人民群众来说,增强历史自觉意味着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3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4、163页。
掌握历史主动必须把握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实践。对此,习近平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32)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33)《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在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这些经验和规律,按主题可以分为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和规律,按内容可以分为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事业的经验和规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关于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把握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就能更好地把握住历史进程中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进而一方面增强历史主动精神,面对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另一方面正确研判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发展目标,最终掌握历史主动。
以上四个方面是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主要理论内涵。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回答历史自信“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方面主要回答历史自信“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主要回答历史自信“如何形成”的问题,第四个方面主要回答坚定历史自信“为了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一系列鲜明特点。一是历史与现实、未来相统一。这一重要论述形成的基础是对过往历史的认知,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又是从回应现实问题即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入手的,而提出历史自信的主要目的则是指引当下和未来的工作,尤其是鼓舞全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因此,习近平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45页。可以说,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是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突出特点。二是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相统一。习近平提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3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他还在多个场合强调要通过学习党史增强“四个自信”。这些都说明: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定“四个自信”是内在统一的。三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历史自信的本质、来源、形成方式和根本目的,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此同时,这一重要论述也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一部中共党史就是“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36)同上,第4页。,在百年党史基础上形成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也来源于此。坚定历史自信,就是为了保证中国共产党能更好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67页。。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蕴含着认识历史、观察现实、把握未来的思想和方法,为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把握当代中国历史方位提供了重要思考视角,为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其一,为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对中共党史领域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的关注和回应,是习近平阐述历史自信问题的一个现实动因。基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蕴含着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是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必须坚持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其核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3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二是正确党史观,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创新,是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必须坚持的理论原则。正确党史观主要针对的是何为中共党史以及如何认识中共党史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提出了“大历史观”。他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39)同上。可以说,大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党史观上的突出体现。在习近平看来,坚持大历史观,既要从长时段着眼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将其放置于180多年中国近现代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和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了解其主题和主线,理清其主流和本质;又要从国际视野出发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在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中考察中共党史,阐明其国际背景、演变机理和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还要从整体性入手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深刻理解中共党史五大组成部分即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和自身建设史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以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三是关于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些具体方法。例如,关于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他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4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56-57页。当下,社会思想观念日趋活跃,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同时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纷繁复杂,中共党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尚未根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一方面固然与部分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有关,但另一方面,信史无信、以论代史等问题的出现,也与一些研究者对中共党史的认识及其开展研究的方法有关。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的认识和研究中共党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带有生动活泼的时代气息,对于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二,为把握当代中国历史方位提供重要思考视角。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是多维度的,横向上包括社会性质、生产力水平、政治结构等方面,纵向上包括历史发展、现实情况、未来趋势等方面。因此,我们分析时代和国家的视角也是多样的。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重要论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历史思维,注重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角度认识问题,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把握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思考视角。
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视角出发观察当代中国,一是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如习近平所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41)同上,第57页。。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和国家的劫难,来自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仁人志士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旧式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历史反复比较和选择的结果,其形成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个历史必然性,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坚定对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信心。二是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连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飞跃,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飞跃,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总结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历史自信,总结了自身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党的二十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4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3页。。这既是对中共党史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也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
其三,为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正如邓小平所言,“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页。历史自信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继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指导人们从个人、政党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就个人层面而言,有利于指导人们摆脱思想迷茫,实现精神主动。国家、民族和政党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精神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精神力量。当下,历史不自信等问题,制约着许多个体精神力量的发挥。而这类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出现的思想迷失,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较量。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引导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从而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消除思想迷茫,增强精神主动,实现精神自信与自强。就政党层面而言,有利于指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取得各项成就的根本保证,其精神力量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民族复兴的进程。历史自信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有助于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掌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实现历史主动。就国家层面而言,有利于指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而这一条件本身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层面的精神力量发挥作用。历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四个自信”是历史自信的集中体现,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贯通的。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通过增强历史自信来坚定“四个自信”的观点,有助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族携手奋斗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