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12-20丁文鑫
丁文鑫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全球数字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转型的浪潮中,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农民开始了解和接受这种通过高新技术加速农业生产的方式。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完善,人们将深刻地感受到农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高效便捷;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将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1]。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数字化设施应用率低等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做出相应调整,将是我国数字农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虽然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畜牧产区,但仍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稳定性较弱等问题。数字农业通过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等手段为德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受到德州市实际环境和目前我国数字农业所处发展阶段的限制,数字农业在德州市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1 数字农业前沿研究
当前我国数字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关领域学者主要针对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和克服存在的问题3 方面进行了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1)在数字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方面。宋常迎等分析了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历程,认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数字经济的优势为基础,推动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2]。卢方元等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要素、数字化经营体系、数字化外在环境4 个层面,建立了数字化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3]。2)在制约数字农业发展的因素方面。卢大洋等指出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足、数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4]。徐晓阳认为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工程比较薄弱[5]。3)在克服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方面。谭秋成提出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6]。王淑霞提出要尽快将智能设备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范围,建设农业大数据示范区,积极探索5G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加快将农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7]。
2 发展现状
2.1 智慧农业基地集群式崛起
近年来,德州市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全力推进智慧农业大棚项目建设。自2017 年起,德州市先后建设了凯盛浩丰德州(临邑)智慧农业产业园、水发(庆云)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智慧农业大棚项目,发展规模和质量档次均居于全国领先位置,其中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绿色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无人驾驶运输系统等多项黑科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度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实现了农作物的增效提质,为德州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2.2 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初具规模
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贯穿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农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该平台的农业环境监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名优农产品展示推介及农业价格监测预警等功能不仅能对农产品的行情做出预测,使农民能够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还能为涉农企业、合作社及农民提供网上销售宣传渠道,实现农产品供需精准匹配,对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德州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互联网+”农业管理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德州市积极推动农村技术服务与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在各县市建立。此外,德州市在陵城区、平原县、禹城市、齐河县4 个县市区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建设,搭建起专家与农技人员、农技人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的信息化桥梁。在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在12 个县(市、区)建立了公益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县级交易中心—乡镇交易所—村级联络员”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提高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促进德州市农业向集体化、规模化发展。
3 制约因素
3.1 现代农业人才匮乏,农户对数字农业认知有限
数字农业是一种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涉及多个领域,这就需要既懂农业生产、又熟悉信息化等新技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此类人才严重匮乏。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及队伍建设的不完善,从根本上制约了德州市数字农业的进一步发展[8]。除此之外,农户对数字农业的认知程度也对数字农业的推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近年来,德州市老龄化问题加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对数字化接受程度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数字信息技术在德州市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
3.2 数字农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
数字农业发展中通常需要使用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化农机、无人机、卫星等高科技器材,这意味着发展数字农业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农企农户根本无力承担。同时,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弱质性和不稳定性,易因为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农业风险很大,即使一年来风调雨顺,农民的经济收益也处于较低水平。低收益、高风险意味着较长时间内无法收回其高额的成本,导致多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者农户没有转型升级、更新数字化农业设备的意愿,这也意味着数字农业难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不可避免地成为制约德州市数字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3 农业数据利用率低
要使农业数据的应用产生真正的价值,需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德州市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如在记录种子的来源或农作物的用药施肥量等相关数据信息时,大多采用手动录入,无法自动抓取生成,因此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虽然德州市人民政府与农业龙头企业在数据采集上投入了很多,但是缺乏明确的业务化方向和必要的数据运营技能,在获取数据的质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建模应用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导致出现“有数据,不能用”的现象[9]。
3.4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健全配套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德州市农村地区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比如5G 基站、光纤宽带等,并没有实现广泛建设和普及应用。发展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终端设备不足,导致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德州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农业人才扶持力度,做好农户信息技术普及工作
1)在人才引进方面,德州市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通过提高住房补贴、增加薪酬补贴、完善人才优待政策及搭建良好的人才能力施展平台等举措不断吸引农业数字化高水平人才去服务乡村。2)在人才培育方面,德州市人民政府可以积极发挥本土高校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鼓励本土高校开设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相关的专业。还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科研骨干和数字农业技术带头人,为德州市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以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为重点,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智慧农业应用人才。
而农户对数字农业认知有限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农业企业+农户”“农技推广站+农户”的模式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普及。2)德州市可以通过鼓励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示范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农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现代化技术,让农户更好地认识数字农业。
4.2 探索融资新模式,助力数字农业发展
数字农业投资能直接影响数字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1)德州市人民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数字农业财政补贴政策,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助力德州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2)除了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德州市可以通过鼓励大型农户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推出惠民农业贷款产品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便捷的服务。3)德州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应加强与各级部门的沟通交流,各级部门应加大数字农业投资和政策倾斜的力度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实现投贷结合。
4.3 提高农业数据利用率
农业数据是数字农业的基础资源。1)目前农业数据多为手动输入,在传输过程中损耗较高。若要提高农业数据利用率,德州市必须要在数据采集和储存方面进行革新,使用更加自动化和高效的数据识别采集系统进行农业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获取与应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德州市今后在进行数据收集时要避免只囤积数据、不更新数据的情况出现,以免造成数据获取与应用脱节;同时应积极推广“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政府”的合作模式,做好农业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更好地为数字农业添翼赋能,助推德州市数字农业高速发展。
4.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朝着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之一。完善德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德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优先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定相关扶持制度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10]。2)德州市应推动市场化改革,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多方共同参与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5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数字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数字化发展,不断强调数字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和发展方向,把数字农业、智慧乡村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文章以山东省德州市的数字农业发展现状为落脚点,并从中探索出可供其他地区借鉴、推广的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期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