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12-20谯莉萍王德甫李传浩陈红远苏晓会
谯莉萍,王德甫,李传浩,陈红远,苏晓会,陈 瑶
(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贵州贵阳 550000)
“农业发展、种业先行”。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以“优种”为抓手,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生猪、肉鸡、水产及中药材8大产业,聚焦保、育、繁、选、检、推6 个关键环节,出台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和种业发展规划,发布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投入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开发,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不断构建种业全产业链生态闭环,种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
1 贵阳市种业发展概况
1.1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贵阳市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极为丰富。2020 年全国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工作中,贵阳市提交农作物种质资源359 份,发现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种质资源20 多个。目前,贵阳市建有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1个、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14个、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2 个、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2个及资源保护场(区)2 个。另建有保存野生资源80余份的朱砂根种质资源圃;含国内外150 个猕猴桃品种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野生猕猴桃资源200 余份;含国内外60 多个枇杷品种的枇杷资源圃,收集保存特异野生种质资源200 余份。贵阳市有地方种畜禽资源品种20 个,其中猪7 个、牛5 个、羊3 个、鸡5 个;水产养殖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等20 余种。
1.2 科研机构数量和育种创新能力情况
贵阳市有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及最近成立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阳分院等科研机构,种业科研机构、团队占全省科研队伍的70%左右,选育品种数量和科研应用成果占全省1/2 以上,种业人才、专家资源集中。其中,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下属18 个专业研究所、23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涵盖粮、油、果、蔬、茶等领域。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拥有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玉米品种22 个、水稻品种8 个、地方特色蔬菜品种3 个及枇杷品种4 个,另有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枇杷品种2 个。近年来,贵阳市的农业企业累计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22 个、省级审定品种141 个,以及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398 个。
1.3 良种示范推广和种子种苗繁育情况
贵阳市有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市农业试验中心)、抗性鉴定中心及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贵阳分中心,拥有省级主要农作物(玉米)区试验平台2 个、承试单位2 家,国家级非主要农作物展示平台1 个,省、市级农作物试验、示范基地6 个;有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个,省级中药材、民族药材(头花蓼)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 个。2022 年,贵阳市展示品种1 860 个,示范推广优质水稻、玉米、蔬菜品种30 个,全市推广种植粮油品种800 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蔬菜集约化育苗15亿株以上,涉及辣椒、番茄、茄子、结球甘蓝、白菜、黄瓜及小青瓜等;有制种基地面积306.6 hm2,制种企业9 家。
1.4 经营主体情况
贵阳市种业企业共52 家,其中农作物种业企业33 家、畜禽渔业种业企业19 家,涵盖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猪、鸡、青鱼等畜禽水产。农作物种子8 个获省级(B 证)、28 个获市县级(C 证、D 证)、2 个获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E 证)。省、市级龙头企业4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 家。国药同济堂中药材(淫羊藿)荣登第三届中国中药品牌建设大会“生态中药材品牌”榜单。全市种子销售收入4.02 亿元,科研总投入2 370.4 万元,占种子销售收入的5.9%。全市有资产总额5 000 万元以上企业3 家、3 000 万~5 000 万元企业3 家、3 000万元以下企业4 家;有全资国有资本企业2 家、国有资本参股企业2 家,其他为民营资本企业。
1.5 种业保障情况
1)出台《关于支持贵阳山地特色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编制《贵阳市山地特色农业种业创新高地发展规划(2022—2025 年)》《贵阳贵安种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 300 万元支持种业发展。2)建立“源头清理+市场治理+质量监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动态管理,及时对出现相关问题的企业做出处理。3)制作宣传视频30 期,引导种业企业依法生产、守法经营,规范种业企业行为,维护种业市场秩序。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较弱
贵阳市对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和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相关设施设备匮乏,相关技术不成熟,缺乏对地方特色种子资源保护库(圃、园)的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生变化,动植物适生环境也发生改变,因此部分珍稀地方品种消失风险加剧。例如,“高坡红米”“云关辣椒”“青岩紫长茄”“卫城胡萝卜”“扎佐沙罐萝卜”及“花溪铁杆青芹”等珍稀地方品种几乎消失,降低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丰富度,不利于地方农业的发展和本土种质的保留。此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严重弱化农了作物品种创新基础。
2.2 种业育种创新能力弱
贵阳市品种选育机构仍以科研院校为主,市内仅有六七家种业企业具备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作为贵阳市育种创新主体的种业企业,大多只是省外大型种业企业的代理商,在育种创新上没有持续稳定的投入,普遍存在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严重、新品种研发能力不强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量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依然存在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商业化育种体系尚处起步阶段,利益联结紧密的育种联合攻关模式尚未形成[2]。
2.3 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贵阳市种业企业集聚化发展水平不高,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合力。1)大部分种企规模小、竞争力弱,存在扩繁能力不强、产销规模不大、辐射区域不广、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及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2)新品种示范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程度较低。3)专业化种子种苗市场不配套,交易规范化水平不高;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良种供需信息不对称,与良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机械化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种业产业业态单一。
2.4 种源供给质量不高
大部分种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落后,仍未将种子活力等指标纳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蔬菜种苗生产以合作社育苗和农民自育为主,育苗设施落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优质蔬菜生产的需要。果树脱毒种苗覆盖率不高,食用菌菌种以外调为主,种源供给能力不足,质量无法保障[3]。
2.5 种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贵阳市种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种子管理机构不成熟、人员及经费保障不足两个方面。1)在现阶段的机构改革中,贵阳市各区县(市)的种子管理机构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被裁撤或合并等现象,目前10 个区县(市)的农业农村局原有种子站均已取消,其中3 家并入乡村振兴服务中心,3 家并入农技服务中心,3 家并入产权交易、种植推广科,1 家并入执法大队,仍挂牌种子站的只有3 家,缺少专门的种子管理机构,未建立完善的种子服务体系。2)全市种子监管服务在编人员39 人,队伍力量薄弱,机构上下不能对接,导致出现种子管理工作存在推进不顺畅的现象。
3 对策
3.1 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
1)加大对贵阳市地方蔬菜、野生水果、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特有、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收集保护力度,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资源不丢失。2)推动资源信息的登记、交流、共享,持续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行动,重点加强对珍稀品种、地方特色品种的资源收集与评估,有针对性地对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3)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申报国家级、省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登记。4)筛选推广一批有市场前景的特色地方品种,加快推进地方种质资源圃(场)建设,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区,加快地方特色品种产业化,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
3.2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
1)依托省会城市的科研优势,探索建立一套成熟的良种商业化推广机制和模式,形成以“良种+”为核心技术的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的现代种业服务体系。2)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兼职服务企业或脱产服务企业。服务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及奖励等权利。3)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转化开发研究成果。将科研成果折价入股企业,有利于将研发和开发进行连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捆绑模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4)积极支持市属科研机构申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改革试点示范”试点单位,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创新。
3.3 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创新商业化育种机制
1)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等优势种子企业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源、设备及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统筹现有基本建设、转移支付、部门预算及金融对接帮扶等支持渠道,形成政策合力,为种业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3)创新育种理念和研发模式,开展自育品种试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4)支持优势企业做大粮油种子产业,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和种子繁育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特色企业立足特有资源、特色品种、独特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隐形冠军”。5)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业企业合作,通过共建平台基地、联合申报项目、学术交流等形式,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6)支持种业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承担科研攻关任务,推进重点育种项目协同研发应用一体化[4]。
3.4 补齐种业基础短板,提升种业产业化水平
1)加快培育一批育种能力较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生产技术服务到位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重点扶持本地龙头种业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贵阳市培育的地方特色优势品种走出贵州省、辐射西南、面向全国。2)支持举办山地特色作物大型种业展示活动,打造贵阳市特色品牌。强化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科研单位在重点县、重要农业产业基地开展“良种+”全产业链集成示范、推广[5]。3)发挥贵阳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和西南地区重要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种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种业企业在贵阳市设立种业产业集团或区域总部,打造国家级高原特色现代种业创新中心、现代种业产业中心和现代种业交流展示中心,创建种质资源共享、种业创业孵化、种业交易会展、种业技术指导及种业产业服务等功能区,一站式解决种业产业短板。
3.5 推进种子种苗生产规模化发展
1)强化蔬菜工厂化育苗、食用菌菌种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择优支持重点经营主体在全市建设或升级一批蔬菜育苗、菌种生产示范基地,按照绿色化、集约化、标准化及工厂化的要求,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2)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推动蔬菜育苗、食用菌菌种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省内外优强中药材、果树种子种苗企业,发展中药材、果树种子种苗集约化生产,服务地方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4)推动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带动更多企业在贵阳市开展制种。同时,在种子生产加工能力提升方面对企业予以扶持,提高种子质量,提升种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 强化种业队伍建设
通过推进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加强种业“良种+”推广体系、推广网络建设;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学会的建设,从而推进种业行业服务队伍的建设。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推进“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品种创新基地”模式下新品种研发及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工作站等种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培养扶持品种研发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