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辨治青春期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经验
2023-12-20朱珈慧
朱珈慧,王 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经典类型,由于本病以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间质萎缩、纤维化及腺泡细胞的嗜酸性改变为组织学特征性表现,故也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据文献[2]报道,该病发病率为1%~2%,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高发年龄在30~50岁,且有家族多发倾向。若将隐性病例统计其中,女性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30~1/10[2]。HT起病较隐蔽,发病初期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2],少数患者起病时出现甲状腺毒症表现,进展时出现甲状腺肿,随着病程的延长,最终向甲状腺功能减退方向进展[3]。甲状腺功能持续减退不仅会引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还可能并发恶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妊娠期高血压[4]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癌变[5]。有研究[6]指出,各年龄段HT患者TPOAb水平有明显差异,并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为青春期。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7]。当代青春期少年的学习生活节奏显著加快,在疲劳和压力的作用下,临床上青春期桥本患者屡见不鲜,多数因发现甲状腺肿大前来就诊。西医在HT的治疗上较为被动,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一般不予干预[8]。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肿大的压迫症状时,则采取甲状腺激素替代、免疫治疗或手术等治疗措施[9-14]。中医药治疗瘿病历史悠久,《诸病源候论》《济生方》《外科正宗》等著作中均有相关记载,中医药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颈部不适、咽部异物感,调节机体免疫力。诸多经典方剂、经验组方临床疗效观察及单味中药药理学研究都显示,中医药治疗HT具有一定的优势[15-19]。
王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及全国名老中医许芝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多种内分泌代谢病的治疗,尤其在诊治HT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旭教授认为青春期HT总属本虚标实,病机为肝郁化火,阴虚内热,或兼脾胃虚弱。治疗上主张以疏肝解郁,滋阴清热为主,兼顾脾胃,临床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临床侍诊,受益匪浅,现将王旭教授治疗青春期HT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HT中医古籍中并无对应之病名记载,但以其发病于颈前甲状腺,多将其归入“瘿病”“瘿瘤”等范畴[16]。有学者[20]认为,HT组织学特征改变符合浊邪胶结稠厚、质黏重浊的特点,故提出“瘿浊”这一病名。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瘿瘤论》有言:“夫人生瘿瘤之证,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也。”[21]这表明本病的形成与瘀血、痰凝有关[22-23]。《太平圣惠方·瘿气咽喉肿塞》记载较为全面,其载:“由人忧恚之气在于胸膈,不能消散,搏于肺脾也。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今二经俱为邪所乘,则经络痞塞,气不宣通,故令结聚成瘿。”[24]该论述详细分析了瘿气发病过程及相关的脏腑,并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感受外邪、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桥本甲状腺炎总属本虚标实,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脾肾虚弱为本,肝郁气滞为标[25]。临床上青春期HT多为早期,证属肝郁化火、阴虚内热,常伴脾虚失运,原因如下。
1.1 青春期生理特点 王旭教授认为青少年较之中老年,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儿童的特点,即:生理方面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且形气未充[26];病理方面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且易趋康复。兼之当代家长对孩子的健康颇为重视,大多疾病初起即来就诊,故多见病程早期患者。
1.2 性别因素 HT患者以女性居多,青少年之中也不例外。王旭教授在治疗处于青春期的HT女性患者时,十分重视女子生理的七七节律及肝这一脏腑对女子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27]天癸与肾精关系密切,“太冲脉盛”与肝气的疏泄功能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体阴用阳,气机调畅则体健无虞。当代青少年学习生活压力较大,久坐多思,情绪难以纾解,饮食多肥甘厚味。肝失疏泄,气滞化火,郁结于颈部,表现为情绪易激,失眠多梦,颈部饱满等不适。
1.3 生活方式 王旭教授认为当代人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与病情关系密切。《素问·宣明五气篇》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更明确指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思伤脾……甘伤肉”[27]。久坐多思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受损,周身失之荣养,且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日久气郁更甚。同时青春期HT患者多肝郁气滞证,肝气横逆,容易损伤脾胃之气,运化失司,则出现食少、腹胀、便溏或腹泻等症状。
2 辨证施治
2.1 疏肝解郁、滋阴清热 青春期HT患者多处于病程早期,为肝郁气滞、阴虚内热之证。肝郁气滞,易化火伤阴,多表现为情志不畅、激动易怒、颈部饱满,触之质软或韧,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或数等。故临证时王旭教授多采用疏肝解郁、滋阴降火之法,常选柴胡疏肝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郁金、香附、白芍、黄芩、生地黄、玉竹、麦冬、南沙参、知母等。其中生地黄、玉竹、麦冬、南沙参、知母滋阴清热;郁金、香附、白芍、黄芩清热泻火,养阴柔肝。临床伴心慌手抖者,加钩藤、白蒺藜等镇肝息风;情绪易激、失眠者,加合欢皮、茯神、百合、檀香等解郁清心安神。
2.2 化痰散结 青春期HT患者多表现为颈部饱满,部分伴有甲状腺结节,多处于疾病早期,病情较轻,肝郁化火,痰气交阻,结于颈前,临床常用浙贝母、皂角刺、连翘、牡丹皮、赤芍、夏枯草、猫爪草等清热化痰散结。若仅有自觉症状而不伴有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结节,病程伊始可能延误治疗时机,且个人体质不同,不排除首诊即辨证为痰瘀互结证或脾肾阳虚证的情况,临床诊治时应灵活辨证施治。
2.3 健脾和胃 青春期HT患者因学习生活压力易致脾胃损伤,《金匮要略》亦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论患者是否已经出现纳呆、腹胀、便秘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治疗时都需关注脾胃。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灵活合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半夏泻心汤和保和丸等,常用药物有白术、陈皮、茯苓、半夏、薏苡仁、砂仁、鸡内金、炒麦芽、焦神曲、山楂等。青春期HT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不能忽视脾胃。
3 养生调护
3.1 情绪因素 青春期HT患者的发病与情绪密切相关,大怒、焦虑、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皆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青春期的女性HT患者容易因生理周期的激素水平变化而产生周期性情绪波动。故临证时,王旭教授会参照患者所处的生理周期,灵活加减临床用药。王旭教授常嘱咐患者和患者家属放松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注意劳逸结合,纾解情绪。
3.2 饮食宜忌 HT患者饮食上要控制碘的摄入量,忌含碘量较高的海产品。青春期HT患者多为肝郁化火,阴虚内热,故应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性温热的食物,如公鸡、老鹅等助阳上火的食物亦避免摄入。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顾护脾胃之气。
3.3 适度锻炼 除调整饮食外,HT患者还应适量增加体育锻炼,如传统养生保健功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要适度,过则消耗精气,适得其反,不利于患者机体调复。适度锻炼不仅可活动筋骨,还能调理气机,舒畅情志,疏发肝气,不致内郁化火。
4 病案举隅
4.1 病案1 患者,女,16岁,2021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7 d。患者因“月经不规则”就诊于外院,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1)促甲状腺激素(TSH):<0.01 μIU/mL;(2)抗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抗体(TGAb):488.05 IU/mL;(3)TPOAb:393.26 IU/mL。外院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曾予中药口服治疗,具体不详,未予其他治疗。刻下症见:颈部饱满伴肿胀感,怕热、汗出,情绪易激,时有心慌、胸闷、手抖,面部痤疮散布,额头、下巴明显,脱发。末次月经:2021年11月22日,行经中,色红量少,无血块痛经、腰酸乳胀。纳寐尚可,小便调,大便不成形,一日二三行。舌红少苔,脉弦细。既往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病、传染病病史。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神清,精神可,甲状腺Ⅲ度肿大,质软,无压痛,颈部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1)TSH:<0.01 μIU/ml,FT3:5.5 pg/mL,FT4:2.34 ng/dL;(2)TGAb:488.05 IU/mL;(3)TPOAb:393.26 IU/mL。甲状腺弹性B超提示:甲状腺弥漫性改变,弹性评分1分,TI-RADS 1类;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考虑反应性增生可能。西医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断:瘿病(肝郁脾虚,阴虚内热)。治法:疏肝健脾,滋阴清热。方选丹栀逍遥丸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醋香附10 g,夏枯草10 g,炒蒺藜10 g,焦栀子10 g,炒白芍15 g,连翘10 g,浮小麦15 g,茯苓15 g,太子参10 g,麸炒白术15 g,桔梗4 g,甘草5 g。7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1年11月30日,诉诸症缓解,怕热汗出、脱发、手抖仍存,纳寐尚可,小便调,大便不成形,一日二三行。舌红少苔,脉弦。心率:80次/min。末次月经:2021年11月22日,7 d净,量少,色偏暗。无其他不适。予初诊方浮小麦增至30 g,加桑叶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12月14日,诉近况尚平,怕热、汗出较前好转,脱发、烦躁仍存,纳寐尚可,小便调,大便偏软成形,2次/d。2021年12月11日复查甲状腺功能。(1)TSH:0.02 μIU/mL,FT3:5.6 pg/mL,FT4:2.12 ng/dL;(2)TGAb:367.41 IU/mL;(3)TPOAb:302.04 IU/mL;(4)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8.03 IU/L。予上方去桑叶10 g,加茜草10 g,鸡血藤15 g。14剂,煎服法同前。
后随访5个月,患者现状良好,颈部未诉明显不适,纳食可。2022年3月14日复查甲状腺功能提示:(1)TSH:0.33 μIU/mL,FT3:2.7 pg/mL,FT4:0.83 ng/dL;(2)TGAb:135.67 IU/mL;(3)TPOAb:117.82 IU/mL;(4)TRAb:2.30 IU/L。2022年5月8日复查甲状腺功能提示:(1)TSH:0.59 μIU/mL,FT3:3.0 pg/mL,FT4:0.91 ng/dL;(2)TGAb:112.23 IU/mL;(3)TPOAb:61.97 IU/mL;(4)TRAb:1.64 IU/L。诸症较前好转。
按语:本案患者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辨证为肝郁化火、阴虚内热证。王旭教授认为该患者因长期住校,学习压力较大,初诊时不善言辞,表情严肃,兼参颈前肿大,怕热、汗出,情绪易激,面部痤疮散布,舌红,少苔,脉弦细。肝主筋,肝气郁结化火,煎熬津液,阴虚生风内动,故心慌手抖时作。肝木横逆,乘犯脾土,脾气亏虚,运化水湿不利,故大便稀溏。同时,脾虚则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无缘,故患者形体消瘦,月经量少。治以疏肝健脾,滋阴清热。处方中醋香附疏肝行气,焦栀子清热除烦,重在清热疏肝,以畅气机,共为君药;夏枯草、连翘清热散结,四君子汤之茯苓、太子参、麸炒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运化水湿,共为臣药;炒白芍养阴柔肝,炒蒺藜镇肝息风,大剂量浮小麦止汗,共为佐使药。2诊时患者诸症好转,唯诉汗出仍多,感脱发较重,故予浮小麦加量至30 g,着重固表止汗。肝风内动、化火上扰故头皮油腻易脱发,故辅以桑叶清肝疏风。3诊时患者诉既往月经量少色暗,欲先行调理,故加茜草、鸡血藤活血化瘀调经。全方疏肝解郁,滋阴清热,兼顾脾胃,活血调经,直切病机,故收效满意。
4.2 病案2 患者,女,13岁,2021年10月5日初诊。主诉:颈前肿大3年余。3年余前发现患者颈前肿大,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曾予中药口服治疗,具体不详,未予其他治疗。近期自觉颈前肿大逐渐加重。刻下症见:颈部饱满,颈部阻塞感时作,身形瘦弱,易疲乏,情绪易激,学习压力较大。2021年9月4日月经初潮,7 d净,量中偏少,色红,无痛经、血块、腰酸乳胀,纳食一般,夜寐欠安,入睡较晚,小便调,大便欠畅,一二日一行。舌红苔薄,脉弦细。既往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病、传染病病史。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示:神清,精神可,甲状腺Ⅲ度肿大,质韧,无压痛,颈部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1)TSH:3.68 μIU/mL;(2)TGAb:905.19 IU/mL;(3)TPOAb:80.82 IU/mL。甲状腺弹性B超提示:甲状腺弥漫性改变伴肿大,TI-RADS 1类,双侧甲状旁腺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诊断:瘿病(肝郁痰结,阴虚内热)。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散结。方选清肝泻心汤合枳术丸加减,处方:醋香附10 g,郁金10 g,合欢皮15 g,太子参10 g,麦冬10 g,玄参10 g,牡丹皮6 g,浙贝母15 g,皂角刺10 g,白术15 g,麸炒枳实10 g,当归10 g,黄芪10 g,桔梗4 g,甘草5 g。14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1年10月19日,诉无明显不适,乏力好转,咽中时有少量黏痰,大便欠畅改善,一日一行。纳一般,寐可,二便尚调。舌红苔白,脉细。予上方加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14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11月2日,诉颈前饱胀较前改善,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波动,余无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续服2诊方,14剂,煎服法同前。
随访10个月,患者甲状腺肿大较前明显改善,乏力、情绪易激等诸症好转。2022年8月23日复查甲状腺功能。(1)TSH:1.042 μIU/mL;(2)TGAb:504.53 IU/mL;(3)TPOAb:19.13 IU/mL。诸症较前明显好转。
按语:本案患者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辨证为肝郁痰结、阴虚内热证。王旭教授认为患者因长期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颈前,故颈部饱满,触之质韧,颈部阻塞感时作。郁久化火,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故情绪易激、心烦失眠。肝气横逆犯脾,脾运化水液失司,湿困中焦,纳食欠佳,气血无以荣养周身,故形体瘦弱、易疲乏、月经量少。且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推动无力故大便欠畅。脉弦细,亦为肝气郁结、气血不足表现。方中香附、郁金、合欢皮疏肝解郁,共为君药;麦冬、玄参、牡丹皮、浙贝母、皂角刺滋阴清热,化痰散结,共为臣药;白术、麸炒枳实理气通便,太子参、当归、黄芪补气养血,共为佐药;桔梗、甘草清热利咽,且以桔梗为使,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2诊时患者诸症改善,诉咽中时有少量黏痰,故加用陈皮、半夏、茯苓化痰利湿健脾。3诊药效显著,效不更方。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滋阴清热、化痰散结、健脾益气之功,用药轻灵平和、直切病机,疗效显著。
5 总 结
瘿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对瘿病的治疗中医学早有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中医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临床价值不断突显。王旭教授对HT的病因病机把握准确,聚焦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重视患者特殊的生理特点,以疏肝解郁、滋阴清热、兼顾脾胃为基本治疗大法,临床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青春期HT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