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蜜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3-12-20杜瀚超肖金诚国占宝丁桂玲
杜瀚超 肖金诚 国占宝 丁桂玲│文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沧源 677499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沧源县”)结合山多林密的特征,着力加快发展蜜蜂产业,在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简称“蜜蜂所”)以及正大蜂业(云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蜂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切实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基于实地调研结果,本文介绍沧源县资源优势和蜜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沧源县发展蜜蜂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旨在促进当地蜜蜂产业的发展。
一、资源优势突出
沧源县发展蜜蜂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区位、人文等各类资源,才能确保蜜蜂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沧源县发展蜜蜂产业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使产业做大
沧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余脉,属于独特的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湿度宜人。全县国土面积2446km2,森林面积273.5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42%,其中有41.47万亩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蜜粉源植物花期叠错,一年四季均有季节性主要蜜源和辅助蜜源,其中:主要蜜源为野生乔木及灌木,涉及12科、19种;辅助蜜源主要为野生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涉及34科、112种。蜜源由野生蜜源和种植业蜜源组成,野生蜜源主要包括米团花、栎树、棠梨、冬樱、漆树、盐肤木、鹅掌柴、柃木(山桂花)、香薷(野坝子、野藿香)、黑锁莓等;种植业蜜源主要有临沧坚果、橡胶树、咖啡等经济作物。蜜源具有密集程度较低、开花流蜜强度中等、开花流蜜时间集中程度较低、蜜源优良度较高等特点。蜜蜂有效采收花蜜时间为10月到来年5月。这些富足的蜜粉源植物可使产业做大。
2.独特的米团花蜂蜜可使产业做高
在沧源县广泛分布的蜜源植物米团花为唇形科米团花属植物,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米团花能够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血。主治皮肤溃疡,外伤出血,无名肿毒,骨折,骨髓炎,高热无汗无涕,肝炎,肺结核[1]。研究发现,米团花含有6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酯萜、亮氨酸、多糖等[2]。米团花花期长达30多天,有利于蜜蜂采集[3]。米团花蜂蜜呈现出独特的棕黑色,被称为“黑蜜”。研究发现,米团花蜂蜜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能力,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特色蜂蜜[2]。米团花蜂蜜具有创建世界级品牌的潜质条件,全力打造米团花蜂蜜即“沧源黑蜜”,可以使产业做高。
3.优良的蜜蜂种质资源优势可为产业提供优质种群
沧源县境内野生蜜蜂资源丰富,分布有蜜蜂属中包括中华蜜蜂、西方蜜蜂、大蜜蜂、小蜜蜂、黑小蜜蜂等在内的多个蜂种[4]。滇南中蜂对当地蜜粉源植物和高热、高湿环境适应性强,是我国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可作为人工选育的优良种质资源[5],为产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4.区位优势可使产业空间拓展
沧源毗邻缅甸,国境线长147.083km,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充分利用好沿边区位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境内外地区共同发展蜜蜂产业,不仅可以让“小蜜蜂”成为睦邻友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使者,也有利于产业的空间拓展。
5.人文资源优势可使产业做长
沧源县辖有10个乡(镇)和1个农场,共95个行政村(社区),644个自然村,917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6.02万人,佤族人口14.76万人,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佤族文化的荟萃地、传承地和弘扬地。佤族自古就有收蜂饲养的历史,有取食蜂蜜、用蜜蜂幼虫作美味佳肴的饮食文化,使用蜂蜜作药的医学文化以及有蜂桶鼓舞等歌舞文化,有使用蜂蜡做烛的习惯。这些习俗、文化以及多年积累的生产资源不仅为发展蜜蜂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做长产业链、实现“蜂业+文旅”等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素材。
二、蜜蜂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组织化不断提升
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培育经营主体,全县共有3个公司、19个农民合作社、1个科研团队、589户农户、2671人饲养中蜂,初步构建了政府搭台主导与统筹协调、东航牵线搭桥与帮扶助推、蜜蜂所科技背书与技术指导、正大公司龙头引领与产品营销、合作社组织落实与经营管理、广大蜂农主抓生产与主体落实的蜜蜂产业组织体系。
2.产业规模适度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共养殖中蜂22187群(不含蜜蜂所养殖的1000群),其中:活框饲养12747群,传统饲养9440群;实现蜂蜜产量41.8吨(活框饲养产量26.6吨,传统饲养产量15.2吨),其中黑蜜产量13.1吨(活框饲养产量11.1吨,传统饲养产量2吨)。
3.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依托各类资源和力量,采取送出去学、集中学、送教下乡等方式,着力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2022年至今共组织开展培训班16期次,受训人员达1059人次,约有20多名蜂农初步掌握了中蜂养殖技术,蜂群保有量、蜂蜜产量等指标实现逐年上升,有效提升了产业的标准化程度。
4.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依托蜜蜂所,全力推进米团花蜂蜜功能评价与标准制订、中蜂良种选育、中蜂高效饲养及优质蜂产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科研项目,初步探明米团花黑蜜的品质功能特征;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篇;建成中蜂育王场和交尾场,优质种群选育有突破;中蜂强群高效饲养技术和优质成熟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5.产品关注度不断攀升
“第七届全国中蜂产业发展大会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论坛”的成功承办,有效提升了米团花蜂蜜的知晓率、影响力和价格上浮空间,南滚河蜂蜜(黑蜜)的商品零售价飙升到每盒880元(1000g);“佤山曼来”蜂蜜产品荣获第六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优质奖;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上,沧源米团花蜂蜜初次登台亮相便引发热切关注。
6.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坚持企业化运营与合作社自主运营相结合,以正大蜂业收购原蜜为主,以合作社、个体户、农户自产自销部分产品及适量加工部分商品进行销售为辅,实现了拓宽产品销路与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自主运营能力的双赢效果。正大蜂业与养蜂合作社和公司签订了《原蜜收购协议》,累计收购沧源县原蜜19.14吨,其中黑蜜6.56吨。
7.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依托产业发展与帮扶项目,建成了4个蜂蜜加工厂(2个已投入生产运营)、1个中蜂育王场、1个中蜂交尾场、1个中蜂扩繁场、1个教学示范场,建成20群以上适度规模化养蜂场105个(其中包括1个智能蜂箱养蜂场,养蜂规模200群),有效推动生产、科研、技术培训等工作。
三、存在问题
沧源县蜜蜂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有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合力解决。
1.产业人才匮乏
养蜂队伍不足,养蜂师傅、本土养蜂技术人员紧缺,技术研发、生产加工、产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2.养蜂技术落后
多数群众仍然停留在“放好蜂箱就等着收蜜”的传统养蜂理念上,箱内箱外观察、调脾、蜂箱清理、饲料补充、病虫害防治、人工育王、人工分蜂等日常管理技术不到位,蜂群飞逃现象依然突出;强群高效饲养技术落后,蜂群弱、巢脾老旧、蜂王产卵力弱、蜂群饲料不足等问题较突出,蜂蜜产量与单产还较低;成熟蜜生产技术落后,存在蜂蜜收割时间把握不准、过度收割以及蜂蜜贮藏不规范等现象,影响了蜂蜜品质和产量。
3.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出入蜂场道路、场内便道、生产管理用房、隔离栏、水电供给等蜂场基础设施薄弱,实验、病虫害检测与防治、科研、学习培训以及产品贮藏、样品初检、产品研发等设施设备不全,已建成的蜂蜜加工厂存在功能不够齐全以及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等问题。
4.产品销售是最大堵点
虽然正大公司完成了2023年度收蜜工作,但只是收购了一部分活框饲养的中蜂蜂蜜,木桶饲养的蜂蜜仍靠群众自产自销,产品销路不畅,销量不大、价格不稳。加上抽样送检的大多数蜂蜜碳4植物糖等指标偏高,影响了正大收蜜的进度和资金结算以及产品生产与销售等后续工作。
5.产品附加值低
产、加、供、销、研、学等全产业链建设还较滞后,大量蜂蜜产品主要以销售原蜜和适量的粗加工为主,加上米团花蜂蜜缺乏等级划分标准,市场认可度、影响力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6.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一方面,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今年,前期的干旱使植物开花流蜜异常,后期漫长的雨季增加了蜂群管理难度和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受胡蜂危害较大,部分区域蜂群存量减少严重。
7.资金筹措困难
一是项目储备不足,助推产业发展的项目不多;二是产业资金到位缓慢,已申报的项目无法如期落地,延误了投放蜂群的最佳节令和蜂群日常管理;三是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一些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
8.产业发展体制未健全
县、乡、村以及企业、科研团队、合作社、群众之间没有形成“一盘棋”;政府、东航、蜜蜂所、正大蜂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权责关系、利益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健全完善;全产业链建设严重滞后,整个产业的组织化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生产标准体系、经营体系、保障体系、产品溯源体系等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发展蜜蜂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动物、植物、食品等方方面面。下一步,沧源县将持续把蜜蜂产业作为作为助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生态富民特色产业,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合力攻坚,团结奋斗,全力落实“蜜源、蜜蜂、蜜厂、蜜品、蜜市”各环节工作任务,切实为打造“黑蜜之都”、谱写“甜蜜大事业,幸福阿佤山”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