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融合“岗课赛证”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研究
——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2023-12-19王云
王 云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党和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促进新兴工科产业发展,加快传统工科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工匠精神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也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与目标遵循[2]。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践行技能报国,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适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新模式。
1 融合“岗课赛证”的工匠精神内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全新育人模式。该模式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3],通过“岗课赛证”四大育人要素相互融合渗透,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融合[4]。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作风的体现,是从业者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坚守的态度、勇于创新的品质、精益求精的作风。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岗”是育人的起点,通过精准分析岗位胜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同感,提高职业匹配度,愿意在工作岗位上辛勤付出、坚持不懈,这正体现了敬业乐业的精神;“课”是育人的核心,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使学生学懂一门课程、精通一项技能,在工作中干一行、专一行,这正体现了专注坚守的态度;“赛”是育人的升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竞赛比拼,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实操技能,在工作中勇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这正体现了勇于创新的品质;“证”是育人的检验,对接行业标准,融合企业认证,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工作中更加高标准、严要求,这正体现了精益求精的作风。由此可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内涵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2.1 育人过程中,工匠文化氛围不浓
高职院校是大国工匠培育的摇篮,肩负着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命。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氛围的有效举措。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这必然使高职院校积累和沉淀不够,导致自身文化底蕴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传播氛围比较淡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科研成果、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但在工匠文化、匠人事迹等方面的宣传却很少。同时,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自身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往往存在“我不行、我做不到”的观念,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偏低,缺乏职业追求和职业信念[5]。
2.2 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融合不够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冲击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有些内容虽然是理实一体,但实践操作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选用的教材相对滞后,缺乏新技术、新要求和新标准的典型案例及工匠精神相关的先进事迹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不够,企业岗位经验不足,没有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融合,教学方法单一固化,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全面,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难以满足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需求。
2.3 实践过程中,工匠传承引导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因此,离不开工匠精神的融入。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其中,只是单纯、机械地按照课程章节开展实践,不少实训内容更新滞后,没有紧跟产业新业态和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往往存在“差不多”的观念,技能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普及度不高,学生缺少参与竞赛的积极性,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中途放弃,真正愿意在比赛中磨炼、提升自己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3 融合“岗课赛证”的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和实践
3.1 岗位导向,增强职业责任感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调研、问卷调查、招聘网站调研等方式,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岗位。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融入工匠精神元素,确定胜任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务实肯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的融合见表1。
表1 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与工匠精神
3.2 课程改革,重塑职业价值观
根据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融合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任务、开发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聘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省市级技术能手担任实训教师,以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操作[6],进而帮助学生磨炼意志、习得技艺、塑造匠心[7]。
以智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对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岗位需求,以校企合作项目“咽拭子采集机器人安装与调试”为课程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咽拭子采集机器人工作要求精度高、延时低、抖动少、力控准、惯性小,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学生担任设计员、安全员、装配工、调试工等身份,还原企业真实工作情景,使学生养成规范、科学的职业素养。根据装调零件由大到小,精度要求由低到高,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理论精讲、虚拟装配仿真、真机操作,使学生掌握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的方法,能够解决装配与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教学的导师,帮助学生解决任务中的难点,使学生除了向企业工程师学习技术技能,也学习他们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教学过程与工匠精神的结合见图1。
图1 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
3.3 竞赛引领,激发职业创造性
技能竞赛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技能、学科竞赛引入第二课堂,创建“智能机器人社团”等体现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和竞赛训练。通过新生宣讲、专业教育、技能节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竞赛。通过将企业项目、竞赛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意识。通过“校赛—省赛—国赛”三层选拔机制,挖掘优秀的学生参加高级别的竞赛,不断精进技术技能。学生不仅在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省级竞赛中名列前茅,更在全国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大赛、全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中获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近三年竞赛获奖情况见表2。实践表明,这种三层选拔机制,既是学生自身内在成长的过程,也是职场外在适应的过程[8]。
表2 近三年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以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为例,该赛项涉及的知识面广、操作技能要求高。学生主动放弃课余休息时间,在实训室刻苦训练,常常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点而通宵达旦;也会为了实现机器人更优的控制效果而不断完善程序、优化方案。正是由于平时高标准、严要求的训练,让学生在比赛中稳定发挥,取得佳绩。竞赛的历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证书检验,树立职业发展观
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高职学生技术技能获得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接行业标准,将课程要求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打通学生职业发展渠道,增强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选择上充分考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岗位能力需求和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整体性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以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装调与应用(中级)为例,将证书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证书的获得与课程的评定对应,使学生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操作规范,明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瑕疵,都会导致设备装调不符合要求而无法正常工作,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在工业机器人装配考核中,要求工业机器人5轴处皮带的张紧频率为140~163 Hz之间,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装配,并学会规范使用声波张力仪进行频率测试,树立良好的标准意识;同时,只有经过反复训练和操作,才能做到熟能生巧,于细微之处体现匠人品质。自开展该技能等级证书鉴定以来,通过率达到100%;毕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4 结 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不仅体现了“职业”特色,而且彰显了“育人”本色。通过以岗定课、以课促改、以赛促学、以证促教,在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