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路径

2023-12-19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建设

刘 青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乡村振兴是中国为促进乡村社会变革和发展提出的战略举措,强调文化、人才、产业、生态、组织等全方位实现振兴以促进乡村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其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和重塑乡土文化等措施为乡村振兴赋能,从而加快推进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1 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1.1 乡村教育助力精神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强调文化振兴。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乡村精神文明作为精神领域的一种追求,是特定时期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综合反映[1]。推动乡村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乡村的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首先,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能培育人们的乡土情怀。乡村学生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乡村在培育他们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他们乡村的风俗和文化。然而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乡村人民的乡土情怀正在日益流失,乡土本色也日益褪色。乡村教育作为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担负起这样的使命:通过向学生讲授乡土文化知识,挖掘乡村特色,培育新一代青年的乡土情怀。其次,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能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向乡村大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观念,在乡村弘扬国家主流的文化和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以更好的姿态投身于中国乡村建设事业。最后,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能培育和巩固乡村的精神文化风貌。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能只看其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更要注重其精神文化建设,做到物质和精神一起抓。要将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培育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展现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新景象。

1.2 乡村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乡村振兴的发展包含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能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乡村教育是培养乡村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通过教育,帮助培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适配“三农”领域的专门与专业人才。通过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一批“知乡村、懂乡村、爱乡村”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人才[2]。与此同时,通过乡村教育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走出乡村”到“反哺乡村、振兴乡村”的思想观念,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一方面要教导青年学子担负起建设家乡事业的重任,鼓励他们在学习到过硬的本领后回到家乡,积极建设家乡;另一方面乡村教育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并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正确认识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同时激发他们建设乡村的热情。

1.3 乡村教育重塑乡土文化

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风俗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域所,是城市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3]。乡村文化的发展对于乡村的经济和政治具有正向影响,以乡村文化的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是关键的一环。乡土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根基”与“命脉”,同样具有文化的“内生性”本质特征[4]。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乡土文化正在不断流失,不利于乡村文化振兴,重塑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对重塑乡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教育不应只是地理空间上的概念,而应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5]。一方面,应通过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知识,将其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融入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重塑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从而意识到乡土情怀对于乡村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应将相关乡土文化知识充分展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与新的文化和内容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在保留乡土文化底色的同时推进其时代化特征。

2 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实施难度大

由于受到经济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乡村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供应和合理配置。中国统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但是由于受乡村大环境的限制,乡村教育质量发展仍是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现实难题。首先是教育设施的落后。随着中国高质量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有目共睹,但大多侧重于城市教育资源投入。大部分城市学校都是教室宽敞明亮、课桌整齐干净,并且配有多媒体等设备以供师生共同学习使用,课堂氛围浓厚,学生积极性高。而在乡村大部分学校仍是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相关教育硬件设施落后,这就使得在乡村学校实施教育发展形成较大的难度。其次是未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教育资源。受到环境限制的影响,乡村教育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甚至在有些地区都没有第二课堂的概念。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发展,它有效衔接了课堂与课后的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联系在一起。同时,第二课堂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未能得到有序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学风,为学生打造积极正向的成长空间。而中国大部分乡村学校只关注将课本内容教授给学生,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2 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内涵发展首要在人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乡村学校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实践教学领域在课程教学及其研究过程方面显得尤为薄弱[6]。首先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加之教育环境和教学设备落后,许多青年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当前坚守在乡村教师岗位的老师大多是年龄偏高的老教师,青年教师数量少,这给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一方面,乡村教师整体数量不够,对教学实践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老龄化往往导致其难以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也难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新的教育信息,而现代教育非常强调信息的及时更新,这种情况必然会对教育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是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由于教师体制的不完善,许多教师学历水平较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学培训,其教学方法缺乏技巧[7]。与此同时,由于教师数量的缺少,大部分乡村学校存在一名教师兼任多种学科的教学工作,使得乡村教育发展呈现滞后性。尽管这些教师是由于师资短缺而承担了其他课程,但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有甚者会在一些知识点上给学生以误导,这成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阻力。最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作为。大多数教师都秉承着良好的师风师德,以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己任,但同时也存在个别不作为的教师,应付式地对待教学工作和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采取漠视的态度;部分“副科”教师在自己学科上的不负责行为也是导致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这都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挑战,进而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2.3 教学水平偏低,生源流失现象严峻

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性带来的后果是乡村的教学水平偏低,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导致乡村生源流失现象严重。大部分乡村学校由于教学环境不佳、教学设备落后,加上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强,使得乡村教学质量水平偏低,学生难以有效提高成绩,于是家长选择将其送往更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另一个引起生源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都更愿意前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工作,在取得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得到更好的物质保障后,家长都更愿意把孩子带到城市,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尤其是年轻家长,他们在教育理念上更倾向于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城市学校在教育环境、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更具优势,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将孩子送至城市的学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村学校中的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越来越少,生源流失使得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日益严峻,这也成为制约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乡村教育教学水平,留住优秀生源成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

3 乡村教育发展路径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加快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破解这些难题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3.1 统筹课程资源建设,激发乡村课堂氛围

要推动乡村教育发展,首要是统筹好课程资源。第一,要统筹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通过衔接不同学段的课程资源,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链,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正是解决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进课程教育资源一体化,将不同学段教育资源利用起来,丰富乡村课程资源,使乡村课堂实施得到有序发展。第二,统筹课程资源主张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协调利用,也就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甚至是第三课堂联系起来统一发挥作用,通过统筹运作,有效挖掘和利用课堂以及课后的教育资源,从而丰富乡村教育资源。推进各学段以及各场所的教育资源,都将有效推进乡村课堂的发展,激发浓厚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将促进城市与乡村学校之间的联结,从而形成帮扶、带动作用。通过开展大型讲座活动,将城市、城镇与乡村的学校联合在一起,形成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的方式,让城市学校帮助乡村学校形成相关学习状态,也让乡村学校了解城市学校对于第一课堂外的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而带动第二课堂资源和城市学校资源进入乡村课堂,激发乡村课堂的活跃性。

3.2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育实施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目的在于推动乡村教育实施,为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政府应当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教师都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应当受到尊重,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更应该得到重视。为此,政府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如适当降低乡村教师招聘考试开考比例、放宽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等。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快发展经济,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水平,吸引青年教师群体。针对乡村教师老龄化日益严峻、教师群体数量少等现象,引进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成为当务之急。而乡村经济水平不高、教育环境不佳等现实难题成为吸引青年教师的阻碍。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提高经济水平,并制定有效制度吸引青年教师进入乡村学校,缓解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要加强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程度和教学质量是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和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准,经常开展公开课活动,让资深教师给出合理性的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反思。除了通过外在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外,教师个人的自我完善也能进一步增强其专业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与其他教师开展沟通交流,借助线上平台进行教育问题探究来更加深刻地认知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而更好地调整乡村教育方案,在反思与实践的不断调整中,提高教学水平,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教育有效发展。

3.3 推动课程目标建设,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9]。推进课程目标建设,有助于协调不同学段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效益的最大化。乡村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呈现单一性、不完整性等问题,是阻碍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难题。要有效推进乡村学校的培养目标,应通过承接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与城乡之间培养目标并使之协同发展,探索适合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培养目标。同时,推动乡村课程目标建设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来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使其既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又能通过努力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统筹推进学校课程目标建设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3.4 统筹教育与乡土文化,重塑乡村教育活力

乡村教育相较于城市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是它不仅包括乡村教育,同时还内在地包括了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别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在推进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也不能丢失传统特色文化。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要统筹好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关系,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推动乡土文化建设。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乡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秀部分。乡土文化涵盖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这些优秀的部分进行总结,再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从而发扬乡土文化。其次是编制乡村课本、合理设置乡村课程[10]。乡村教育相较于城市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其教育包容性更强,教育实施发挥的空间也更大。通过编制乡村课本,将一般的教学内容与特有的乡土文化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进而培养其认识乡土和建设家乡的情怀,这也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对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 小结

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其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是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又能推动乡村振兴。为此,要坚持以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让乡村振兴更好地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需要通过统筹不同学段的课程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目标建设和统筹教育与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进程,最终向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建设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