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心理韧性迫在眉睫
2023-12-19李怡华严凤平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深圳580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80
◎ 李怡华 严凤平(.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深圳 580;.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 580)
目前,很多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笔者曾在本校做过一份调查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心理韧性较高的比例仅占36.2%,八年级学生心理韧性较高的比例仅占17.9%,表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其心理韧性有下降的趋势。 在心理辅导室,我曾接待大量前来咨询的学生。部分学生心理韧性很低,一些较小的挫折、困难能够被其无限放大,继而引发连锁反应,例如:有的情绪失常;有的一蹶不振;有的自残自虐;有的离家出走等。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陷入深深的反思。
心理韧性是指抗挫力或心理弹性,指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以及受到挫折后能够获得成长和新生的能力。心理韧性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经历考试失败、被同学拒绝等事件。此时,心理韧性高将有助于个体平稳度过这些危机事件,让个体在多个方面获益:一是增强自信心。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二是提高适应能力。不会轻言失败,容易从困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三是增强积极情绪。容易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情绪,从困境中突围。四是有益身体健康。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减少焦虑、抑郁等。
要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父母、教师需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为人父母或教师,需要提高抗挫折能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或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遭遇挫折或困难时,能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够不断提高心理韧性。
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指个体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质是可变的素质,是可以发展的潜力,成功取决于人的实践和努力。基于此,父母或教师表扬学生时,不宜表扬学生很聪明,而是要表扬学生付出的努力。表扬聪明,是帮助其形成固定型思维;表扬努力,则是帮助其形成成长型思维。
第三,“制造”学生受挫的机会。为人父母或教师,可以刻意为学生“制造”一些让其遭受挫折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面对一些挫折。此时,父母或教师可以引导其独自面对,发展其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让身体感受到快乐,提高其幸福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不仅更乐观、开朗,而且意志力更强,在面对困境或挫折时,也更有心理韧性。
第五,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支持策略。实践证明,当个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时,能够减少压力对大脑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心理韧性。因此,父母或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人际支持策略,如人际交往原则,包括诚信原则、互助原则、宽容原则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3I 策略。3I 是指“I have”、“I am”和“I can”。运用“I have”策略,是指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感;运用“I am”策略,是指发现个体内在的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和信念;运用“I can”策略,是指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心理韧性迫在眉睫,需要父母和教师携手同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韧性培养策略,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韧性,让其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