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动作技能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3-12-19吕存款
文/吕存款 吴 旭
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熟练”两个阶段。从教学的层面理解,则可以把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教会”阶段,第二个阶段称之为“提高”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由于学生基础和教学目标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必须有一定区别。本文对动作技能教学的“教会”阶段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及策略进行考察。
一、动作技能“教会”过程的剖析
在动作技能教授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先示范、讲解,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教授方式。示范、讲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系统感知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动作方法等,从而使得学生在意识层面建立动作表象,即学生在意识层面达成“学会”的目标。由动作技能学习经验可知,意识层面的“会”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用身体正确的做出动作。因此,在学生达成意识层面的“会”后,教师还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意识层面的“会”向身体层面的“会”的转化,从而达成身体能够正确做出动作技能的目标。在由意识层面的“会”向身体层面的“会”转化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将不断对照着自己意识层面的动作表象进行修正、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最终达成“身心一体”,学会动作技能。
在以上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在建立动作表象的意识层面“会”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传授信息,这些信息属于外部信息。而在完成由意识层面的“会”向身体层面的“会”转化阶段,教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做出该动作时的身体感知,如身体在做动作时肌肉的用力部位、用力顺序、用力时机、用力强弱等,身体感知属于学生的内部信息。
二、动作技能“教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动作技能“教会”过程可以看出,教学必须要向学生传授动作技能结构、身体姿势、方法等外部信息,还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做出正确动作的身体感知觉。其中,作为内部信息的身体感知是做出正确动作技能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然而在动作技能现实教学中发现,教师通常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却忽略了帮助学生获得身体感知觉。
以肩肘倒立教学为例,在肩肘倒立动作技能学习前,教师一般先进行标准的完整示范,其后结合要领讲解再进行分解示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错误,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和诸如“两臂加紧、后背挺直、脚尖绷直”等语言提示,帮助学生学会并纠正动作。从以上的教学过程来看,无论采用怎样的示范、讲解方式及频次,其教学效果也只是从动作结构、身体姿势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并未触及到学生做动作时的身体感知层面。例如,在学生做肩肘倒立动作技能时,往往会出现身体不能挺直的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不是学生不明白该动作的标准,而是学生在做该动作时,不知如何才能将身体挺直,甚至不知自己此刻做的动作是否已经达成了“挺直”的标准,也就是学生缺乏“挺直”时的身体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进行类似“挺直”的动作结构的教学提示和示范,那么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
三、如何有效“教会”动作技能
身体感知的获得是教会动作技能的关键。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身体感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语言讲授应做到明确具体且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常运用语言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信息,但语言本身只是一种符号,并非是动作技能本身,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二次转化。因此,语言信息要尽量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获得身体感知),才利于学生完成内化。这要求教师要将抽象的概念化信息,通过自己的加工,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启发学生获得身体感知的语言。如在教授韵律操或体操动作时,其抽象的概念要求“两臂侧平举”,如果教师只是将这一抽象的概念直接转述给学生,除非学生已具有“两臂侧平举”的身体感知,否则并不能立刻做出该动作或动作不标准。如果教师将“两臂侧平举”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两手臂与肩同高,向身体两侧最远处伸出”这样的语言提示,那么此时的语言讲授效果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做到“平”和“直”的要求,因为该语言中的“与肩同高”明确具体地说出了“伸平”的标准,“向远处伸出”具有启发手臂“伸直”时的身体感知。
(二)注重已有经验的身体感知向新学动作中迁移
体育教学中所谓的“新动作”,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新”,而是由一些已有的“老”动作按照特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新结构。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教师要善于将已有做“老”动作的身体感知迁移至新动作技能学习中。在教授新动作技能之前,可以先复习与新学动作技能结构相似的已有“老”动作技能。如在学习网球上手发球动作技能时,可以先复习学生已会的排球扣球或上手发球动作。在学生练习网球发球动作时提示学生将排球扣球、发球时的身体感知迁移至网球发球动作中。
在新动作技能学习中,除了可以从以往学习过的动作技能中进行迁移,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进行迁移。如在武术马步动作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坐椅子、靠椅背经验中的身体感知迁移至马步动作技能学习中,更有利于学生做到上体挺直。
(三)巧设练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身体感知体验
动作技能的练习都是在一定的运动条件下完成特定的运动课题,伴随运动条件的改变,动作技能练习难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新授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应调整相应的练习条件,让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该动作。当学生成功地做出相应的动作时,此刻做出该动作时的那种身体感知觉也随之产生,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注意焦点放在此时的身体感受方面,加强此时的身体感知觉记忆。这样的身体感知觉一旦形成记忆后,再去调整条件,将有助于学生在新条件中做出相应的动作技能。创设运动条件的方式有很多,一般常见的有条件限制、降低条件难度、保护帮助等。创设的目标是要帮助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动作,帮助学生体验此刻的身体感知。
学生在动作技能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条件限制,迫使学生不得不做出需要的动作。如在武术马步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将标志盘放置在学生大腿、肩、头顶部位,要求学生在马步练习时三处的标志盘不掉落,便可以迫使学生做到大腿与地面平行、上体正直。
降低条件难度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动作技能获得成功体验。如在学习足球“脚背内侧踢球”动作技能时,将足球放在平地处让学生进行踢球练习。在刚学习该动作技能阶段,学生要成功完成该动作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踢球的条件进行降低难度的调整,将足球放置在一定高度的标志盘上(球离地一定距离),学生再用脚背内侧完成踢球动作则容易很多,学生可顺利获得成功体验,建立正确的身体感知。
练习中学生通过同伴或教师的保护帮助可顺利完成正确动作。如在技巧动作“肩肘倒立”动作技能学习时,学生在没有保护帮助条件下完成该动作有一定困难,但在同伴或教师帮助下则可以顺利完成。在保护与帮助下顺利完成时,学生将注意焦点放在此刻做该动作时腰腹、肘、腿等部位的发力感受方面,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找到做该动作的身体感知。
(四)注重及时的身体感知反馈
练习中学生会不断地对照已获得的动作表象,对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修正、调整,已达成与已获得的动作表象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有错误也有正确,但偶尔的正确,学生未必自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及时对学生偶然做出的正确动作给予肯定和告知,并鼓励学生回忆刚才做出该动作的身体感受,让学生根据那样的感受再进行重复练习。如学生在进行跳高动作技能练习时做出了正确的动作,教师需要及时地告知学生:“对,就是这样的动作,回忆一下刚刚你做动作时挺髋的感觉,按照这样的感觉再进行练习。”此刻学生的练习就是在寻找刚才正确的身体感觉,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
(五)关注两个动作衔接处结构与已会动作结构的异同
在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常运用分解教学的形式,将组合动作技能分解为多个分解性动作逐个教学,但现实却常常出现每一个分立动作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但当将动作组合时却无法完成的现象。如在教初学者跳短绳动作技能时,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原地纵跳,也可以顺利完成摇绳,但组合在一起时,学生却无法顺利完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动作组合在一起时的结构会发现,原有的原地纵跳身体感知觉和跳绳时的身体感知觉是完全不一致的。从迁移理论来讲,二者的感知觉是负迁移,因为原地纵跳时结构是向上跳时手臂同时向上方摆动,但跳绳动作技能中,双脚向上跳时手臂是向下方摆动。因此,原来的分解练习并不利于学生学会跳绳动作技能。但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注意到两个动作组合之间的这种区别,安排学生练习向上跳起时,手臂向下这样的相反方向跳动练习,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体感知。
四、结语
身体感知的获得是学生学会动作技能的关键。在教会学生新授动作技能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更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获得身体做出该动作时的身体感知觉,才能有效帮助“学会”动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