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志清文学年表

2023-12-19张凤

华文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夏志清副刊张爱玲

[美]张凤

作者单位: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

1921 年

2 月18 日(农历正月11 日),生于上海浦东,4 岁与母兄返苏州。

祖籍苏州,江苏吴县人,祖父和大伯早逝,祖母孙氏守寡抚养三个子女,二伯在上海开当铺,姑母嫁尤姓,父亲夏大栋(柱庭先生)排行三,曾入萨镇冰办的商船学堂,后进浦东银行做事。

1927 年

就读于桃坞中学附小,读了3 年英文,转学到苏州中学附小。母子三人先住桃花坞母亲何韵芝女士娘家老宅,父亲在上海交通银行工作周末返家。六年级下学期迁庙堂巷夏家,转学。

1932 年

“一·二八事变”发生,父亲接母子住上海交通银行宿舍,有时吃馆子看戏看电影,停学半年后,与母亲回苏州上纯一初中。

1935 年

高一读沪江大学附中一学期。因父亲已去南京任职保险业,又做中央饭店经理,转学至南京青年会中学,念了一年半。对刚建都的京城感觉舒服宽大,一派新气象。

1937 年

“七七事变”后,担任经理的父亲将全家送至上海法租界,父到大后方。每晚叫女佣阿二搭床睡觉。

1938 年

上海大夏大学附中毕业。

1942 年

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毕业论文题为《论文丁尼生的心灵及性格》。任英文秘书,代课教英文等,抗战胜利前在外滩海关工作了一年,在沪陪伴母亲何韵芝、妹妹夏玉瑛。

1943 年

秋,其兄济安先生赴昆明任教西南联大,交游甚广。与莫逆之交书香世家宋淇、张芝联等位皆得会面,他们原就读于中央大学,因战事不宁而借读光华大学。

1944 年

在《新闻报》发表《好莱坞大导演阵容》。

心仪圣约翰的刘金川,写情文并茂的长信去,被退而神伤。

1945 年

乔迁兆丰公园的兆丰别墅,赋闲在家。姻亲徐祖藩,年初被任台北航务管理局局长。

10 月离沪驶往台北,任航务专员。蚊帐内用功读了《白鲸记》等20 多种书。学会抽烟,直到1984 年才戒。

1946 年

胡适校长上任,纽约留英的钨矿大王投资南北美,华昌贸易巨子李国钦给北大文理法三个留美奖学金,讲师助教均可参选。与济安兄皆非联大嫡裔,人事上一无关系。亦各交英文论文和当场考英文作文《出国留洋两回事》一篇。

1947 年

写布雷克论文脱颖而出。燕卜孙(William Empson)大为赏识。以88 高分问鼎,但曾引起多位讲师联袂抗议。宋淇于文字提过这轩然风波,传闻“此奖为一洋场恶少侥幸取去”,正说明他中选全凭真才实学。

自况:“胡校长虽然也讨厌我是教会学校出身,做事倒很公平,没有否决评选委员会的决定。胡校长不赞成我有意去耶鲁哈佛攻读博士学位,不热心给我写推荐信”。笔者追问此事,答:“胡适似乎不大喜欢我,不大亲,一听沪江毕业脸就一沉,开始就不对劲,他对教会学校有极大偏见,胡适说北大新聘的王岷源,在耶鲁读了四年,才拿个硕士。耶鲁哈佛英文系很难读毕业,李氏奖金两年,连硕士也不一定拿到,不如在小校进修。而不推荐吧。”

7 月25 日下午,济安送其到机场往沪与父母妹团聚。兄独留古都,上机临别,不免有断肠之感。

11 月末,因出国手续延宕,终于抵俄亥俄州欧伯林(Oberlin)学院,住了一周,并往附近肯扬(Kenyon)学院听了名诗人、新批评派的鼻祖蓝森John Crowe Ransom 两周的课,泰德、布鲁克斯、华伦等都是其门生。蓝森看了夏志清两篇论文,很是赏识,驾车送他到火车站推荐给刚任教耶鲁的学生布鲁克斯,经蓝森和燕卜荪二位名诗评家力荐,顺利进入耶鲁英文系博士班。

1948 年

1948 年2 月至1951 年12 月就读于耶鲁大学,荣获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英国诗人George Crabb。

1951 年

12 月获得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前,早半年就开始协助政治系饶戴维(David N Rowe)编写英文手册China: An Area Manual(《中国:地区导览》)一年,负责文学、思想、大众传播等篇章,发现有关中国的书籍实在很少。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美政府并未正式采用这部手册,试印本《中国手册》一共只印了350 部,各大图书馆都不易分到,资料实在太稀有。

1952 年

见中国现代文学史竟无一部像样的书,因此即向洛克斐勒基金会申请,荣获3 年奖助费,以耶鲁大学英文系研究员名义,在“冷战”年代,数据局限的条件下,极有魄力地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

1953 年

6 月,化学系同学刘天眷女博士婚礼上,遇到梅光迪大千金梅仪慈。梅仪慈端正清秀,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生,两人谈得甚为投机。后写两封信去约见未回。1970 年代重逢,梅仪慈已是密歇根大学教授,夫婿为经济史名教授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1991 年其荣退大会,梅仪慈光临演讲比较《三言》与《十日谈》的论文。其与仪慈相识40 年,友情如酒,愈久愈醇。

1954 年

6 月5 日,在纽海文(New Haven)与小他10 岁的卡洛(Coral)结婚。卡洛出身康州,家道殷实,是耶鲁大学古典文学硕士。后离婚居住新墨西哥州。

1955 年

已经大体撰成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

4 月25 日,儿子树仁(Geoffrey)出生。于1956 年患病夭折。

秋,离开耶鲁大学,携家眷去密歇根大学担任访问讲师,一人代中国文学及思想两位教授任教。

1956 年

到德州奥斯汀(Tillotson)大学担任英文文学教授;女儿建一(Joyce McClain)出生。

1957 年

1957-1961 年任教于波茨坦纽约大学,教授欧美文学、莎士比亚、欧洲名著文学等。

1958 年

天天到校,补充《中国现代小说史》。

1961 年

3 月,耶鲁大学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奠定声望。哥伦比亚大学王际真教授早读到样书极为赏识。该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开拓出中国现代文学独立研究的天地,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中国古典小说》一起被后辈奉为圭臬。

应邀去匹茨堡大学接柳无忌教授中国中心的缺,教书兼管行政。

1962 年

7 月,乔迁纽约,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长俸教授。迟去一年,以便拿到终身职。

《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之际,其才40 出头,春秋正盛。不过澹泊。在压力稍解,成长俸之后,仍爱读书研究仍每至夜深,陆续发表中英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夏志清论评中国文学》等,极具洞察胆识。其反思前期的研究:在点评当中忽视了萧红、路翎与端木蕻良等,把古今作品乱批,笔尖不带一点感情。晚年平易随和,有时重读严肃评论,会觉得不像自己所写。

1962 年

与唐德刚相交,往还甚密。

任教于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的普实克(Jaroslav Pršek)在欧重点汉学英文杂志《通报》(T’oung Pao)上发表锐厉书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963 年

4 月,应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之请托,接待陪同刚访柏克利加大陈世骧及济安后的普实克,到垦德堂Kent Hall,参观藏书,特别是《绣像小说》等晚清民初的旧期刊珍藏。别后,普实克回国,寄来刊发书评的《通报》,长达47 页。对这些批评,夏志清很礼貌地赞同,“不敬,是不可恕的”,并没有当面反驳或辩论。但在写给济安的信中吐露:“一方面注重intention(意义),一方面机械地说明technique(技巧),表面上高明一些,其实自己毫无主张”。委婉写《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一文,针对史观、意识形态、研究方法等,“怀疑除了记录简单而毫无疑问的事实以外,文学研究真能达到‘科学’的严格和精确,我也同样怀疑我们可以依据一套从此不必再加以更动的方法论来处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严谨论辩,有礼避免强悍对决。而后英雄互惜。如李欧梵教授《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中所言,“以其研究完成了具有纪念碑意义的任务”。成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必究的学术之争。

普实克的研究生史罗甫(Zbigniew S upski)为导师助阵,在另一份著名刊物《东方文献》(Archiv Orientální)上发表《读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札记》(Some Remarks on the First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87 年悼念刘若愚文章《东夏悼西刘——兼怀许芥昱》、2002 年在台《中国古典小说·中译本序》,追忆此次交锋,事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发展,也关乎两种文学研究思路的碰撞。

本年夏,领前来拜望的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去赫贞河游船。白先勇记文:“河上凉风习习,纽约风光,历历在目,夏先生兴致特别高,笑话一直没有停过,热闹非凡,50 年前那幅情景,迄今栩栩如生。有夏先生在,人生没有冷场的时候,生命不会寂寞,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强烈的光与热,照亮自己,温暖别人。”

1964 年

3 月21 日下午,美国亚洲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在华府DC 举行。伯克利加大陈世骧教授主持中国研究中心的语文项目,会中担任文学小组主席。夏志清宣读关于《西游记》的论文,济安兄提出关于《西游补》的论文,哥俩珠联璧合。宣读论文后,高克毅作东,与吴鲁芹及上述好友相约去Market Inn 邀约了张爱玲饮香槟酒相聚,有说吴打翻一杯香槟也为传颂。

本年春天,参与印地安那大学东西比较文学会议,与会者有庄信正、刘绍铭、康大(Cornell)任教、著有英文《20 世纪中国文学与艺术》的英国汉学家A.C.Scott 等。

1965 年

2 月23 日,在伯克来加大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哥哥夏济安,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其飞去近2 周与陈世骧伉俪及萧俊等办理丧葬事宜。

《亡兄济安杂忆》刊于台北《文星月刊》第16卷第1 期。后收入《爱情·社会·小说》一书,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 年出版。

1966 年

5 月4 日,与刘绍铭及在香港担任美国新闻处处长的麦卡锡(Richard McCarthy)给张爱玲写介绍信,推荐她赴俄亥俄州牛津的迈阿密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写两封信给Prof.Michael。

给张爱玲200 美元《传奇》译稿费用。

7 月14 日,由纽约飞东京,预定在7 月17日与在港的王敬羲会面,因航空罢工,未见。后来在台相见。

第二部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已写就,在哥大中日语文系(东亚系前身)任教满四年,申请Fulbright-Hays 奖金,可供学术休假。全家与前妻卡洛和女儿游东京、京都两周,居住台北半年。

侯健教授先宴客再乘车送到圆山饭店。住了两晚即迁自由之家,托林海音找公寓赁居。乘便为张爱玲在皇冠出版社出版全集讲妥优厚条件。并与陈世骧等写推荐信,申请哈佛女校拉德克利夫学院英译1894 年首次印行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后延长共译两年,哈佛奖金两年8000 美金。

8 月,为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写序。

1967 年

在台休假,赶完论战争小说的论文,飞港逗留三日。

正月,飞百慕大岛参与讨论中国文学类型的国际会议。提论文的11 位学者,均一时之选,阵容非常整齐。华裔共4 位:其与刘若愚、陈世骧、叶嘉莹。会中刘若愚提一串问题要求陈世骧答复。

暮春,探望了住Alamac 旅馆看病、7 月将赴哈佛女校英译《海上花列传》的张爱玲两次。首次,於梨华也跟着去,三人谈得甚欢。

7 月至9 月,张爱玲迁居麻州剑桥哈佛大学后,曾寄夏志清一份三页的履历表,后又寄庄信正。

1968 年

《中国古典小说》英文版出版。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16 出中文版。校订为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刘绍铭,白先勇作万字序言推荐,译者为何欣、庄信正、林耀福。

4 月中,应允见殷允芃,接受访谈,并介绍往访在哈佛大学的张爱玲。

1969 年

3 月29 日早晨,其主持东亚英雄文学主题的会议,张爱玲特地由哈佛所在的剑桥镇进波士顿城中,前往道敦街39 号的喜来登酒店亚洲学会会场。庄信正在会上讲中国英雄,洛杉矶加大的韩裔教授李鹤洙(Peter H.Lee,夏志清的耶鲁同学)讲高丽英雄;南加大的威尔荪(William Wilson)讲日本英雄;印大的蒙哥马利(David Montgomery)讲蒙古英雄。未曾冀望张爱玲的翩然而至。在“张看”下交换惊喜眼光的夏、庄与於梨华三位请她在酒店吃了午饭。汉学名家澳洲柳存仁当时在场,因张爱玲的身份而不愿共餐。

其与张爱玲年初相约此会,而续有应允於梨华之请,赴她任教的奥尔巴尼纽约州大演讲盘桓半日。

7 月24 日,在纽约广场饭店与王洞结婚。这天是王洞母亲的生日,也巧逢阿波罗11 号登月任务完成返回地球之日。仅宴请15 位贵宾,有唐德刚、於梨华等。“下次结婚再来”之口无遮拦的语句,最早见於梨华《C.T.二三事》,后见汤晏等文章。王洞于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柏克莱加州大学教育硕士,耶鲁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职哥伦比亚大学初级研究院、康州大学等。婚后相夫教女,半百改学计算机,获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学士,任职美林证券公司,现退休,定居哥大。主编有季进编注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五卷,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

12 月刊发《白先勇论(上)》于《现代文学》第39 期。白先勇出版《寂寞的十七岁》时,把《白先勇论》改为《白先勇的早期小说》作序。夏志清曾表示“对《芝加哥之死》要说的话很多”,但始终没有写下篇。欧阳子分析《台北人》一系列的评论文章结集为《王谢堂前的燕子》,夏志清与白先勇通信提到《台北人》已有精心论析,认为不必再写。本月与陈世骧同去圣十字岛(维京群岛之一),参与中国文学批评讨论会。

1970 年

2 月初,同王洞去台北访亲,3 月即往香港中文大学,刘绍铭邀请住校一学期。胡金铨爱才若渴坚持作东,接机径驶贵族的Mandarin Hotel,以最讲究的潮州菜款待夏氏伉俪、刘绍铭、报界胡菊人、戴天、丁望,宋淇与金铨不熟未被邀,赶到旅馆相叙。

8 月28-29 日,《A·赫胥黎》一文发表于台北《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本年,《爱情、社会、小说》由林海音主持在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于2007 年在麦田出版社出版。

1971 年

3 月底,参与陈世骧担任的亚洲学会小组主席的演讲,吴鲁芹伉俪邀请在华府吴家住两晚。三天大半时间,在国会图书馆显微灯下,阅读胶卷珍本小说,傍晚才与陈、吴相聚畅吃畅谈。陈世骧爱打麻将,其为生手,第一天勉强应战半小时,就自告奋勇如吴所记,“倒茶添酒一面妙语如珠,一面也时时注意各人杯中情况,真是克尽阙职”。

5 月23 日,陈世骧因心脏病发作骤逝于伯克利加大。《悼念陈世骧——并试论其治学之成就》刊发于台北《传记文学》11 月号,后收入《文学的前途》,于1974 年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初版。

1972 年

1 月4 日,小女儿自珍(Natalie Hsia)年龄愈增低智能和自闭症病象愈显。与太太辛苦过来,伤心怆然。

1973 年

应钟玲、於梨华邀奥尔巴尼纽约州大(SUNY Albany)演讲。

4 月16 日,写庞德、威尔逊、福克纳、伊沃温特斯,兼论新批评诸位的《文学杂谈》完稿。发表于台北《中外文学》6 月号(第2 卷第1 期)。得到张爱玲、林柏燕等的响应。

1974 年

春,亚洲协会在波士顿开年会,其主持一研讨会,白先勇应邀宣读英文论文。参加者还有李欧梵、刘绍铭、杨牧、於梨华、钟玲、陈幼石等。

1976 年

1 月3 日,发表误会的《追念钱钟书先生》一文。

3 月1-2 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海外版)》发表台大颜元叔《印象主义的复辟》批评夏文。

3 月14 日,《劝学篇——专复颜元叔〈印象主义的复辟〉一文》完稿,于4 月16-17 日发表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反击多年通讯的颜元叔写文章刺人的笔战。

4 月14-16 日,《陈若曦的小说》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5 月,《〈林以亮诗话〉序》完稿。

12 月29 日,《人的文学》完稿。

1977 年

2 月27 日,参加胡金铨与钟玲在纽约的结婚喜宴,担任女方家长,李丽华算是男方家长,见到退休的李湄等影界贵宾与於梨华等。作主与蔡思果同购贵族礼品店Georg Jensen 的精美水晶花瓶为两家贺礼。

3 月23-25 日,《人的文学》初刊于台北《联合报·副刊》。后合集于纯文学出版社出版。

7 月9 日,《何怀硕的襟怀——〈域外邮稿〉序》完稿于纽约,后于9 月22 日发表于台北《联合报·副刊》。

1978 年

4 月16 日,《上海,一九三二年春》完稿。5 月10 日,发表于台北《联合报·副刊》。

7 月21 日,记北大生活与读书的《红楼生活志》一文完稿,8 月8 日发表于台北《联合报·副刊》。

1979 年

4 月23 日,钱钟书访哥大,夏志清伉俪及当时紧跟在场的於梨华得钱先生作东晚宴。

5 月27 日,《重会钱钟书纪实》完稿。于6 月16-17 日,发表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本年,《新文学的传统》在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爱情·社会·小说》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夏志清文学评论经典:爱情·社会·小说》于2007 年8 月由台北麦田公司再版。

本年,刘绍铭等译的中译本《中国现代小说史》由香港友联出版社首印;同年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也印。1991 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重排上市。2001 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应市面需求,以友联版重印出版。2005 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简体字删节版。

1980 年

4 月19 日,《曹禺访哥大纪实——兼评〈北京人〉》完稿,于5 月12-15 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6 月,于巴黎参加会议,深夜返旅馆休息,连看法国电视台摄录的云南京剧团在巴黎上演之剧目《盗仙草》《杨排风》《金钱豹》《雁荡山》。

8 月15-17 日,参加“中央研究院”于台北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汉学会议”。

11 月29-30 日,《外行谈平剧——兼谈寒山楼主及其新著》发表于《联合报·副刊》。寒山楼主苏州籍邹苇澄计划出书《戏墨·戏品·戏谭》,托其与唐德刚写序,出版未果。

本年,在威斯康辛大学作关于《玉梨魂》的演讲,期间第一次见到正读博士研究生的王德威。

1981 年

11 月15 日,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到纽约文艺中心,唐德刚带往访夏府,汤晏记其事。

1982 年

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成舞台剧,在台公演十场。纽约大学中国同学会邀请白先勇与卢燕去放录像带并座谈。夏志清与丛苏参加座谈,对卢燕的演技激赏。会后,在纽约大学的李安邀请夏志清观赏他的毕业短片。

深秋,同丛苏、黄哲伦对纽约州华裔图书馆工作人员谈论林语堂、熊式一、蒋彝等华人的英语写作。

1983 年

5 月27-30 日,应伯克利加大白之教授(Cyril Birch)邀请参与加大与斯坦福合办的《红楼梦》座谈会。29 日晚,陈若曦与段世尧伉俪为其接风,请来水晶等30 多位客人。30 日,吴鲁芹兄嫂寻至教授俱乐部略进早餐后,驱车送至机场,转访图森(Tucson)亚利桑那。

6 月,应耶鲁老同学李鹤洙邀请,赴韩国开会,宣读英文论文《中国小说美国评论家——有关结构、传统和讽刺小说的联想》。李欧梵、刘若愚、杜国清等与会同游南韩庙宇。顺道应钱钟书邀请回中国访问。见到张天翼、吴组缃、端木蕻良、师陀四位老作家,也同钱钟书、杨绛、沈从文、张兆和这两对恩爱夫妇在北京重晤。沈老早已托香港三联书店陆续寄赠十二册《沈从文文集》。张天翼、沈承宽夫妇会面时,亦赠不少旧作新集和研究资料。到复旦大学。这是离沪56年后,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沪。王洞抵沪会合,同六妹玉瑛妹夫焦良畅游苏杭、桂林。回程时王洞赴台省亲,夏志清一人返美照顾女儿。过港时,宋淇因病未见,见到任教于岭南大学、王洞的耶鲁同学陈炳良。

1983 年

本年,《印象的组合》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4 年

5 月,《最后一聚——追念吴鲁芹杂记》完稿,7 月14-15 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8 月2 日,《罗素与艾略特夫妇》完稿,11 月发表于台北《联合文学》创刊号及《明报月刊》11 月号,

10 月,《鸡窗集》由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后2006 新版,附录刘绍铭、黄维梁、柯庆明教授所著关于其人其文的文章。2000 年3 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版。集中有描绘自传片段之文《读·写·研究三部曲》等。

11 月3 日,《真正的豪杰们》完稿,19 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1986 年

5 月,赴德国南部小城(Günzburg)参加会议,李欧梵与王德威也在。王德威发言的题目是《老舍和台湾的王祯和》。

5 月6-7 日,唐德刚在《传记文学》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海外读红楼》,挑起笔战。6 月,夏志清在《联合报·副刊》《传记文学》和美国的《世界日报》发表《谏友篇——驳唐德刚〈海外读红楼〉》,文章分九节,小标题依次为:“极右派的罪证”“狄更斯改姓成孤儿”“胆大心粗读导论”“删削译文改原意”“恶意类比,毫无道理”“多少脚,昨晚梦魂中”“评断小说非易事”“林黛玉与梅兰芳”“批夏之政治用意”。9 月,唐德刚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和《传记文学》再刊《红楼遗祸——对夏志清“大字报”的答复》。

10 月10 日,纽约文友在山王饭店欢宴《传记文学》的刘绍唐社长和萧乾、文洁若夫妻之际,夏唐双方拥抱言和。18 日,《中国时报》报导双方尽弃前嫌。

1987 年

2 月25 日,悼念刘若愚和许介昱的文章《东夏悼西刘——兼怀许芥昱》完稿,6 月发表于《香港文学》。其中提及与刘若愚的两次笔战,都为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洋古典文学之争。刘认为,即使“中国文学没有史诗和悲剧,我们可以回答西方文学没有赋,律诗,词和散曲”。夏志清答复于《中国古典文学之命运》一文。刘若愚有意请其去斯坦福大学接替韩南东移哈佛大学的小说专家教职。二人同心协力,大学应可成为真正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东夏西刘”遍传名校。

3 月29 日,在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夏志清文学评论集》的《自序》中,道谢发行人张宝琴,译者杜国清、欧阳子。

6 月15-17 日,《谈谈卡莱葛伦——名片·名导演·名女星》发表于台北《联合报·副刊》,后又于6 月23-30 日,发表于纽约《世界日报·副刊》。

6 月26 日,《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迹——为〈传记文学〉银禧之庆而作》完稿,8 月发表于《传记文学》第303 期。

1988 年

12 月25 日,飞回台北参加《“中央日报”》的“现代文学讨论会”。29-31 日,评潘垒1950 年自费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专论《颂夏赏秋叹春惜冬——评析〈静静的红河〉》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

本年,由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文版于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于2016 年10 月出版,内含白先勇所写的万言推介,标题为《经典之作》。

1989 年

11 月4 日,经王德威中介,应张凤之邀与於梨华女士为纽英伦中华专业人员协会(NEACP)作演讲,主题为文学史学中的悲悯情结,谈论感时忧国的人道精神。另有科学家朱经武等主讲,MIT 郑洪(Hun Cheng),崔志浩(Jill Cheng,“Cheng&Tsui 书店”的老板),哈佛黄绍光、张凤伉丽等位参会欢叙。5 日上午,与陈之藩、童元方、王申培中饭欢叙。

1990 年

于哥大附近湖南餐馆,将邀请来接班的王德威介绍给王际真教授。1961 年,夏志清曾得王际真极力赏识,并自愿拿半薪向系主任推介。是为三代学术传承的福缘。

5 月11-13 日,王德威在哈佛费正清中心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与传承”会议,韩南、刘绍铭、魏爱莲、梅仪慈、陈幼石等几十位学者参会。夏志清公开宣布王德威是接班人,并说是维系了三十年前王际真教授识拔他的优良传统。

1991 年

2 月16 日,文友彭邦桢、董鼎山、丛苏、王渝、顾月华、严力、王屏、李斐、朱晨光、沈善鋐、汤晏、殷志鹏,在大上海饭店欢聚一堂,欢庆夏志清70 华诞。

5 月4-6 日,《桃李亲友聚一堂——退休前夕的庆祝和联想》发表于《联合报·副刊》。自述“我一生不忮不求,不善周旋,滑稽得很,不喜欢见人,有毛病。但与小辈往来,我都好开心,最怕有事去求人,觉得不好意思……”

暑假之后,由原住的西115 街415 号5 楼,乔迁到更宽敞的113 街哥大公寓。

11 月8-10 日,最后一次抵台,参加《“中央日报”》举办的“台湾初期小说座谈会”,发表讨论琦君作品风格之文。《母女连心忍痛楚——琦君回忆录评赏》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

1992 年

患心律不齐。留心散步,喜看老片,一看两部,看得热泪盈眶,回味无穷。

1995 年

9 月13-14 日,《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悼张爱玲》发表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文内依然把张爱玲1967 年来英译《海上花列传》的哈佛大学女校拉德克利夫学院称呼为:赖氏研究所。

9 月12-15 日,《高克毅其人其书》发表于《中华日报·副刊》。

1996 年

4 月,拷贝1967 年张爱玲履历表,转赠张凤。为张爱玲亲自打的履历表,庄信正也曾收到。

6 月18 日,获姚宜瑛赠书,其作序《张爱玲与赖雅》,司马新徐斯译,大地出版社出版。

8 月1 日,签名盖章于《张爱玲与赖雅》,转赠张凤。

12 月3 日,宋淇病逝于香港。抗战留沪期间即已交识,来美后更书信不断,直到其行动困难,不便写信为止。1976 年底,宋淇误将钱钟书逝世谣传当确讯转告,其情不自禁于1977 年发文追念。

1997 年

3 月31 日下午,参与哥大王德威设立的“夏志清纪念讲座”,主讲嘉宾是访学的陈平原,题目是“中国小说诸面相”,并有夏晓虹讲“晚清对经典的重新诠释问题”。

4 月,首次发表单篇《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于台北《联合文学》。全书出版于2013 年3 月。

8 月23 日,《胡金铨与钟玲——两个宴会及其他》发表于纽约明报明月副刊,纪念1 月14 日骤逝于台北的胡金铨。

1999 年

3 月21-22 日,《初见张爱玲,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发表于《联合报·副刊》及《万象》7 月第一卷第5 期。后陈子善找到刘金川在纽约的地址。两家在餐厅轮流作东。欢聚到2005 年刘金川因乳腺癌病逝。

6 月,为大陆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写出新序,再校阅联合文学给他排印的《中国古典小说》校样,并写序,接着校阅哥大为他集印的英文论文集。

世纪末,与欧美的余英时、陈之藩、张光直、唐德刚、庄因、杨牧、叶嘉莹、许倬云、孙康宜、琦君、张秀亚、喻丽清、叶维廉、张系国、张错、许达然、吕大明、刘墉、洪素丽、程步奎、郑培凯、陈丹青、马原、龙应台、张凤等位,入选《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

10 月下旬,赴岭南大学中文系,参加张爱玲与现代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英文讲“我与张爱玲”。

2000 年

10 月21 日,与赵如兰、杜维明、周欣平、欧阳哲生、周质平、汪荣祖、郑达、孔祥重、朱蓉、居蜜、宋立伟、王洞、罗鹏(Carlos Rojas)、张凤、王克难、张抗抗,在纽约李又宁召开的“华族对美国的贡献”国际大会演讲并欢叙。

2001 年

5 月25-27 日,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第5 届年会,于纽约法拉盛喜来登大酒店,由北美马克任会长颁赠文艺纪念奖,表扬夏志清、郑愁予、王鼎钧,琦君同获协会颁赠杰出会员奖。并邀请王德威、李又宁教授及哈佛代表专题演讲。夏志清另会又获得全美中华文化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化奖。

2002 年

《北平·上海·俄亥俄》即《耶鲁谈往》第一节发表于台北《联合文学》第212 期6 月号;又发表于沈阳《万象》1 月到6 月第4 卷第1 期至第6 期。

2004 年

本年,英文《夏志清论评中国文学》(C.T.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在哥大出版社出版。《夏志清序跋》在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2005 年

10 月28-29 日,王德威等学者特由哈佛回到哥大,精心策划了“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与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几十位中外友人,包括韩南、孙康宜、耿德华、齐皎瀚、林培瑞、朱家昆、奚密、梅家玲、张凤、陈平原、夏晓虹、李渝、陈国球、徐钢、王斑、宋安迪、韩嵩文、宋明炜、宋伟杰、白瑞克、王晓珏、何素楠、孔海立、陈菱琪、李峰、田玲、罗鹏、魏若冰、石静远等,都有论文发表,李欧梵、刘绍铭、柯庆明请人代读论文。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会馆,其演讲致词中说:其实,德威是因为心里歉疚,身在曹营心在汉,觉得对不起我,因为他从哥大跳槽又回哈佛大学去,才举办这个大会……自是举座捧腹绝倒。

秋,其与王洞伉俪为玉成出版,曾请宋淇女儿宋元琳一家做客吃饭,在王德威系主任的关怀下,请香港中文大学孔慧仪用三年时间将张爱玲英译《海上花列传》修订润稿,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早在1997 年发现的张爱玲《海上花列传》英译稿,在南加大主掌东亚系的张错系主任锲而不舍诚邀下,由宋淇夫妇捐藏,张错托在港表弟取稿寄稿,后交南加大图书馆浦丽琳整理。

本年,将张爱玲信件118 封原件捐赠南加大张爱玲研究中心。

2006 年

7 月6 日,当选第26 届“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提名并选举,半夜贺喜,最高龄85 岁的夏志清院士,终于以罕见92%的最高得票率获此荣誉,所有院士皆认为荣耀迟到了30 年。

7 月,《谈文艺忆师友》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后于2007 年4 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简体版。

9 月,《岁除的哀伤》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年,应王德威邀请来哥大开过两门课。为常同看舞台剧、上馆子、聊画展的郭琼生的散文新著《就是舍不得》写一短序,九歌出版社出版。

2007 年

11 月2 日,与来演讲的白先勇及老友庄信正欢叙。

2009 年

2 月5 日,吃酵母乳呛进肺里,急诊被庸医所误,而不能吞咽,送医紧急抢救,入加护病房,几经转院治疗。

8 月5 日,因坚强意志力康复出院,诉苦: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怎么可以随便倒下!

2010 年

秋,预先暖寿欢庆2011 年喜逢的90 岁华诞。哥伦比亚大学前东亚系主任保罗·安德若(Paul Anderer)、大使等在曼哈顿中城希尔顿饭店摩根宴会厅,共同贺寿,马英九敬赠“绩学雅范”大红条幅,文建会以“博学于闻”贺寿;“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亲自敬颁院士证章,门生故旧尤以三位华发的夏门洋弟子:华大的讲座教授何谷理(Robert Hegel)、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齐皎瀚(Jonathan Chaves)、康乃尔大学的耿德华(Edward Gunn)亲临致辞。王德威费心主筹《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作为大寿的献礼。前后道贺者皆得有手泽的珍本书和礼品。

10 月13 日,王德威编《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2012 年

5 月13 日,哥大人工智能博士毕业的张凤儿子黄启远,登门请安并感谢。

9 月29 日,因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及纽约世界日报,邀请刚出版传记《父亲与民国》的白先勇,在纽约法拉盛演讲,同时苏州昆剧院也应邀到纽约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折子。演讲听众有六七百人。其与王洞也聆听了三个小时的演讲,坐在前排,听得很入神。青春版《牡丹亭》折子戏在Hunter College 戏院上演,夏志清与王洞及丛苏、庄信正夫妇、李渝等朋友前去观看。

2013 年

3 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第44 封信及103 到118 封信靠王洞协助加按语)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10 天内即已5 次印刷,极为畅销。白先勇评夏志清爱其才,又悯其坎坷一生,对她分外体贴入微。2014 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简体字版。2020 年9 月9 日,出百岁诞辰纪念书腰版。

10 月30 日,受《世界日报》曾慧燕专访。

11 月1 日,因流鼻血不止入院治疗。数度进出医院。

12 月28 日,师母照应于疗养院,与探病的庄信正晤面。吃白先勇寄赠的皇家梨。

12 月29 日傍晚,与世长辞。

2014 年

1 月9 日,《纽约时报》于艺文版以相当醒目的位置刊出其过世的消息,肯定其将中国文学带进西方的重要成就。

1 月18 日,于曼哈坦上东城坎贝尔(Frank E.Campbell)殡仪馆举办追悼会,王德威、王鼎钧、查建英、赵淑侠、赵淑敏、施叔青、顾月华、陈幼石、江青、庄信正、张北海等各界要人及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多位学者到场致敬。

2015 年

4 月27 日,“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与史语所举办夏志清先生纪念研讨会。

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胡晓真主持,“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汎森及王洞开场致辞,与会者有白先勇、李欧梵、王德威、季进、陈平原、陈国球、张淑香、梅家玲、陈芳明、陈子善、夏晓虹、彭小妍、孔海立、雷勤风、高嘉谦、朱天文、骆以军、郭强生、郑文惠、陈怡蓁、张凤等。下午还有《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新书发布会。

2016 年

10 月3 日,《中国古典小说》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2021 年

5 月7 日,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简体中文版《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全部出齐。经王洞与王德威的不懈努力,邀请季进率领苏州大学学子,输入计算机,简要批注,陆续分五大卷,终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三地出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协办的“夏氏书信与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会”也同步举行。

猜你喜欢

夏志清副刊张爱玲
中国文学如何“世界”:以卡萨诺瓦和夏志清为中心
九月雨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喜 欢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张爱玲在路上